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篇

字號: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篇》相關(guān)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聰明的牧童》
    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文中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尊貴的國王,一個是身份低下的小牧童,國王為了難倒因為聰明而遠近聞名的牧童,故意出了幾個無法回答的問題,而聰明的牧童依靠自己的智慧,出色地回答了國王的問題。國王從開始的不相信,到后來的半信半疑,后被牧童巧妙的回答、過人的機智所折服。小牧童盡管身份卑微,卻始終充滿自信,落落大方。
    本課時的教學,我主要設(shè)計了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揭示課題后,抓住第一小節(jié)的關(guān)鍵詞語,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對牧童的聰明有個初步的了解;第二環(huán)節(jié),精讀三個問答,感悟牧童聰明所在就是用提出讓國王難以做到的條件和打比方的方法巧妙地回答了國王提出的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分兩步:第一步先讓學生找出國王的三個問題,解決幾個生字以及“永恒”的含義。進而通過提問讓學生感到這三個問題無法回答。第二步讓學生找牧童回答的話,體會牧童的聰明。由于這是難點,我用填空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來說一說這些問題無法回答的原因,從中感悟牧童的聰明。
    這節(jié)課主要還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教師應(yīng)該在語言上多下工夫。教師適時的引導、提煉、總結(jié)都將為一節(jié)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其次教師應(yīng)給予學生多說話的機會,每個環(huán)節(jié)要扎實進行。此外,由于教師的疏忽,教學環(huán)節(jié)上有一些差錯,使得后半部分有些混亂,教師應(yīng)更加加強備課工作。 
    2.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教完《沙灘上的童話》后,給我大的感覺就是課堂氣氛好極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濃厚。細讀這篇課文,其實你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語言很符合孩子的特點,就連孩子們跳躍和零散的思維也在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因為貼近孩子,所以孩子就喜愛。
    讀和說是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讀和說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深地理解課文,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孩子們喜歡在沙灘上堆城堡,能堆出一個奇異的世界;孩子們喜歡童話,因為那里也有一個奇異的世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和課文中的孩子產(chǎn)生共鳴,渴望像他們那樣游戲。此時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景,讓他們的渴望變成現(xiàn)實,也來做編童話的游戲。
    因為文中描寫了幾個孩子一起游戲,為了便于學習,我采用了小組學習的方法。從初的小組檢查讀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再到組內(nèi)分角色說話練習都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這樣的形式有助于提高效率,有助于融入角色,也有助于理解句意。不過,我在教學中這樣的學習形式還沒有用足。其實孩子自編童話這個環(huán)節(jié),在組內(nèi)開展應(yīng)該更佳。小組內(nèi)孩子們齊心協(xié)力共同編織一個童話,在編童話的過程中,大家也是你一句,我一句,正好和文章中孩子們編童話的情景相同。因此在編完童話之后,學生就能對文章所描寫的更有認同感。未能將小組學習有始有終,感到有些遺憾。
    3.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山茶花》這篇課文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山茶花”顏色多、形狀各異的特點,然后指出,山茶花的美麗源于花骨朵一個月又一個月,一季又一季的準備,贊揚了花骨朵堅韌頑強的品格。
    教學這課時,我初有兩個思路:一是上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后再教學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第二課時再學習課文四至七自然段,寫生字;二是第一課時進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寫生字,第二課時再重點學習課文內(nèi)容。但根據(jù)我們班的孩子的學習習慣,我選擇了第二種教學設(shè)想。在此我主要針對第二種思路的第二課時來談?wù)勛约旱慕毯蟾小?BR>    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并查找閱讀了與本課有關(guān)的資料,制作了漂亮的課件。課堂上,為了能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山茶花的美麗,我是這樣教學的:
    整體感知課文后,我問:“山茶花到底美在哪兒呢?把相關(guān)的句子做上記號?!睂W生讀完書后,能夠很快的找到課文的二三自然段的相關(guān)語句:
    真是美極了。白的、紅的、紫的、墨色的、粉紅的……一株樹上有好多種顏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顏色不同,那真叫絕!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樣的白?。∠窀呱斤w瀑濺出的水花一樣晶瑩。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綠的清潭,帶著波光,又帶著陽光。粉紅的呢?那是織女用朝霞和白云織成的輕紗。有單瓣的,也有重瓣的,有疊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瀟灑而舒展。
    在師生交流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課件的直觀感受,學生能從以上的文字中深刻的感受到山茶花的顏色豐富,顏色美艷絕倫,花形多而美。在理解之后的朗讀中,我也能感受到他們對山茶花的喜愛。在學習作者寫比喻句時,學生說出了令我驚訝的話語,如:山茶花的紅,那是怎樣的紅??!像一團團正在燃燒的烈焰;那紫茶,仿佛剛從水中撈出的瑪瑙一般。學生能說出這么美的句子,應(yīng)該已從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山茶花的美不一般,不然,這股源泉從哪里來?
