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第十一講

字號:

第十一講 西蒙的行為主義行政學說
    一、生平與著述
    美國人,大學教授,公職人員,管理顧問,行為主義學派的中堅力量;
    研究領域: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
    著述豐富:
    代表作:《行政行為——行政組織決策過程的研究》;
    其它:《管理決策新科學》,《公共行政》,《經(jīng)濟學與行為科學中的決策理論》,《人的模式——關于社會背景下人類理性行為的社會及理性——數(shù)學論文集》;
    二、西蒙行政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一)行政諺語:對傳統(tǒng)行政學理論的批判
    (1)傳統(tǒng)的行政原則并非科學原則,而是行政諺語;
    (2)行政學必須在研究方法上尋找新的途徑,只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真正的行政原則;
    (二)行政學研究方法論
    (1)事實與價值的區(qū)分
    A、理論的區(qū)分:
    價值命題是關于偏好的表達,應然問題,規(guī)范性陳述;
    事實命題是關于客觀世界上可觀察的事物及其運作方式的陳述,是然問題,描述性陳述;
    B、實踐的辨別
    之一:手段與目的的區(qū)別;
    之二:可供選擇的行為與行為的后果的區(qū)別;
    C、以事實與價值的區(qū)分來區(qū)分政策問題與行政問題,從而界定行政學的研究對象與范圍;
    政策問題:價值因素居重;
    行政問題:事實居重;
    (2)操作定義:
    凡用于科學研究的名詞定義必須是操作性的,即名詞的定義是與實證觀察的事實和情況相一致的;
    法定權威的操作定義;
    心理權威的操作定義;
    (3)概念工具:
    行政學研究首先要建立的是一系列的概念,作為建立這一學科的理論和原則的工具;
    分析單位:復雜的整體現(xiàn)象包含了各種具體的特殊的層次,每一個層次都有一些基本的分析單位,一個分析單位也就是一個概念;
    西蒙在行政行為的研究上即是以“決策”為基本概念;
    決定是分析的基本單位,
    決定前提是小的分析單位;
    決策是目前行政行為研究上流行的概念工具;
    (三)行政決策論
    1、行政學研究應以決策研究作為重點
    決策理論的目的即在于為行政學構造一個概念框架體系;
    以決策行為去研究行政的理由:
    傳統(tǒng)行政學討論都只注意執(zhí)行,即行動和做,而不注意行動或做之前的決策;
    組織中的操作人員非操作人員對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都很重要,都需要做決策;
    傳統(tǒng)行政學對組織的說明過于簡化、膚淺而且不切合實際,過分重視權力因素而忽略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而對一個組織狀況科學恰當?shù)拿枋?,應是對組織中每一個人做什么以及做決策受到何種影響的描述;
    所謂好的或正確的行政行為在本質(zhì)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為,而決定效率程度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行政組織每一個人決策的理性程度;
    決策(行政)程序?qū)τ谕瓿尚姓ぷ魇种匾?BR>    2、有限理性與決策準則
    (1)理性的含義:
    理性的一般含義:指非感情的一種計算、思考的心智方法。 基于邏輯分析,而非喜惡
    西蒙的理性:用“理性”一詞來指一種決策行為方式,即“理性”的決策;
    (2)西蒙的有限理性——行政人假設
    a.傳統(tǒng)的客觀理性——經(jīng)濟人假設:
    經(jīng)濟人:追求經(jīng)濟利益大化;
    理性原則:多方案、明確的結果、充分的信息、確定的偏好順序;
    b.西蒙對客觀理性的反駁:
    知識的不完備性,預見未來的困難性以及備選行為范圍的有限性,決定了“客觀理性”在實際行動中是不存在的;
    c.有限理性與行政人(管理人)假設
    人類行為是介于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
    應以以“有限理性”為基礎的“行政人”取代“經(jīng)濟人”;
    行政人是心理人(有個人的目的、動機、怪癖)與經(jīng)濟人兩者的結合,具有有限理性;
    (3)西蒙的行政決策準則:令人滿意原則
    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因此,應該用“令人滿意的”準則取代“優(yōu)化”準則; 個案分析時常認為優(yōu)化選擇
    令人滿意的準則:在決策時決定一套標準用來說明什么是令人滿意的低程度的備選方案,如果擬選用的備選方案滿足了或者超過了所有這些標準,那么這個方案就是令人滿意的。 滿足標準
    當按照原定標準尋找不到任何令人滿意的備選方案時,就有必要考慮改變原定的標準;
    3、行政決策過程
    (1)關于決策的含義:
    廣義的理解:管理就是決策;包含了決定前的調(diào)查分析,作決定以及決定作出后的評價等一系列過程;
    (2)決策過程的四個階段:
    a. 情報階段:探查環(huán)境,尋求決策條件;
    b. 設計活動: 設計、制定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備選行動方案;
    c. 抉擇活動:從可供選擇的備選方案中選出一個適用的行動方案;
    d. 審查活動:對已經(jīng)作出的抉擇進行評價;
    4、決策的類型與技術:
    (1)決策類型:
    A、程序化決策:用于處理重復出現(xiàn)的例行活動;
    B、非程序化決策:處理非重復出現(xiàn)不能以常規(guī)處之而又比較重要的非例行問題;
    (2)決策技術:
    A、程序化決策技術:
    傳統(tǒng)的:習慣、及標準化操作程序;
    現(xiàn)代的:數(shù)學工具、電子計算機技術
    B、非程序決策技術:
