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論壇)結束之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考生開始填報志愿,各高校也開始招生宣傳、生源競爭。北京大學今年推出優(yōu)秀新生獎學金,其中全額獎學金為5萬元;中國科技大學新生獎學金則包括“新生特別獎學金”和“優(yōu)秀新生獎學金”兩類。華中科技大學的“優(yōu)秀新生獎學金”,每人獎勵金額從5000元至1.5萬元不等。聯系到此前高考報名人數下降的消息,有人據此認為,我國高校進入“搶生源”時代,高校已經意識到生源的重要性,因此開始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優(yōu)秀學生報考。
客觀上說,高校的這種主動意識值得肯定,但是不是我國高校的“搶生源”真正進入狀態(tài)了呢?就在6月11日,廣東省招生辦便發(fā)出緊急通知,要求高校招生宣傳不得使用“保證全部錄取”、“任選專業(yè)”等承諾性語言。這就讓人疑惑:連錄取的承諾、進某個專業(yè)的承諾都沒有,更談何享受某種獎學金呢?高校設立的獎學金,在吸引學生報考時有什么作用呢?
依照現行的高考錄取規(guī)則,除了各地最拔尖的學生(比如前50名),學??梢酝耆兄Z報考我校一定錄取之外,對于大多數學生,學校確實是不可能作出承諾的。以北大為例,甚至有時連前100名學生報考,也不敢承諾能被錄取——— 假定北大在一個地區(qū)的招生計劃數為30人,如果前30名學生全部報考北大,那前40名的學生報考北大,也有可能不被錄取。
我國高考志愿填報,雖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力與興趣選擇大學,但整個過程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報考某所高校,也不知道報考某校的學生實力如何??忌顖笾驹钢荒芤酝晷畔⒆鳛閰⒖?,正因為此,在以前實行傳統(tǒng)志愿投檔錄取規(guī)則時,高考錄取經常出現“大小年”情況,而實行平行志愿之后,這種情況減少,但要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對學校十拿九穩(wěn)幾乎不可能。
這就使高校的招生宣傳與學生的志愿報考陷入困境——— 為鼓勵考生報考,高校往往會“預估”當年的錄取分數線,但真正的錄取分數線必須到錄取結束時才知道。于是,“預估”分數高了,學生不敢報考,錄取分數反而低;“預估”分數低了,很多學生報考,錄取分數反而升高。顯然,對于學校招生人員來說,為了招到更多高分學生,往往采取低分政策,以“低開高走”,但這樣一樣,考生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兩年前,廣東地區(qū)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糾紛”,有高校招生人員被指忽悠考生,承諾某個分數報考一定錄取,導致不少學生因此落榜。
高校加大招生宣傳、搶生源十分正常,可學校對自己看中的學生不敢作出承諾,這表明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從而使得我國內地高校的“搶生源”與國外高校的生源爭奪大異其趣,上演的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戲,而是一出出搶生源鬧劇。
具體而言,在國外大學招生中,用以爭奪生源的武器主要是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獎學金),因為學生和學校可雙向選擇,學生可以拿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來選擇一所大學,所以在招生時學校向考生展示的是學校的辦學質量,承諾的是多少獎學金;而且,在求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學校提供的教育質量重新選擇,如若對學校教學質量不滿意,可以提出轉學申請,這“迫使”學校不敢怠慢學生,而是想盡辦法讓學生繼續(xù)選擇自己,留下來讀書。
而在我們這里,高校搶生源的方式主要有四。一是公關政府部門,“提升”在招生中的錄取批次,從三本到二本,從二本到一本,因為錄取批次越靠前,錄取的整體生源必然更好。二是進行所謂的“自主招生”,要求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必須在填報志愿時把本校放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這其實是用錄取政策搶生源,被指制造學校間的不公平。三是給予學生錄取分數優(yōu)惠,高校校內優(yōu)惠加分與各類政府加分項目一起,嚴重影響高考公平。四是推出獎學金政策,目前少數內地高校承諾給予報考本校并被錄取的優(yōu)秀學生以新生獎學金,如前述北大和中科大等高校。
以上這四種方式,只有獎學金這一方式有些“搶生源”的味道——— 這也是美國高校和香港高校的傳統(tǒng)做法。不過,美國高校和香港高校招生,考生可以手握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自主選擇,獲得多少獎學金是在作出選擇決定之前就知曉的,而在選擇內地高校時,考生們現在考慮最多的問題是能不能被錄取,也因此高校其實對獎學金政策并不積極——— 沒有獎學金,你還不是得報考?獎學金政策更像是招生的噱頭、點綴。
計劃錄取制度之下的“搶生源”,是難以引導高校把工夫下在教育質量、教育服務的競爭上的。內地高校當下呈現的“搶生源”場景,大多是在比拼錄取優(yōu)惠政策,這不是良性競爭,而只會拉大學校間的不平等。生源危機之下,高校確實需要“搶生源”,但要讓高校能從教育競爭角度“搶生源”,需打破計劃錄取制度,賦予考生選擇權,讓學校和學生在升學錄取和接受教育過程中能有充分的雙向選擇。
(南方都市報)
客觀上說,高校的這種主動意識值得肯定,但是不是我國高校的“搶生源”真正進入狀態(tài)了呢?就在6月11日,廣東省招生辦便發(fā)出緊急通知,要求高校招生宣傳不得使用“保證全部錄取”、“任選專業(yè)”等承諾性語言。這就讓人疑惑:連錄取的承諾、進某個專業(yè)的承諾都沒有,更談何享受某種獎學金呢?高校設立的獎學金,在吸引學生報考時有什么作用呢?
