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人際關系學復習資料第二章

字號:

第二章 人際關系的主要理論
    一、名詞解釋
    1、角色: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
    2、角色扮演: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
    3、角色期望:是指社會、團體或他人對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待或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動機
    4、劇班:是指兩個以上的表演者共同組成的表演單位。
    5、角色外溝通:特指私下交往和表演
    二、選擇題
    1、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是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他致力于對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研究。
    2、人際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
    3、交往本身要受每個人的不同志向、性格、愛好等因素的影響,但同時又受社會生產(chǎn)的制約。
    4、人際關系理論也稱為人際關系學說。
    5、美國學者梅奧是人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1927年應邀參加霍桑實驗。
    6、霍桑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座工廠。
    7、馬斯洛學說的理論基石是他的動機理論。他認為人的動機原動力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屬于人的本性。
    8、兒童時代的經(jīng)驗可能形成三種個體行為的控制類型,即拒絕型、*型、民主型。
    9、角色扮演是指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
    10、戈夫曼所說的不協(xié)調(diào)角色有五種:告密者、表演者的同謀、職業(yè)偵探、中介人、雇員或仆人。
    11、人際交換理論的代表人物霍曼斯。
    12、人的三種不同心態(tài):每個人身上都好象保留著兒童時代的特征、每個人身上又都好象存在著自己父母的特征、一個正常恩具有的客觀冷靜理智的心態(tài)。
    13、伯恩內(nèi)的《人們玩弄的游戲》中明確了相互作用的概念。
    14、在相互作用分析理論中父母、成人、兒童都是特指個性的心理狀態(tài)。
    15、人際關系認識平衡理論起源于格式塔理論。
    16、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
    三、簡答題
    1、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
    人際交往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馬克思認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社會交往
    人際交往與生產(chǎn)力——馬克思不僅強調(diào)社會因素對人際交往的制約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對生產(chǎn)力的作用
    交往的發(fā)展趨勢——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把人際交往看成社會系統(tǒng)的要素,并把它放在人類整個發(fā)展過程中去考察,從而展示了人際交往的發(fā)展趨勢
    2、人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
    1933年梅奧出版的《工業(yè)文明中的人性問題》標志著人際關系學說的創(chuàng)立。羅特利斯的專著和與人合著的《管理和工人》、《管理和士氣》對人際關系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為人際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立和傳播做出了貢獻。
    人際關系理論的四個領域
    (1)有關人的需要、動機和蒺激勵的問題
    (2)同企業(yè)管理有關的所謂人性問題
    (3)企業(yè)中的非正式組織及人際關系問題
    (4)企業(yè)中的領導方式問題
    評述:人群關系理論強調(diào)人的因素和人際關系的積極性
    人群關系理論也存在片面性:
    (1)其創(chuàng)始人往往不恰當?shù)乜浯笕穗H關系學說的影響和作用
    (2)將人群關系理論同其他管理科學對立的傾向
    (3)將人際關系狀況看成是實現(xiàn)企業(yè)效率的決定因素等
    3、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基本內(nèi)容?
    馬斯洛學說的理論基石是他的動機理論。他認為人的動機原動力是人的基本需要,這些需要屬于人的本性
    內(nèi)容: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6)認識與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評述:
    (1)馬斯洛設想,每一種需要都在前一種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出現(xiàn),這并不意味著必須使前一種需要得到地滿足后,后一種需要才出現(xiàn)。
    (2)馬斯洛認為,以上七種需要按重要程度漸次展開,就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可能是正確的。
    (3)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七種并且層次分明,這種劃分方法也明顯地存在弊端,
    4、舒茲的人際需要的理論?
    舒茲是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了人際行為三維理論
    三種人際需要的內(nèi)容
    (1)溝通的需要(包容的需要) (2)支配的需要(控制的需要) (3)愛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評述:
    肯定: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揭示了人際需要同人際行為和人際關系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2)強調(diào)了兒童時期的人際關系與個體人際行為之間的繼承關系,即承認家庭環(huán)境對個體行為模式的影響,
    不足:舒茲的人際需要理論的片面性
    (1)具有明顯的精神分析傾向,忽視了社會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制約性影響
    (2)夸大了兒童時期的人際經(jīng)驗對個體人際行為的影響作用
    5、角色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角色: 特指某一個體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一定社會地位以及與之相聯(lián)系的符合規(guī)范的行為模式
    內(nèi)容:
    (1)角色扮演: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社會職位、時間場合、面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
    (2)角色期望:社會、團體或他人對角色扮演者行為的期待或要求,是個人行為的動機
    (3)角色沖突:不同角色行為以及不同角色期望之間的矛盾
    (4)角色實現(xiàn):在角色扮演和角色期望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評述:
    (1)由于一個人同時扮演著多種不同的角色,因此他就肩負著不同的角色期望
    (2)不同的角色期望要求他遵循不同的角色規(guī)范
    6、人際交換理論的基本原則?
    (1)成功原則 (2)刺激原則 (3)價值原則 (4)剝奪-滿足原則 (5)攻擊-贊同原則 (6)理性原則
    交換理論揭示了人際關系中的社會交換規(guī)律,為認為人們了解人際交往、人際吸引的機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交換理論只是抓住了市場交換形成的雙方相互作用的一些方面,便概括出人際交往的原則,或者說完全以商品交換的經(jīng)濟利益原則來解釋人際行為,這具有片面性
    7、戲劇交往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1)劇班 (2)前臺和后臺 (3)不協(xié)調(diào)角色 (4)角色外溝通
    評述:
    (1)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論,從獨特的角度對人際互動做了深入細致的描述,其中某些具體技術,對現(xiàn)實總的人際交往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
    (2)戈夫曼完全使用戲劇中的一些概念來闡釋人際交往,把人際交往與表演同等看待,在某些方面難免牽強附會
    8、人際關系認識的平衡理論
    積極意義:人與人之間具有趨于一致的傾向
    片面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人際關系的平衡與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過程。平衡理論只考慮到了兩個人和一個物體這樣簡單的系統(tǒng),忽略可這個系統(tǒng)中的其他大量因素,對平衡模式的討論顯得有些簡單
    9、梅奧等人提出的人群關系的主要觀點
    生產(chǎn)率不僅受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影響,而且要受到身會的和心理的因素影響。影響組織生產(chǎn)力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chǎn)中發(fā)展起來的人際關系
    (1)以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代替經(jīng)濟人的人性假設
    (2)否定以物為中心的管理思想,強調(diào)以人為中心、主張從人的心理和社會方面來激勵工人的士氣,提高生產(chǎn)率
    (3)正確處理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之間的關系
    (4)改變對管理人員只強調(diào)技術方面素質訓練的片面做法,強調(diào)加強對管理人員了解、診斷、調(diào)適人際關系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