    在接下來的4—7自然段的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讀課文,很快的理解山茶花開得美的原因在于它的花骨朵有一股特別勁,而這種特別勁又體現(xiàn)在它的骨朵幾乎是在花一謝就又冒出了來年的骨朵,這些骨朵就是在一季又一季,一個月又一個月的準備著。
    這是令我滿意的教學,但在這課教學時,還有幾個地方講得不夠透徹,如:“真是美極了。白的、紅的、紫的、墨色的、粉紅的……一株樹上有好多種顏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顏色不同,那真叫絕!”這段文字中的“絕”是什么意思?理解山茶花的花形時,有這樣幾個詞語:大小疏密排列有致,瀟灑而舒展。教學時,我只是自己對照課件簡單的提了一下,什么是排列有致,對“舒展而瀟灑”沒有講解,這回讓學生留下疑惑:究竟什么叫舒展而瀟灑?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講繼續(xù)到其他班級上《山茶花》,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將注意以上不足,爭取課堂教學令自己滿意。
    4.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掌聲》,這節(jié)課是第二課時,我通過讓學生對小英前后的對比,在輪到小英上臺演講,及小英一搖一晃走上講臺時的同學們目光的對比,及同學們兩掌聲的對比,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文中同學們的掌聲中包含了對小英的鼓勵、支持、信任、贊美、欣賞,正是同學們的愛心,才使得小英由原來的自卑、憂郁變?yōu)樽孕砰_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從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要把自已的掌聲送給別人的道理。
    這節(jié)課上,我和學生都進入了狀態(tài),因而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不過課后我進行了反思,覺得教學中還有不少環(huán)節(jié)值得認真推敲,可以更進一步。
    1、兩次“目光”,第是:輪到小英上臺演講時,同學們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此時,同學們的目光中,可能包含著關(guān)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數(shù)學生準備看笑話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猶豫一會兒,慢吞吞地站起來,紅著眼圈,準備走向講臺時,同學們的目光為“注視”。此時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勵、支持和信任。這樣才有當小英剛剛在講臺上站定,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熱烈、持久的掌聲的情況出現(xiàn)。教學中我沒有抓住這些,未讓學生清晰地體會到“目光到掌聲”,這一發(fā)展過程中的同學們對小英態(tài)度的變化。
    2、文中“驟然間響起了一陣掌聲”這句,我只引導學生對“驟然間”的意思進行了理解,而未想到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驟然間”在這句中使用的準確,是“突然間、忽然間、一瞬間”所不夠替代的。這是本人對文本解讀不夠到位造成的。
    3、本課教學中,我通過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還是較有深度的,但在讀的指導上不夠到位。
    4、在通過三次對比之后,學生體會到了小英的來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教學中我設(shè)計了寫詩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時間有限只是匆匆?guī)н^,這也讓人感到些許遺憾。 
    5.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在于融會貫通,特別是通過關(guān)鍵的內(nèi)容來掌握知識,把握全文,一詞引全文、動全身。通過詞句對比分析這種方法,與語感體驗和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緊密相聯(lián),是一種常用不衰的方法。
    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太陽公公的話是全文的關(guān)鍵,話中的詞語體現(xiàn)出強烈的美丑對比:“金光閃閃”“銀花朵朵”與“黑黝黝”。所以,在教學時我運用兩段話進行對比,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性,學生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了兩個句子的不同。又利用填空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文字基本功。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明白了這些詞語在文章中的不同用意,在朗讀時,一個學生有意識的注意了朗讀的節(jié)奏,繪聲繪色的模仿太陽公公囑咐蒲公英的話,贏得了全班的掌聲。聽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對比分析,在聽后也能夠說出優(yōu)點。說明學生初步理解了太陽公公話里的的意思。當然,對課文更深一層的含義沒有在此時深入挖掘,在這里只是為三、四自然段的學習做了充分的鋪墊。我覺得運用對比的方法能夠比較有效的解決閱讀教學中品詞析句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
    6.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煮書》
    今天上這篇課文之前,我沒有讓孩子們回家預(yù)習,我想了解孩子們自學生字的能力如何。需要多長時間記住課后生字。孩子們在交流回報時可以看出,比較注意翹舌音與平舌音的區(qū)別,后鼻音與前鼻音的區(qū)別。能采用多種方法記識生字。在理解詞語意思時,告訴孩子們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理解“蒼勁有力”,可讓孩子們看插圖中的橫幅,讓學生直觀感受書法的藝術(shù)魅力和運筆的力量。如:理解“得心應(yīng)手”,可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調(diào)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用“得心應(yīng)手”說句子,將詞語活學活用。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開朗”,可以通過表情演示、打手勢的方法,對比兩種心境的不同。如:“消化吸收”“誦讀品味”、“妙詞佳句”等詞語,理解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來。在教學課文時,我采用直奔重點的學習方法。課后題2是學習重點。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后,組織學生按照此題要求默讀課文,在課本上圈點勾畫。同桌或前后桌討論、交流后,找一部分學生在全班面前匯報心得體會。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意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在探究中獲得新知識和能力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