依照現行的高考錄取規(guī)則,除了各地最拔尖的學生(比如前50名),學??梢酝耆兄Z報考我校一定錄取之外,對于大多數學生,學校確實是不可能作出承諾的。以北大為例,甚至有時連前100名學生報考,也不敢承諾能被錄取——— 假定北大在一個地區(qū)的招生計劃數為30人,如果前30名學生全部報考北大,那前40名的學生報考北大,也有可能不被錄取。
我國高考志愿填報,雖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實力與興趣選擇大學,但整個過程是信息不充分的博弈,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報考某所高校,也不知道報考某校的學生實力如何??忌顖笾驹钢荒芤酝晷畔⒆鳛閰⒖?,正因為此,在以前實行傳統(tǒng)志愿投檔錄取規(guī)則時,高考錄取經常出現“大小年”情況,而實行平行志愿之后,這種情況減少,但要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對學校十拿九穩(wěn)幾乎不可能。
這就使高校的招生宣傳與學生的志愿報考陷入困境——— 為鼓勵考生報考,高校往往會“預估”當年的錄取分數線,但真正的錄取分數線必須到錄取結束時才知道。于是,“預估”分數高了,學生不敢報考,錄取分數反而低;“預估”分數低了,很多學生報考,錄取分數反而升高。顯然,對于學校招生人員來說,為了招到更多高分學生,往往采取低分政策,以“低開高走”,但這樣一樣,考生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兩年前,廣東地區(qū)就曾產生過這樣的“糾紛”,有高校招生人員被指忽悠考生,承諾某個分數報考一定錄取,導致不少學生因此落榜。
高校加大招生宣傳、搶生源十分正常,可學校對自己看中的學生不敢作出承諾,這表明高校沒有招生自主權,從而使得我國內地高校的“搶生源”與國外高校的生源爭奪大異其趣,上演的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戲,而是一出出搶生源鬧劇。
具體而言,在國外大學招生中,用以爭奪生源的武器主要是學校的教育質量與教育服務(獎學金),因為學生和學校可雙向選擇,學生可以拿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來選擇一所大學,所以在招生時學校向考生展示的是學校的辦學質量,承諾的是多少獎學金;而且,在求學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根據學校提供的教育質量重新選擇,如若對學校教學質量不滿意,可以提出轉學申請,這“迫使”學校不敢怠慢學生,而是想盡辦法讓學生繼續(xù)選擇自己,留下來讀書。
而在我們這里,高校搶生源的方式主要有四。一是公關政府部門,“提升”在招生中的錄取批次,從三本到二本,從二本到一本,因為錄取批次越靠前,錄取的整體生源必然更好。二是進行所謂的“自主招生”,要求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必須在填報志愿時把本校放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這其實是用錄取政策搶生源,被指制造學校間的不公平。三是給予學生錄取分數優(yōu)惠,高校校內優(yōu)惠加分與各類政府加分項目一起,嚴重影響高考公平。四是推出獎學金政策,目前少數內地高校承諾給予報考本校并被錄取的優(yōu)秀學生以新生獎學金,如前述北大和中科大等高校。
以上這四種方式,只有獎學金這一方式有些“搶生源”的味道——— 這也是美國高校和香港高校的傳統(tǒng)做法。不過,美國高校和香港高校招生,考生可以手握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自主選擇,獲得多少獎學金是在作出選擇決定之前就知曉的,而在選擇內地高校時,考生們現在考慮最多的問題是能不能被錄取,也因此高校其實對獎學金政策并不積極——— 沒有獎學金,你還不是得報考?獎學金政策更像是招生的噱頭、點綴。
計劃錄取制度之下的“搶生源”,是難以引導高校把工夫下在教育質量、教育服務的競爭上的。內地高校當下呈現的“搶生源”場景,大多是在比拼錄取優(yōu)惠政策,這不是良性競爭,而只會拉大學校間的不平等。生源危機之下,高校確實需要“搶生源”,但要讓高校能從教育競爭角度“搶生源”,需打破計劃錄取制度,賦予考生選擇權,讓學校和學生在升學錄取和接受教育過程中能有充分的雙向選擇。
(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