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Guī Bǎn
【別名】龜甲、神屋(《本經(jīng)》),龜殼(《淮南子》),敗龜甲(《小品方》),敗將、敗龜版(《日華子本草》),龜筒(《本草衍義》),龜下甲(朱震亨),龜?shù)准祝ā端幤坊x》),龜腹甲(《醫(yī)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藥材學(xué)》)。
【來源】為龜科動(dòng)物烏龜?shù)募讱ぃㄖ饕獮楦辜祝?。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為多。殺死后,剔除筋肉,取其腹甲,洗凈,曬干或晾干,稱為血版。如煮死后所取的腹甲,稱為湯版。過去商品均為腹甲,近年來亦開始采用背甲。
【原形態(tài)】烏龜(《圣惠方》),又名:龜(《周禮》),水龜(《爾雅》),元緒(崔豹《古今注》),金龜。
體呈扁圓形,腹背均有堅(jiān)硬的甲,甲長約12厘米,寬8.5厘米,高5.5厘米。頭形略方,頭部光滑,后端具小鱗,鼓膜明顯。吻端尖圓,頜無齒而形成角質(zhì)喙;頸能伸縮。甲由真皮形成的骨板組成,骨板外被鱗甲,亦稱角板;背面鱗甲棕褐色,頂鱗甲后端寬于前端;中央為5枚脊鱗甲,兩側(cè)各有4枚肋鱗甲,緣鱗甲每側(cè)11枚,肛鱗甲2枚。腹面鱗甲12枚,淡黃色。背腹鱗甲在體側(cè)相連。尾短而尖細(xì)。四肢較扁平,指,趾間具蹼,后肢第5趾無爪,余皆有爪。
【生境分布】多群居,常棲息在川澤湖池中,肉食性,常以蠕蟲及小魚等為食。生活力很強(qiáng),數(shù)月斷食,可以不死。分布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湖北、四川、云南、陜西等地。主產(chǎn)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地。此外,廣東、四川、貴州、福建、陜西、河南、上海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腹甲,略呈板片狀,長方橢圓形,肋鱗板附于兩側(cè),略呈翼狀。長10~20厘米,寬7~10厘米,厚約5毫米,外表面黃棕色至棕色,有時(shí)具紫棕色紋理,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由12塊腹鱗甲相對嵌合而成,嵌合處呈鋸齒狀縫,前端較寬,略呈圓形或截形,后端較狹且內(nèi)陷,呈V形缺刻,兩側(cè)的肋板由4對肋鱗甲合成,在其兩端往往留有1塊殘緣鱗甲。血版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時(shí)略帶血痕;湯版無光澤,皮已脫落。質(zhì)堅(jiān)硬,斷面外緣為牙白色,堅(jiān)實(shí);內(nèi)為乳白色或肉紅色,有孔隙。氣腥,味微咸。以血板、塊大、完整、潔凈無腐肉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膠質(zhì)、脂肪及鈣鹽等。
【炮制】龜版:用清水浸泡,刮去殘肉,洗凈,曬干,敲成小塊。醋龜版;職砂子置鍋中炒熱,將生龜版倒入拌炒,炒至表面微黃色,及時(shí)取出,篩去砂子,置蠟盆內(nèi)略浸,取出,用水漂洗,曬干。(每龜版100斤,用醋30斤)
①《食療本草》:涂酥炙。
②《本草衍義補(bǔ)遺》:酥、酒、豬脂,皆可炙用。
【性味】咸甘,平。
①《本經(jīng)》:味咸,平。
②《別錄》:甘,有毒。
③《藥性論》: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肝三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少陰經(jīng)。
【拼音名】Guī Bǎn
【別名】龜甲、神屋(《本經(jīng)》),龜殼(《淮南子》),敗龜甲(《小品方》),敗將、敗龜版(《日華子本草》),龜筒(《本草衍義》),龜下甲(朱震亨),龜?shù)准祝ā端幤坊x》),龜腹甲(《醫(yī)林纂要》),元武版、坎版、拖泥板(《藥材學(xué)》)。
【來源】為龜科動(dòng)物烏龜?shù)募讱ぃㄖ饕獮楦辜祝?。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為多。殺死后,剔除筋肉,取其腹甲,洗凈,曬干或晾干,稱為血版。如煮死后所取的腹甲,稱為湯版。過去商品均為腹甲,近年來亦開始采用背甲。
【原形態(tài)】烏龜(《圣惠方》),又名:龜(《周禮》),水龜(《爾雅》),元緒(崔豹《古今注》),金龜。
體呈扁圓形,腹背均有堅(jiān)硬的甲,甲長約12厘米,寬8.5厘米,高5.5厘米。頭形略方,頭部光滑,后端具小鱗,鼓膜明顯。吻端尖圓,頜無齒而形成角質(zhì)喙;頸能伸縮。甲由真皮形成的骨板組成,骨板外被鱗甲,亦稱角板;背面鱗甲棕褐色,頂鱗甲后端寬于前端;中央為5枚脊鱗甲,兩側(cè)各有4枚肋鱗甲,緣鱗甲每側(cè)11枚,肛鱗甲2枚。腹面鱗甲12枚,淡黃色。背腹鱗甲在體側(cè)相連。尾短而尖細(xì)。四肢較扁平,指,趾間具蹼,后肢第5趾無爪,余皆有爪。
【生境分布】多群居,常棲息在川澤湖池中,肉食性,常以蠕蟲及小魚等為食。生活力很強(qiáng),數(shù)月斷食,可以不死。分布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安徽、廣東、廣西、湖北、四川、云南、陜西等地。主產(chǎn)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浙江等地。此外,廣東、四川、貴州、福建、陜西、河南、上海等地亦產(chǎn)。
【性狀】干燥的腹甲,略呈板片狀,長方橢圓形,肋鱗板附于兩側(cè),略呈翼狀。長10~20厘米,寬7~10厘米,厚約5毫米,外表面黃棕色至棕色,有時(shí)具紫棕色紋理,內(nèi):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由12塊腹鱗甲相對嵌合而成,嵌合處呈鋸齒狀縫,前端較寬,略呈圓形或截形,后端較狹且內(nèi)陷,呈V形缺刻,兩側(cè)的肋板由4對肋鱗甲合成,在其兩端往往留有1塊殘緣鱗甲。血版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時(shí)略帶血痕;湯版無光澤,皮已脫落。質(zhì)堅(jiān)硬,斷面外緣為牙白色,堅(jiān)實(shí);內(nèi)為乳白色或肉紅色,有孔隙。氣腥,味微咸。以血板、塊大、完整、潔凈無腐肉者為佳。
【化學(xué)成份】含膠質(zhì)、脂肪及鈣鹽等。
【炮制】龜版:用清水浸泡,刮去殘肉,洗凈,曬干,敲成小塊。醋龜版;職砂子置鍋中炒熱,將生龜版倒入拌炒,炒至表面微黃色,及時(shí)取出,篩去砂子,置蠟盆內(nèi)略浸,取出,用水漂洗,曬干。(每龜版100斤,用醋30斤)
①《食療本草》:涂酥炙。
②《本草衍義補(bǔ)遺》:酥、酒、豬脂,皆可炙用。
【性味】咸甘,平。
①《本經(jīng)》:味咸,平。
②《別錄》:甘,有毒。
③《藥性論》:無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肝三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少陰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