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復習:生物化學(14)

字號:

蛋白質的重要理化性質
    大分子親水膠體性質
    兩性解離與等電點
    紫外吸收特征與蛋白質定量分析
    蛋白質的變性(denaturation)
     變性是指在一些物理或化學因素作用下,使蛋白質分子空間結構破壞,從而引起蛋白質理化性質改變,包括結晶性能消失。蛋白質溶液粘度增加,呈色反應加強及易被消化水解等,尤其是溶解度降低和生物活性喪失的過程。蛋白質變性的機理是分子中非共價鍵斷裂,使蛋白質分子從嚴密且有序的空間結構轉變成雜亂松散、無序的空間結構,因此生物活性也必然喪失;同時由于蛋白質變性后,分子內部的疏水基團暴露到了分子的表面,因此其溶解度降低、容易沉淀析出。變性的蛋白質大多沉淀,但沉淀的蛋白質在蛋白質分離純化中并不是變性的。
     造成蛋白質變性的物理、化學條件有加熱、紫外線、X射線和有機溶劑,如乙醇、尿素、胍和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等。蛋白質變性雖是能逆轉的,因為此時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并未遭到破壞,故若變性時間短、變性程度較輕,理論上在合適的條件下,變性蛋白質分子尚可重新卷曲形成天然空間結構,并恢復其生物活性,這即稱為蛋白質的復性(renaturation),但目前情況下大部分變性蛋白質均難以復性,尤其是加熱變性的蛋白質更發(fā)生了凝固。蛋白質變性理論是由中國早年生化學家吳憲教授提出來的,至今仍被世界承認與延用。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謹防一些蛋白質制劑或蛋白質藥物的變性失活,如免疫球蛋白、酶蛋白、疫苗蛋白和蛋白質激素藥物等;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又要利用日光、紫外線、高壓蒸汽、酒精和紅汞等使細菌蛋白質變性失活,從而達到消毒殺菌的目的。要注意區(qū)別變性是由一些較劇烈的條件使蛋白質構象破壞、生物活性喪失的過程,它不同于別構中蛋白質構象的輕微改變,伴隨著生物活性升高或降低的調節(ji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