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數據“打架”暴露與世界差距

字號:

無論誰的“狀元”多,給人的感覺都是“分數崇拜”,都是對高考(論壇)體制下的分數“臣服”。
    看新聞,發(fā)現(xiàn)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又掐起來了,這次是在高招數據上“打架”。
    7月18日,北大對外宣稱,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錄取。7月19日,清華招辦提供給媒體的數據則稱,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報清華,總數連續(xù)第四年位列全國高校榜首。
    北大和清華真不愧為“對頭”,不但在錄取“高考狀元”的行動上針鋒相對,而且在對外發(fā)布狀元招錄數據時,說法選擇也很講究功力:北大選擇了錄取人數比例,清華則選擇了填報志愿的比例。但是,兩校兩年都暫未公布錄取狀元的具體數量。
    既然都未公布錄取狀元的具體數量,又選擇了不同的狀元統(tǒng)計口徑,到底誰搶的狀元最多,顯然是霧里看花的事。因此,無論是強調“錄取人數比例”,還是強調“填報志愿的比例”,給人的感覺都是赤**的“分數崇拜”,都是對高考體制下的分數無條件“臣服”。
    這種“崇拜”和“臣服”,其示范效應十分惡劣:只會為極端的應試教育推波助瀾,重新回到“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這條老路上去。
    對高校來說,真正的魅力并不是錄取“考試高手”,而是通過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人才。北大和清華與其在搶狀元的數據上“打架”,還不敢公布具體數量,倒不如每年對比公布學生的成才數據。
    這邊,北大、清華對狀元搶得不亦樂乎;那邊,世界拒錄狀元稀松平常。7月18日,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樂寧說,北京高考理科頭名申請哥倫比亞大學被拒很正常。能否被哥大錄取,除了托福成績和SAT(美國高考)成績要完美,主要看學生的綜合素質、領導力以及潛力,SAT成績在錄取時只作參考。
    都是“”,這個差距,正是中國高校與世界的差距。由此來看,北大和清華的這次“打架”只會助長“狀元”崇拜,讓素質教育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