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青春期心理教育,不少人便以為只是“性道德教育”或“愛情教育”,而一提到“性”與“愛情”,一些家長、教師唯恐避之不及。這實在是一種狹隘的認識,至少是一種誤解。我們所理解的“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指面臨“第二次斷乳期”的中學生所具有的所有心理現象、心理特征和心理狀態(tài)(當然也包括他們開始萌發(fā)的性意識,但遠遠不止這點)。因此,“青春期心理教育”就是根據中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通過各種方式對他們進行心理衛(wèi)生的保健、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健康地度過青春期,順利地完成“人的第二次誕生”。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中學生一般心理介紹,愛情與性道德教育,改善人際關系指導,學習心理的優(yōu)化,心理疾病的防治,優(yōu)良性格的培養(yǎng)。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徑與形式有:
一、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
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是間接地進行心育,因為氛圍的和諧有利于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huán)境。
1. 建立師生和諧關系。
青春期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啟迪,精神對精神的感化,而離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啟迪”與“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廂情愿。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了真誠的信任與尊重,學生就會感到一種人格的尊嚴,他們中自卑、自私、孤獨、膽怯、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產生率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如果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信賴,他們就會主動地向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有利于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心靈,及時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煩惱。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心育要從與學生建立的和諧關系入手。
怎樣建立師生和諧關系呢?首先要端正學生觀。我們應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年齡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師生關系不是皇帝與臣民的關系,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不是醫(yī)生與病人的關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關系。其次,要注意平時與學生的感情投入與積累。要善于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神吹海聊、一起嬉笑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他們的心靈。另外,教師還應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螅處熯€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甚至錯誤的想法,這并不是說教育者放棄自己的責任而一味遷就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老師面前有一種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學生不愿對老師說真話,教師“教育”、“引導”又從何做起呢?
2. 造就班級和諧環(huán)境。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都是環(huán)境在個體身上的體現與反映,一般說來,一種環(huán)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滿足或符合我們的需要、觀點與習慣,我們便會產生好感或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引起相反的情感。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的內容不來源于外部現實,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不存在著客觀的原因。因此,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無疑是有助于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并且使可能出現的異常心理現象減少到小程度。
造就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班主任至少可以做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全班學生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好的人際關系。既激烈競爭又攜手共進,既和睦相處又誠懇幫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這種和諧環(huán)境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充滿友情的溫暖,使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惡劣品質在班內沒有生存之地。二是提倡并鼓勵男女同學之間正當交往,以打破男女之間的“神秘感”,滿足青春期學生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同時又減少“早戀”現象。三是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獨特的長處,同時又看到其他同學的長處,從而使班上呈現人人自尊,同時又尊重別人的好風氣,終使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自己的尊嚴與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滿信心地發(fā)展自己。四是組織各種有益有趣的課余活動,調節(jié)學生的緊張學習生活,使他們有一種集體自豪感和精神充實感,避免長期單調枯燥的學習給學生造成焦慮煩躁、極度緊張等不良心境。
二、開設專題講座
開設專題講座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班上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相對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引起他們積極主動并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在開設專題講座時,教育應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1. 主動。
青春期教育不應只是被動地解決學生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而應該在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便積極主動地發(fā)揮引導作用。因此,青春期教育的專題講座先在學生進中學之初就開設,一直到高中畢業(yè)(當然,具體的講座內容可視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通過這種集體談話,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把握自己的青春期心理,以積極的思想準備去迎接并完成“人的第二次誕生”。前蘇聯杰出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女兒十四歲生日時,給女兒寫了一封長信,以親切美好的語言向女兒講述什么是“愛情”。這為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作出了好榜樣。
2. 生動。
一般來說,學生是不太喜歡聽大報告的,而專題講座無疑是有目的地向學生講道理和知識的一種形式,因此,為了讓學生樂意接受講座內容,教師應注意講座的生動想象,深入淺出。應盡量淡化講座的理論色彩,善于把有關的道理與知識寓于亦莊亦諧、富有情趣的講述之中。要避免把講座講成純粹的理論知識課,對于一些非講不可的心理學知識,應多聯系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傊寣W生身心輕松地聽講座,使他們在聽老師談生活、“講故事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獲得啟迪。
3. 平等。
前面已經談到,教師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時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專題講座中,便是班主任的平易與真誠。學生出現了一些青春期心病,往往覺得難以啟齒,特別是一旦產生了愛情萌芽或性意識,更是有一種負罪感。在這種情況下,居高臨下的“嚴肅”的教育,只會增加學生的苦惱與恐慌;而教師如果能以朋友般的平等的態(tài)度給學生以體諒,進而給予細心的開導,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減輕許多。因此,班主任在講座中先取下“教育者”的“面具”,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一的地位,推心置腹,多談談自己在中學階段的感受與經歷,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一樣,也有過類似的心理歷程。講座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是否具備了心靈相通的平等。
網站聲明:本站文章來源于網絡,只在為網友提供資料參考之用,本站無意侵犯其它網站或公司版權,同時本站不對其所提供的內容的準確性、時效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證,對于因使用這些資料或無法使用這些資料而導致的任何損害,教客網無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對于使用本網站鏈接的其他網站或網頁而引起的任何損害,教客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途徑與形式有:
一、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
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是間接地進行心育,因為氛圍的和諧有利于心靈的舒展、愉悅,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具備了舒展、愉悅的心靈,教師的心育便成功了一半。所謂“和諧氛圍”主要指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與班級內部的和諧環(huán)境。
1. 建立師生和諧關系。
青春期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啟迪,精神對精神的感化,而離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啟迪”與“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廂情愿。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具有了真誠的信任與尊重,學生就會感到一種人格的尊嚴,他們中自卑、自私、孤獨、膽怯、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產生率就會大大降低;同時,如果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信賴,他們就會主動地向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有利于教師隨時了解學生的心靈,及時幫助他們解除心理煩惱。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心育要從與學生建立的和諧關系入手。
怎樣建立師生和諧關系呢?首先要端正學生觀。我們應認識到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年齡雖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獨特而豐富的內心世界。師生關系不是皇帝與臣民的關系,不是警察與小偷的關系,不是醫(yī)生與病人的關系,而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關系。其次,要注意平時與學生的感情投入與積累。要善于與學生一起活動、一起神吹海聊、一起嬉笑玩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他們的心靈。另外,教師還應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螅處熯€應充分理解并尊重學生的一些獨特的、奇妙的,甚至錯誤的想法,這并不是說教育者放棄自己的責任而一味遷就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老師面前有一種人身安全感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學生不愿對老師說真話,教師“教育”、“引導”又從何做起呢?
