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二級建造師《市政公用工程》命題點歸納(12)

字號:

命題點16 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要求
    1.對護筒的要求
    護筒埋設工作是鉆孔灌注樁施工的開始,護筒平面位置與垂直度準確與否,護筒周圍和護筒底腳是否緊密、不透水,對成孔、成樁的質(zhì)量都有重大影響。埋設時,護筒中心軸線應對正測量標定的樁位中心,其偏差<50mm,垂直偏差<1%。
    鉆孔灌注樁的護筒內(nèi)徑的大小,與鉆機在鉆孔時在孔內(nèi)擺動程度有關,護筒內(nèi)徑大小要求比樁徑大200~400mm。
    在鉆孔灌注樁鉆孔過程中,應保持護筒中泥漿施工液位一定高度,形成1~2m液位差,以保護孔壁免于坍塌。
    2.骨架存放與運輸
    制好后的鋼筋骨架必須放在平整、干燥的場地上,存放時,每個加勁筋與地面接觸處都墊上等高的木方,以免粘上泥土。每組骨架的各節(jié)段要排好次序,便于使用時按順序裝車運出。在骨架每個節(jié)段上都要掛上標志牌,寫明墩號、樁號、節(jié)號等。沒有掛標志牌的鋼筋骨架,不得混雜存放,避免搞錯,造成質(zhì)量事故。存放骨架還要注意防雨、防潮,不宜過多。
    骨架運輸總的要求是:無論采用什么方法運輸,都不得使骨架變形。在運輸中標志牌不得刮掉,便于校對檢驗。
    3.骨架的起吊和就位
    為了保證骨架起吊時不變形,宜用兩點吊。第一吊點設在骨架的下部,第二吊點設在骨架長度的中點到上三分點之間。起吊時,先提第一吊點,使骨架稍提起,再與第二吊點同時起吊。待骨架離開地面后,第一吊點停止起吊,繼續(xù)提升第二吊點。隨著第二吊點不斷上升,慢慢放松第一吊點,直到骨架同地面垂直,停止起吊。解除第一吊點,檢查骨架是否順直。如有彎曲應整直。當骨架進入孔口后,應將其扶正徐徐下降,嚴禁擺動碰撞孔壁。焊接骨架時,應使上下兩節(jié)骨架位于同一豎直線上,焊接時應先焊順橋方向的接頭。
    骨架最上端定位,必須由測定的孔口標高來計算定位筋的長度,并反復核對無誤后再焊接定位。骨架就位焊接完畢后,還要核對每節(jié)骨架入孔解下的標志牌,防止漏掉或接錯骨架事故的發(fā)生。最后應詳細檢測鋼筋骨架的底面標高是否與設計相符,偏差不得大于±50mm。
    命題點17 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埋置深度,一般宜控制在2~6m。
    (1)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鉆孔樁施工的重要工序,應特別注意。鉆孔應經(jīng)成孔質(zhì)量檢驗合格清孔后,方可開始灌注工作。
    (2)灌注前,對孔底沉淀層厚度應再進行一次測定。如厚度超過設計或規(guī)范規(guī)定,可用噴射法向孔底噴射3~5 min,使沉渣懸浮,然后立即灌注首批水下混凝土。首批混凝土用量應能滿足導管首次埋設深度(≥1.0m)和填充導管底部的需要。
    (3)將首批混凝土灌入孔底后,立即測探孔內(nèi)混凝土面高度,計算出導管內(nèi)埋置深度,如符合要求,即可正常灌注。如發(fā)現(xiàn)導管內(nèi)大量進水,表明出現(xiàn)灌注事故,應進行處理。
    (4)灌注開始后,應緊湊、連續(xù)地進行,嚴禁中途停工。在灌注過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和物從漏斗頂溢出或從漏斗外掉人孔底,使泥漿內(nèi)含有水泥而變稠凝結(jié),致使測深不準確。灌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管內(nèi)混凝土下降和孔內(nèi)水位升降情況,及時測量孔內(nèi)混凝土面高度,正確指揮導管的提升和拆除。
    導管提升時應保持軸線豎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拆除導管動作要快,時間一般不宜超過15min。要防止螺栓、橡膠墊和工具等掉入孔中。要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節(jié)要立即清洗干凈,堆放整齊。
    (5)在灌注過程中,當導管內(nèi)混凝土不滿,含有空氣時,后續(xù)混凝土要徐徐灌人,不可整斗地灌入漏斗和導管,以免在導管內(nèi)形成高壓氣囊,擠出管節(jié)間的橡皮墊,而使導管漏水。
    (6)當混凝土面升到鋼筋骨架下端時,要采取措施防鋼筋骨架被混凝土頂托上升。
    (7)為確保樁頂質(zhì)量,在樁頂設計標高以卜應加灌一定高度,以便灌注結(jié)束后將此段混凝土清除。增加的高度,可按孔深、成孔方法和清孔方法確定。一般不宜小于0.5 m,長柱不宜小于1.0 m。
    混凝土灌注到接近設計標高時,工地值班人員要計算還需要的混凝土數(shù)量(計算時應將導管內(nèi)及混凝土輸送泵管內(nèi)的混凝土數(shù)量估計在內(nèi)),通知拌和站按需要數(shù)拌制,以免造成浪費。
    為減少以后鑿除樁頭的工作量,可在灌注結(jié)束后,混凝土凝結(jié)前,挖除多余的一段樁頭,但應保留100-200mm,以待隨后修鑿,接澆墩柱或承臺。
    旱地施工用的鋼護筒,如需回收,可在灌注結(jié)束、混凝土初凝前拔出。當使用兩半式鋼護筒或木護筒時,要待混凝土強度達到5 MPa后方可拆除。
    (8)在灌注將近結(jié)束時,由于導管內(nèi)混凝土柱高度減小,超壓力降低,而導管外的泥漿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相對密度增大。如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混凝土頂升困難時,町在孔內(nèi)加水稀釋泥漿,并掏出部分沉淀土,使灌注工作順利進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長導管時,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樁頂沉淀的泥漿擠入導管下形成泥Jb。
    (9)在灌注混凝土時,每根樁應至少留取兩組試件,樁長20 m以上者不少于3組;樁徑大、澆筑時間很長時,不少于4組。如換工作班時,每工作班都應制取試件。試件應施加標準養(yǎng)護,強度測試后應填試驗報告表。強度不合要求時,應及時提出報告,采取補救措施。
    (10)有關混凝土灌注情況,各灌注時間、混凝土面的深度、導管埋深、導管拆除以及發(fā)生的異?,F(xiàn)象等,應指定專人進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