    傳統(tǒng)的:判斷(經(jīng)驗、直覺和洞察力)、創(chuàng)造性和有條理的思考、培訓;
    現(xiàn)代的:探索式解題技術的應用(決策者培訓、探索式計算機程序的編制);
    (四)行政組織理論——對巴納德組織理論的深化和完善
    1、關于組織平衡問題的探討
    (1)個人參加組織的三個基礎:
    因組織目標實現(xiàn)而直接得到的個人報償;
    與組織規(guī)模及其增長緊密相關的、由組織提供的個人誘因;
    與組織規(guī)模及其增長無關的、由組織提供的個人誘因;
    (2)只有能維持貢獻對誘因的正差額或至少能維持兩者的平衡,個人才能通過組織實現(xiàn)其個人目標,組織也才能繼續(xù)存在;
    2、對組織影響力的探討
    組織成員的決策會受組織影響,有五種影響力:
    (1)權威:
    權威:一種能夠用來作出指導他人行動之決定的力量
    權威關系:是上級與下線兩個個人之間的關系,
    權威的運用對組織有三種作用:
    (2)溝通:
    ①溝通:是組織中某一成員將某些決定前提傳達給另一組織成員。
    ②溝通的重要性:無溝通則組織就不有影響組織成員的決定;
    ③溝通的雙向性:一方面是將命令、資料、意見等信息傳達到?jīng)Q策中心;另一方面是決策中心傳達到組織各方面;
    ④溝通程序(方向):上行、平行、下行
    ⑤溝通的種類:
    正式溝通:組織有意建立的溝通系統(tǒng);
    非正式溝通:由組織中各成員之間的社會關系所造成的溝通系統(tǒng);
    (3)訓練
    ①訓練的目的:旨在使組織成員自行做出滿意決策;
    ②訓練的種類:職前訓練、在職訓練
    ③訓練對決策的影響作用:決策時可給予受訓多的人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并減少上級的監(jiān)督;
    (4)效率準則
    ①含義:個人應基于效率準則作決策,即達到一定成果應選擇機會成本低的行動;
    ②與理性準則的關系:
    理性準則:要全盤考慮可能的行動,可能的結果以及整個價值體系;
    效率準則:將復雜現(xiàn)象予以簡化后的決策依據(jù),是在決策上接近理性準則的方法,是在簡化決策情況下求大成果;
    (5)組織認同(組織忠誠)
    ①含義:指個人以組織價值代替?zhèn)€人價值作為他決策時的指標(決策時以決策對組織產(chǎn)生何種結果來衡量)。
    ②種類:一是對組織目的的認同,若目的改變,則不再認同;二是對組織本身的認同,即對組織存在、延續(xù)、發(fā)展的認同,只要組織存在,不論其從事何目的,均可維持其認同。
    ③功能:是為實現(xiàn)組織目標之所必須。因為個人只有在認同組織或組織單位的目標時,才有可能作出合理或有效的決策。
    ④可能造成的困難:目標沖突。個人決策時以該組織單位的價值(目標)為決策依據(jù),當小單位的價值與大單位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會導致行政組織的困難,即目標沖突。
    3、對組織設計問題的探討
    (1)關于組織的結構形態(tài)
    A、要建立或改變組織目標,得到組織的目標體系;
    B、組織應設計成層級結構:上層(非程序化決策層)、中層(程序化決策層)、下層(基本作業(yè)層);
    (2)組織的專業(yè)分工
    A、分工方法與目的:整個決策系統(tǒng)可分成若干彼此相對獨立的決策子系統(tǒng),以分散決策; 集中決策優(yōu)于分散決策 對健康的組織
    B、分工的原則:從信息處理的角度進行,盡量減少子系統(tǒng)之間的依賴性;
    (3)組織的工作重心
    A、應把組織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放在重要的決策任務上;
    B、“控制注意力原則”:有效地利用組織的“注意力資源”,
    合理設計組織邊界(分界面),使之有選擇的注意和吸收那些為組織的長期戰(zhàn)略決策所必須的信息;
    組織的上層機構必須設計如何安排議事日程的規(guī)則,用來區(qū)分緊迫的決策任務與期限較為靈活的決策任務;
    (4)組織的權力配置:合理集權與分權
    A、集權的利弊:
    利:a. 保證各種作業(yè)活動的協(xié)調(diào);b. 利于發(fā)揮決策才能;c. 利于明確責任; d. 利于克服門戶之見;
    弊:a. 決策者負擔過重,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考慮重要決策問題;b. 易于導致決策過程重復,下級人員無所作為;c. 易于導致信息溝通網(wǎng)絡的擴張和繁忙進而造成決策費用增加; d. 易于造成下情不上達致使決策脫離實際;
    B、分權的必要性與適當性:
    個人認識能力有限,有必要讓各單位和各級管理人員參加重大決策;
    分權要適當:不能絕對分權,因為業(yè)務組織活動是集團活動,要順利實現(xiàn)組織目標,必須有一定的集中協(xié)調(diào)機制;
    (5)觀點歸納:
    A、應把組織的整體結構設計成層級結構;
    B、必須注意組織結構縱橫兩個方面的專業(yè)化分工,認真設計有關的信息溝通網(wǎng)絡;
    C、必須應用“控制注意力”原則,有效地利用組織的“注意力資源”,把管理者親自處理的決策任務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使工作任務適合管理者有限的時間和精力;
    D、應當正確地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把一部分容易受“門戶之見”影響的決策集中起來,交給一個適合的特定部門或單位制定,而對于基層情況不易上達的某些具體決策工作則應交給基層或中層機構制定。
    三、簡評:西蒙的行政學思想對于行政學研究有著巨大貢獻
    1、其提出的研究方法論開啟了行政學研究的新時代:即以科學化的概念、實證的研究方法來取代充滿含混的命題與教條化陳述的傳統(tǒng)行政學;
    2、廣泛引用了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開拓了行政學研究的新視野。
    3、提出了新的研究途徑:決策研究已經(jīng)成為今天公共行政研究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