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考試工程法規(guī)輔導講義(6)

字號:

2Z203010 民事糾紛處理方式
    主要內容
    1.建設糾紛的種類與處理方式
    2.民事糾紛處理方式
    3.證據
    4.民事訴訟法
    5.仲裁法
    6.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   
    一、建設糾紛的種類與處理方式
    1.種類
    (1)民事糾紛
    合同糾紛(最常見)與侵權糾紛
    (2)行政糾紛
    行政機關與被管理人之間產生的糾紛
    2.處理方法
    (1)民事糾紛處理方法
    和解-當事人雙方之間達成處理糾紛的共識
    調解-由第三方幫助當事人解決
    仲裁-仲裁機構
    訴訟-人民法院
    (2)行政糾紛處理方法
    行政復議
    行政訴訟   
    二、民事糾紛處理方式
    (一)民事訴訟概述
    1.民事訴訟的概念
    民事訴訟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以審理、裁判、執(zhí)行等方式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2.民事訴訟的基本特點
    (1)公權性
    由人民法院代表國家意志行使司法審判權。
    (2)強制性
    強制產生,不需要雙方當事人都同意,只要一方提起訴訟,另一方也被強制參加訴訟。
    結果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
    (3)程序性
    按法定程序進行訴訟活動。
    (二)仲裁
    1.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發(fā)生爭議的當事人根據其達成的仲裁協議,自愿將該爭議提交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機構)進行裁判的爭議解決制度。
    2.仲裁的適用范圍
    (1)《仲裁法》的適用范圍
    民商事仲裁,即平等主體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糾紛。
    (2)不適用《仲裁法》的仲裁(適用其它法律法規(guī))
    勞動爭議仲裁和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仲裁。
    (3)不能仲裁的糾紛
    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扶養(yǎng)、繼承糾紛和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不能適用仲裁。
    3.仲裁的基本特點
    (1)自愿性—爭議雙方當事人必須都認可
    (2)專業(yè)性
    (3)靈活性
    (4)保密性-不公開審理
    (5)快捷性-一裁終局制
    (6)經濟性
    (7)獨立性-仲裁機構獨立于行政機關,仲裁機構之間無隸屬關系
    (三)和解
    1.概念
    和解是指當事人在自愿互諒基礎上,就已經發(fā)生的爭議進行協商并達成協議,自行解決的一種方式。
    2.法律效力
    (1)和解達成的協議不具有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但可以成為原合同的補充部分。
    (2)和解后當事人不執(zhí)行,另一方不可以申請強制執(zhí)行,但卻可以追究其違約責任。
    3.和解的適用情況
    (1)未經仲裁和訴訟的和解
    (2)申請仲裁后和解
    (3)訴訟后和解
    (4)執(zhí)行中和解
    (四)調解
    1.調解的概念
    調解是指第三人應糾紛當事人的請求,依法或依合同約定,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服教育、居中調停,使其在互相諒解、互相讓步的基礎上解決其糾紛的一種途徑。
    2.調解的形式
    (1)民間調解—民間機構
    (2)行政調解—行政機關
    (3)法院調解—法院
    (4)仲裁調解—仲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