咨詢工程師《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考點復習資料(40)

字號:

第二節(jié) 費用效益分析
    對于效益和費用可以貨幣化的項目應采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方法;對于效益難于貨幣化的項目,應采用費用效果分析方法;對于費用和效益均難于量化的項目,應進行定性經濟費用效益分析。
    一、費用與效益的識別
    對于項目的投入或產出可能產生的第二級乘數(shù)波及效應,在經濟費用效益分析中一般不預考慮。
    直接效益:項目為社會生產提供的物質產品、科技文化成果和各類服務產生的效益。表現(xiàn)為:外匯的增加或支出的減少;資源的節(jié)??;新增需求的支付意愿。
    直接費用:投入所帶來的社會資源的消耗。表現(xiàn)為:外匯支出的增加或收入的減少;所消耗的資源費用。
    間接效益:如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加,工藝技術的擴散;項目帶動周邊產業(yè)的升值。
    間接費用:如周邊環(huán)境的破壞;產品大量出口導致出口價格的下降。
    轉移支付:如各種稅金、補貼和國內銀行利息。
    乘數(shù)效果:只計算一次相關效果,不連續(xù)擴展計算乘數(shù)效果。
    價格影響:只在國內市場銷售的項目,產品引起市場價格的下降,使消費者得到了更多的的效益。
    (一)費用效益識別的原則:
    (1)“有無對比”增量分析的原則;
    (2)考慮關聯(lián)效果原則;
    (3)以本國居民作為生活對象的原則:對本國之外的其他社會成員產生影響的項目,應重點分析對本國公民新增的效益。應進行單獨陳述。
    (4)剔除轉移支付的原則;
    1)剔除企業(yè)所得稅或補貼對財務價格的影響。
    2)一些稅收、補貼或罰款往往是用于校正項目“外部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類轉移支付不可剔除,可以用于計算外部效果。
    3)流轉稅(營業(yè)稅、增值稅、消費稅)應具體問題具體處理
    二、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的估算
    1、經濟費用效益計算的原則:
    項目投資所造成的經濟費用和效益的計算,應在利益相關者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在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條件下相關利益主體獲得的收益及付出的代價,計算項目相關的費用和效益。
    (1) 支付意愿原則;
    (2) 受償意愿原則;
    (3) 機會成本原則;
    (4)實用價值計算原則。
    2、經濟費用效益采用影子價格計算
    影子價格是能夠真實反映項目投入物和產出物真實經濟價值的計算價格。
    影子價格是以國民經濟評價的定價原則測定,可以反映的信息包括:項目的產出物和投入物的真實經濟價值;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3、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費用效益的計算
    (1)若貨物或服務處于競爭性市場環(huán)境中,應采用市場價值作為計算中心項目投入物和產出物影子價格的依據(jù)。
    (2)如果項目的投入物或產出物的規(guī)模很大,項目的實施將足以影響其市場價格,導致“有項目”和“無項目”兩種情況下市場價格的不一致,取二者的平均值作為測算影子價格的依據(jù)。
    (3)投入物與產出物的影子價格中流轉稅按下列原則確定:
    1)對于產出品:增加供給滿足國內市場供應的,影子價格按支付意愿確定,含流轉稅;頂替原有市場供應的,影子價格按機會成本確定,不含流轉稅。
    2)對于投入品:用新增供應來滿足項目的,影子價格按機會成本確定,不含流轉稅;擠占原有用戶滿足項目的,影子價格按支付意愿確定,含流轉稅。
    3)在不能判斷產出或投入是增加供給還是擠占(替代)原有供給的情況下,要可簡化處理為:產出影子價格一般包含實際繳納流轉稅,投入的影子價格一般不含實際繳納流轉稅。
    4)對于可外貿貨物,其投入物或產出物價格應基于口岸價格進行計算
    出口產出物的影子價格(出廠價)=離岸價(fob)×影子匯率-出口費用
    進口投入物的影子價格(到廠價)=到岸價(cif)×影子匯率+進口費用
    式中:離岸價(fob)——出口貨物運抵我國出口口岸交貨的價格;
    到岸價(cif)——進口貨物運抵我國進口口岸交貨的價格,包括貨物進口的貨價、運抵我國口岸之前所發(fā)生的境外運費或保險費;
    進口或出口費用——貨物在進出口環(huán)節(jié)所發(fā)生的所有相關費用,包括運輸費用、儲運、裝卸、運輸保險等各種費用支出及物流環(huán)節(jié)的各種損失、損耗等。
    5)如果可外貿貨物以財務成本或價格為基礎調整計算經濟費用和效益,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如果不存在關稅、增值稅、消費稅、補貼等轉移支付因素,則項目的投入物或產出物價值直接采用口岸價格進行調整計算。
    ②如果貨物的進出口環(huán)節(jié)存在轉移支付因素,應區(qū)分不同情況處理。
    4、不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費用效益的計算
    (1)不具有市場價格的貨物或服務
    應注意以下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
    1)策略性偏差;
    2)資料性偏差;
    3)手段性偏差;
    4)假想性偏差。
    (2)政府調控價格貨物
    政府調控價格:政府定價、指導價、限價、最低限價等。
    國家主要調控價格的產品有:電價、鐵路運輸、水價等。這類產品在進行國民經濟評價時,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成本分解法、消費者支付意愿和機會成本。
    成本分解法:確定非外貿貨物影子價格的一個重要方法。對某種貨物的成本進行分解并用影子價格進行調整換算。分解成本使指某種貨物的制造生產所需耗費的全部社會資源的價值,包括各種物料投入以及人工、土地投入,資本投入所應分攤的機會成本費用。
    消費者支付意愿:消費者為獲得末種商品或服務所愿意付出的價格。
    機會成本:用語項目的某種資源若不用于本項目而用于其他替代機會,在所有其他替代機會中所能獲得的效益。
    舉例:
    1)電價:作為投入物時,按成本分解法測定,電力過剩的地區(qū),可以按電力生產的邊際成本分解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電力為當?shù)亟洕鞯倪呺H貢獻計算。
    2)鐵路運輸:作為投入物時,一般按完全成本分解定價。在鐵路運輸能力過剩的地區(qū)按邊際成本分解定價;在鐵路運輸緊張地區(qū)按支付意愿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替代運輸成本的節(jié)約、誘發(fā)運輸量的支付意愿等測算。
    3)水:作為投入物時,按后備水源的成本分解定價,或按照恢復水功能的成本定價。作為產出物時,按消費者支付意愿或者消費者承受能力加政府補貼確定。
    5、特殊投入物影子價格的確定: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影子價格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