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司法考試法理學考試重點:正義

字號:

“正義”本身是個關系范疇,它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之中,可以說,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存在,就不會有正義問題的產生。換言之,所謂“不正義”絕對不會存在于孤立的個人之上,公正只是一種在涉及利害關系的場合,要求平等地對待他人的觀念形態(tài)。這一原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把各人應得的東西歸予各人”。從實質內容而言,正義又體現(xiàn)為平等、公正等具體形態(tài)。也就是說,公正不僅是人類的一種“理想”,同時還表現(xiàn)在使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社會條件的結合。同時,“平等”本身就有一個“不平等”的他者存在,沒有平等自然無所謂不平等;同樣,沒有不平等也無所謂平等。
    那么,在法律上如何實現(xiàn)正義這一價值標準呢?大致說來,包括以下數端:第一,正義是法的基本標準。也就是說,法律只有合乎正義的準則時,才是真正的法律;如果法律充斥著不正義的內容,則意味著法律只不過是推行專制的工具。因此,在制定法律時,立法者必須以一定的正義觀念為指導并將這些觀念體現(xiàn)在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之中,維系正義的制度形態(tài),同時引導廣大民眾崇尚正義、追求正義。第二,正義是法的評價體系。這就是說,正義擔當著兩方面的角色:其一,它是法律必須著力弘揚與實現(xiàn)的價值。其二,正義可以成為獨立于法之外的價值評判標準,用以衡量法律是“良法”抑或“惡法”。這就是正義觀念固有的影響力,也是法學研究本身的任務使然。第三,正義也極大地推動著法律的進化。正義形成了法律精神上進化的觀念源頭,使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深入人心;正義促進了法律地位的提高,它使得依法治國作為正義所必需的制度建構而存在于現(xiàn)代民主政體之中,從而突出了法律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的位置;正義推動了法律內部結構的完善,它使得權力控制、權利保障等制度應運而生;正義也提高了法律的實效。法律的執(zhí)行不僅要有利于秩序的維持,更主要的是要實現(xiàn)社會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