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中文菜名的爆笑譯

字號:

語言之間的互譯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要再碰上點(diǎn)本國特有的文化,簡直有點(diǎn)翻譯不通。直譯絕對行不通,意譯又導(dǎo)致語義不明確。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求取一個平衡,就成了非常難搞定的事兒。想當(dāng)年的魯迅先生,雖然文才了得,但在翻譯這上頭,也做了個不尷不尬??梢姺g絕非易事啊。
    中國的飲食文化堪稱一絕,許多烹飪方法與食材都是外國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所以在菜名的翻譯上,常常有笑話產(chǎn)生。前幾年稱北京旅游局對外發(fā)布了一個<中文菜名英文譯法>,將大部分的中文菜名英文譯法統(tǒng)一起來,在各大飯店推廣,以便外國游客能真的看懂看全。這也算一件好事。具體到每個譯法上看,有些菜名的翻譯雖然是委屈求全,但要求更好恐怕也有點(diǎn)強(qiáng)人所難了。畢竟,語言文化上很多精髓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下面就拿一些常見的菜名來看看。
    1、直譯類,這類比較簡單
    鍋貼 pot sicker(這個翻譯非常直接,鍋就是鍋,貼就是貼)
    酸辣湯 hot&sour soup(又辣又酸的湯)
    春卷 spring rolls(春天的卷)
    檸檬牛肉 lemon beef
    炒雜菜 mixed vegetable(混合在一起的菜)
    叫化雞 beggars chicken(乞丐雞)
    四喜丸子 four-joy meatballs(四個快樂的肉球)
    清蒸魚 steam fish
    火鍋 hot pot(熱鍋)
    烤鴨 roasted duck
    可以看到以上一些翻譯,沒有涉及文化內(nèi)涵,而僅僅涉及制作方法或者口味的,似乎比較容易成功,而類似“四喜丸子”這樣的菜名譯法,看起來令人忍俊不禁。
    2、音譯類
    餛飩 won ton
    叉燒 char shiu
    炒面 chow mein
    撈面 lo mein
    炒河粉 chow fun
    豆腐 tofu
    麻婆豆腐 mar-boh tofu
    從這類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遠(yuǎn)走他鄉(xiāng),在異國生根,被異國文化所包容接納的一面。
    3、曲譯類
    中國菜名中一些非常詩意的元素,用英文實(shí)在無法體現(xiàn)出來。
    白云鳳爪 chicken leg(雞腳)
    四寶豆腐羹 steam tofu soup(蒸豆腐湯)
    游龍戲鳳 chicken, shrimp, squid w/ mixed vegetable(雞,蝦,魷魚,雜菜)
    炒素丁 vegetable roll(菜卷子)
    鴛鴦饅頭 shanghai buns(上海饅頭)
    雪哈紅蓮 bird nest red bean soup(鳥窩紅豆湯)
    百年好合 red bean fresh lily bulb(紅豆百合莖)
    在以上菜名中,有一些綜合了中國歷史、戲曲、民俗等方面的內(nèi)容于一身,用英文根本無法傳遞其中復(fù)雜的內(nèi)涵,于是只好用所采用的食材來予以替代。而部分食材例如燕窩,英文翻譯為“鳥窩,鳥巢”,則讓人覺得非常難以接受。
    其實(shí)在翻譯菜名的過程中,專家已經(jīng)將其分別歸類,大概可以分為這么幾種:第一,以主料開頭。如“l(fā)emon beef”。第二,以烹飪方法開頭,如“roast duck”。第三,以口感開頭,如“crispy chicken”。第四,以人名或地名開頭,如“ma-boh tofu”
    有一些菜名相對于從前的翻譯,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jìn)步,譬如童子雞,從前翻譯為“沒有性生活的雞”,而現(xiàn)在改為“春天的雞”。另外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譯法,也讓人感覺到了一絲幽默。比如“田園素小炒”成了“讓素食主義者高興的菜”。曾經(jīng)鬧出笑話的宮保雞丁譯名“公家強(qiáng)暴雞”(government abuse chicken)也直接音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