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第十八講

字號:

第十八講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務理論
    一、生平與著述
    羅伯特·登哈特: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博士,大學教授,政治顧問
    代表性著作:
    《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
    《公共組織理論》
    《公共行政:一種行動取向》
    《意義之尋求》
    《公共組織與非營利組織中人的行為管理》
    《公共服務的新生》
    《公共服務中的行政領導》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chǎn)生背景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產(chǎn)生是質(zhì)疑和超越新公共管理理論(NPM)的一種嘗試。
    (1)NPM的特征(倫敦經(jīng)濟學院院長胡德教授的歸納):
    ①專業(yè)化管理;
    ②明確目標,測量績效;
    ③產(chǎn)出控制,強調(diào)實際成果;
    ④部門拆分與重組以打破部門本位主義;
    ⑤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質(zhì)量降低成本;
    ⑥吸收和運用私營部門的管理風格和方法;
    ⑦強調(diào)有效利用和開發(fā)資源
    (2)NPM的核心理念
    A、管理的自由化:
    管理者必須從政府的繁文縟節(ji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政治家和其他人必須讓“管理者”來管理,要解除規(guī)制與分權,使管理過程(如預算、人事、采購)等合理化。
    B、管理的市場化取向 打破公私的界限
    競爭;
    私營部門管理的普遍化(私營部門的管理實踐和技術優(yōu)于公共部門);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思想來源與概念基礎
    1、民主公民權理論
    (1)公民權的概念:
    ①一般的理解:公民權即一種合法的身份,具體包括由法律體系規(guī)定的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②寬泛的理解:公民權涉及的是一些與一個人在某一政治共同體中成員資格特性有關的更加一般的問題,如公民的權利與責任,而不問其合法身份;
    (2)利已主義的公民權觀:
    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增進社區(qū)以及社區(qū)內(nèi)部個人的經(jīng)濟利益,國家以及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應該只是建立在自利觀念的基礎上。政府的作用就是確保個人自身利益能夠自由、公正的相互影響。 基本邏輯
    (3)政治利他主義的公民權觀(積極的公民權):
    ①超越個人利益,關注更大的公共利益,對公民有著更高的要求。
    ②公共精神或政治利他主義包含著:愛與責任
    ③只有愛與責任才可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協(xié)調(diào)一致; 設置 使這幾個一致
    ④公共精神需要培育和維護,而對正義原則、公共參與和公共審議的不斷關注則能夠有助于公共精神的培育與維護。
    (4)越來越多的人們要求恢復一種基于公民利益而自身利益的公民權
    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把公民視為公民而非顧客、委托人、不僅追求效率,而且追求回應度的提高和公民信任度的增加。
    2、社區(qū)與公民社會的理論
    (1)健康的社區(qū)生活對于現(xiàn)代人的重要性:
    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有益中介;
    是現(xiàn)代人生活的主題;
    (2)公民社會對于現(xiàn)代的個人生活與民主治參與都至關重要
    公民社會:一種公民能夠相互進行個人對話與評議的地方;這種個人對話與評議是社區(qū)建設與民主的本質(zhì)所在;
    公民社會:由充當個人與更大社會之間聯(lián)系舞臺的各種社會團體所構成。
    是公民在草根層次積極參與舞臺;
    (3)政府在建立、促進和支持公民與其社區(qū)之間關系上能夠發(fā)揮關鍵性的積極作用:
    ①政府幫助建立強大的公民互動網(wǎng)絡,開辟新的對話與爭論渠道,就民主治理問題進行公民教育;
    ②公共行政官員能夠為社區(qū)和社會資本建設作貢獻:鼓勵公民參與決策而增進社會資本;
    3、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
    (1)阿吉利斯的人本觀:
    認為組織研究應該更關注個人的發(fā)展,在組織的發(fā)展中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2)羅伯特·戈利姆比沃斯基的人本主義組織觀
    ①批評傳統(tǒng)組織理論所主張的自上而上的權威、等級控制及標準的工作程序等個人自由個人道德不敏感;
    ②主張一種組織發(fā)展觀:即通過組織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開放氛圍以使組織成員正視問題而非爭斗與逃避;在組織中的個人與群體之間建立信任,用知識和能力的權威來彌補甚至取代角色或地位的權威。決策權責應盡可能接近信息源;使競爭有助于滿足目標。
    即限度地增進個人與其工作單位之間的相互合作;
    以及建立一些既承認組織使命的實現(xiàn),也承認組織成員的成長與發(fā)展的報酬體制
    為組織內(nèi)部的人們增加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空間;
    努力創(chuàng)造沖突得以積極、恰當浮現(xiàn)和管理的條件;
    努力增強對團體過程及其績效后果的認識;
    (3)新公共行政學:強調(diào)價值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4、后現(xiàn)代公共行政
    (1)批評主流的行政學思想:
    實證主義的知識獲得方法;
    理性主義的假設(基于市場的理性選擇理論)
    技術(專家)統(tǒng)治觀
    (2)信奉“會話”理念:指的是解決公共問題
    ①公共問題通過“會話”要比通過“客觀”地測量或理性分析更有可能得到解決;
    ②“會話”理念把行政官員與公民視為彼此充分參與的,他們不僅僅是召集到一起談話的理性個體,而且是在一種他們作為人而相互接洽的關系中的參與者,
    ③這種協(xié)商與達到共識的最終過程也就是個體隨著自己的參與而彼此相互接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充分包含了人類個性的所有方面,他們不僅有理性,還有經(jīng)驗、直覺和情感。
    (三)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內(nèi)涵
    1、“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概念:
    指關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是在對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行政理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和建立的,
    主張用一種基于公民權、民主和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新公共服務模式來替代當前的那些基于經(jīng)濟自我利益的主導行政模式;
    是對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和新公共行政理論的一種揚棄而非全盤否定;
    2、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基本觀點:
    (1)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chǎn)品;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戰(zhàn)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
    (4)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5)責任并不簡單;
    (6)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chǎn)率;
    (7)公民權比企業(yè)家精神更重要。
    三、簡評
    提出和建立了一種更加關注民主價值與公共利益,更加適合現(xiàn)代公共社會和公共管理實踐需要的新的理論選擇;
    1、吸收了傳統(tǒng)公共行政的合理內(nèi)容,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于改進當代公共管理實踐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但擯棄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特別是企業(yè)家政府理論的固有缺陷;
    2、把效率和生產(chǎn)力置于民主、社區(qū)、公共利益等更廣泛的框架體系中;
    3、對傳統(tǒng)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目前占主導地位的管理主義公共行政模式都具有某種替代作用;
    4、有助于建立一種以公共協(xié)商對話和公共利益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