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第十二講

字號:

第十二講 沃爾多綜合折衷行政觀
    一、生平與著述
    德懷特·沃爾多,美國公共行政學術史學家;
    求學:文學學士、政治學碩士、博士;
    職業(yè):大學講師、教授、政府官員,以及對公共行政的學術組織工作;
    其行政思想的焦點:對各家行政學思想的看法與評論
    二、沃爾多行政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對傳統(tǒng)行政學的評論
    1、分析歸納了傳統(tǒng)行政學的一般特點:
    (1)堅守政治-行政兩分法;
    (2)一般管理取向;
    (3)通過科學分析來尋找一般原則;
    (4)強調行政活動的集權化;
    (5)對民主價值的基本承諾;
    2、分析了傳統(tǒng)行政學的思想框架與哲學基礎:
    (1)傳統(tǒng)行政學的價值取向在于有效地接受并支持現(xiàn)在的政治秩序(個人主義、實利主義、平等等等)
    (2)傳統(tǒng)行政學的思想框架包括:民主使命感、信賴基本規(guī)律、信奉進步論與循序漸進論、相信能夠據(jù)以成立民主統(tǒng)治階級的專門知識;
    (3)傳統(tǒng)行政學的哲學基礎包括:實用主義、功利主義、與實證主義。
    3、對韋伯官僚制理論的評論
    充分肯定官僚制理論,認為韋伯對官僚制的闡述與其所時代很合拍。
    4、對傳統(tǒng)行政學的批判:
    (1)政治行政兩分法是不恰當不可取的(不能解決民主制與官僚制的沖突,不能解決價值問題);
    (2)范式批判:其理性主義傾向過分強調組織之間的共性或所謂的原則;
    (3)批評傳統(tǒng)行政學家的科學主張:懷疑發(fā)展一門行政科學的 可能性,但科學思想仍然是有益和必要的
    (4 )反對傳統(tǒng)行政學家過于重視效率的做法;
    (二)沃爾多對當代公共行政學的評論與看法
    1、分析了組織理論發(fā)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tǒng)的組織理論;
    第二階段:新傳統(tǒng)組織理論;
    第三階段:現(xiàn)代組織理論(決策理論、人本主義觀、科學管理說);
    2、對比較公共行政的評論;
    比較公共行政學所運用的理論模型與實地研究證據(jù)之間尚存在距離,其前途有待于實現(xiàn);
    3、對公共政策的評論;
    公共政策中的案例研究方法對于研究和學習公共行政具有潛在的用途,但卻不是的研究和學習公共行政的手段;
    4、對新公共行政學的評論;
    雖然新公共行政學的反組織的態(tài)度有一定道理,但也是不公正、不合邏輯與不現(xiàn)實的,因為多數(shù)創(chuàng)新的技術與方法都是在官僚制組織中產生的,它曾經也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
    新公共行政學尚未出現(xiàn)任何新的綜合性思想可以取代傳統(tǒng)的思想;
    (三)沃爾多本人的公共行政研究領域
    1、歷史與公共行政:
    從歷史中尋找洞見、假設、與科學結論
    2、官僚制與民主:
    官僚制與民主的沖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問題;(官僚制與民主確有一些相抵觸的特點:等級制與平等,紀律監(jiān)督與自由,等等);但兩者并非完全不相容:兩者之間應該尋求融合(如建立在能力與專長之上的普遍標準與機會)
    3、公共行政與政治
    政治與行政不是可以分離的領域,而是相關領域甚至統(tǒng)一領域;
    應該將經濟理性、政治理性以及社會理性的概念同正在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公共利益概念結合起來,以免使公共行政失去道德意味并進而退化成純粹的政府行政;
    4、道德與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不應該為了尋求效率而只關心技術與科學問題而回避價值和道德問題
    公共行政既是一種倫理道德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
    行政理論必須包含道德學說,自覺研究價值觀并用之指引經驗研究的方向;
    5、邏輯實證主義與公共行政
    事實與價值的區(qū)分只能是邏輯上的,實踐中兩者緊密相連,而邏輯實證主義卻將價值問題置之不顧,因為不是一種很有用的分析方法;
    邏輯實證主義導致了一種不成熟的技術取向:即把公共行政視為實現(xiàn)外部界定目標的一種工具,放棄了人類經驗領域(審美、道德和形而上學)進而讓理性為非理性服務;
    因此,需要對價值觀念進行自我認識與批評,應在科學性與規(guī)范性之間達到一種妥協(xié);
    6、科學與公共行政:對公共行政之科學性的懷疑
    (1)若就狹義的科學概念而言,他不相信存在或可能存在一門公共行政科學;
    狹義科學觀:科學是為經驗“實在”同假設和定律“安排”在一起的高度抽象的系統(tǒng)化概念以及按照規(guī)定的方法論原則獲得的合法化知識);
    (2)廣義上:包括公共行政在內的社會科學都具有科學性;
    廣義科學觀:科學只不過是導致對具體變化進行控制的知識而已)。
    7、公共行政:學科、專業(yè)和事業(yè)
    (1)學科地位:一門應用科學;
    ①與政治學的關系:不僅僅是政治學的子學科(因為政治學未能為公共行政提供一種認識和培育環(huán)境)
    ②與管理學的關系:不應歸屬于一般管理學派:因為行政的價值觀以及行政的技術和方法都不能普遍化,它需要一種特異的技術和有特色的哲學)
    (2)一種專業(yè):公共行政應該由一個學科發(fā)展成為在大學擁有一個獨立的專業(yè)學院的專業(yè)。
    (3)一種事業(yè):一種包括許多方面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論的事業(yè),具體折衷性、實驗性與開放性。
    8、公共行政與未來
    公共行政應該探討由于未來社會變更所引出的一系列的問題:如更少官僚制色彩,更具國際性的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風格;
    由此,公共行政必須變革與轉型:公共行政的決策必然會是一個由政策判斷、工具判斷、法律判斷和道德判斷組成的聯(lián)合體,具有多元論的特點(哲學、學科、方法論上);
    兩種方案
    (1)集權主義的方案:
    將政府完全一體化并占據(jù)支配地位,公共道德與私人道德加以調和;
    (2)無政府主義的方案:更為可取
    多重性特點:包含分散的、復雜的經濟-社會-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對公共道德的理解是多元(歧義)的;
    主權國家被解散而且其明顯垂直型權威結構被復雜的、契約性的、非正式的水平關系所取代。
    三、簡評
    主要不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而是一個評論家;
    1、貢獻性:
    (1)其自身研究,提出了許多有啟發(fā)意義的真知灼見;
    (2)其評論:大體中肯和合乎事實,有助于大家更好了解和理解傳統(tǒng)與當代公共行政。
    2 、局限性:
    (1)其自身研究,缺乏一個統(tǒng)一的中心主題、一個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以及明確的結論;
    (2)其評論,對公共行政研究及其結論持矛盾和猶疑心態(tài),散布了一種悲觀與懷疑情緒,建設性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