2. 造就班級和諧環(huán)境。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緒、情感和態(tài)度都是環(huán)境在個體身上的體現與反映,一般說來,一種環(huán)境或一些人如果能滿足或符合我們的需要、觀點與習慣,我們便會產生好感或積極的情緒,反之就會引起相反的情感。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的內容不來源于外部現實,沒有任何一種心理現象的產生不存在著客觀的原因。因此,一個和諧的環(huán)境無疑是有助于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并且使可能出現的異常心理現象減少到小程度。
造就和諧的班級環(huán)境,班主任至少可以做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教育全班學生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真誠友好的人際關系。既激烈競爭又攜手共進,既和睦相處又誠懇幫助,既互相督促又彼此信任……這種和諧環(huán)境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都充滿友情的溫暖,使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惡劣品質在班內沒有生存之地。二是提倡并鼓勵男女同學之間正當交往,以打破男女之間的“神秘感”,滿足青春期學生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同時又減少“早戀”現象。三是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獨特的長處,同時又看到其他同學的長處,從而使班上呈現人人自尊,同時又尊重別人的好風氣,終使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自己的尊嚴與自豪感,愉快地接受自己,充滿信心地發(fā)展自己。四是組織各種有益有趣的課余活動,調節(jié)學生的緊張學習生活,使他們有一種集體自豪感和精神充實感,避免長期單調枯燥的學習給學生造成焦慮煩躁、極度緊張等不良心境。
二、開設專題講座
開設專題講座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種集體談話形式。班主任根據班上學生已經出現或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將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保健方法相對系統地傳授給學生,引起他們積極主動并科學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質。在開設專題講座時,教育應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1. 主動。
青春期教育不應只是被動地解決學生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而應該在學生剛剛進入青春期便積極主動地發(fā)揮引導作用。因此,青春期教育的專題講座先在學生進中學之初就開設,一直到高中畢業(yè)(當然,具體的講座內容可視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通過這種集體談話,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把握自己的青春期心理,以積極的思想準備去迎接并完成“人的第二次誕生”。前蘇聯杰出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女兒十四歲生日時,給女兒寫了一封長信,以親切美好的語言向女兒講述什么是“愛情”。這為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作出了好榜樣。
2. 生動。
一般來說,學生是不太喜歡聽大報告的,而專題講座無疑是有目的地向學生講道理和知識的一種形式,因此,為了讓學生樂意接受講座內容,教師應注意講座的生動想象,深入淺出。應盡量淡化講座的理論色彩,善于把有關的道理與知識寓于亦莊亦諧、富有情趣的講述之中。要避免把講座講成純粹的理論知識課,對于一些非講不可的心理學知識,應多聯系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傊寣W生身心輕松地聽講座,使他們在聽老師談生活、“講故事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獲得啟迪。
3. 平等。
前面已經談到,教師在進行青春期教育時應特別注重學生的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專題講座中,便是班主任的平易與真誠。學生出現了一些青春期心病,往往覺得難以啟齒,特別是一旦產生了愛情萌芽或性意識,更是有一種負罪感。在這種情況下,居高臨下的“嚴肅”的教育,只會增加學生的苦惱與恐慌;而教師如果能以朋友般的平等的態(tài)度給學生以體諒,進而給予細心的開導,學生的心理負擔會減輕許多。因此,班主任在講座中先取下“教育者”的“面具”,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同一的地位,推心置腹,多談談自己在中學階段的感受與經歷,讓學生感到老師和他們一樣,也有過類似的心理歷程。講座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是否具備了心靈相通的平等。
網站聲明:本站文章來源于網絡,只在為網友提供資料參考之用,本站無意侵犯其它網站或公司版權,同時本站不對其所提供的內容的準確性、時效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證,對于因使用這些資料或無法使用這些資料而導致的任何損害,教客網無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對于使用本網站鏈接的其他網站或網頁而引起的任何損害,教客網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