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tài)
預備階段
實行階段
開始預備
實行著手
實行終了
犯罪預備階段 犯罪實行階段
開始 實行 法定既遂
預備 著手 狀態(tài)出現(xiàn)
預備或中止 未遂或中止 未遂或中止或既遂
不同犯罪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相關法條
第22—24條
注意:
(1)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針對直接故意犯罪而言的。
(2)犯罪停止形態(tài)不具有可轉(zhuǎn)換性,即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jié)局性的停止,如成立既遂后不可能再回到中止。
★★一、犯罪預備
(一)預備犯的成立條件
1.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直接關系。預備行為主要包括:
(1)準備工具;
(2)練習犯罪的手段;
(3)進行犯罪前的調(diào)查、籌集資金;
(4)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
(5)勾引共犯。
2.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
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預備犯和犯意表示的區(qū)別
1.屬于犯意表示的情況:行為人流露出某種犯罪的意思,僅僅屬于犯意表示,不屬于預備犯。
2.超出犯意表示的情況:下列情況下,語言的表示實際上已經(jīng)屬于犯罪的行為了,應當成立預備犯:
(1)成立預備犯:語言的表示或文字的表示實際上是為了實施某種犯罪而采取的預備行為,而不僅僅是犯意流露。例如,為了犯罪,勾結(jié)犯罪人。
(2)成立實行犯:言語本身是一種實行行為。例如,通過語言敲詐勒索他人。
3.二者質(zhì)的區(qū)別:
犯罪預備對刑法保護的法益構(gòu)成了現(xiàn)實的威脅;犯罪表示對法益沒有構(gòu)成現(xiàn)實的威脅,屬犯罪思想的范疇。
★(三)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qū)別
實行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行為,具有兩個特征:
(1)它是由行為人實施的行為;
(2)該行為是被刑法分則某一條文直接禁止的行為。——應結(jié)合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來看預備犯
★2006年卷二54.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CD)
A.甲、乙二人合謀搶劫出租車,準備兇器和繩索后攔住一輛出租車,謊稱去郊區(qū)某地。出租車行駛到檢查站,檢查人員見甲、乙二人神色慌張便進一步檢查,在檢查時甲、乙意圖逃離出租車被抓獲。甲、乙二人的行為構(gòu)成搶劫(未遂)罪
B.甲深夜?jié)撊肽炽y行儲蓄所行竊,正在撬保險柜時,聽到窗外有響動,以為有人來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離。甲的行為構(gòu)成盜竊(未遂)罪
C.甲意圖殺害乙,經(jīng)過跟蹤,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線。某日,甲準備了兇器,來到乙必經(jīng)的路口等候。在乙經(jīng)過的時間快要到時,甲因口渴到旁邊的小賣部買飲料。待甲返回時,乙因提前下班已經(jīng)過了路口。甲等了一陣兒不見乙經(jīng)過,就準備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兇器暴露被抓獲。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未遂)罪
D.甲意圖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賄10萬元并與他人通*的所謂犯罪事實,寫了一封匿名信給檢察院反貪局。檢察機關經(jīng)初查發(fā)現(xiàn)根本不存在受賄事實,對乙未追究刑事責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圖未能得逞。甲的行為構(gòu)成誣告陷害(未遂)罪
解析:ACD。
★(四)貌似預備行為,但為實行行為的情況
例如,日本刑法中規(guī)定了殺人預備罪,因此,故意殺人在預備階段就被停止下來的,成立殺人預備罪,該行為即殺人預備罪的實行行為。我國刑法中的一些特別規(guī)定主要有
1.為了危害國家的主權(quán)、領土完整和安全而:勾結(jié)外國;與境外機構(gòu)、組織、個人相勾結(jié)的行為。(刑法第102條:背叛國家罪的實行行為)
2.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tǒng)一的行為。(刑法第103條第2款:煽動分裂國家罪的實行行為)
3.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或者武裝*的行為……(刑法第104條:武裝叛亂、*罪的實行行為)
4.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刑法第120條: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實行行為)
★★二、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成立條件
1.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
★2.犯罪沒有既遂。
沒有既遂的表現(xiàn):
(1)結(jié)果犯的既遂:法律要求發(fā)生法定結(jié)果?!室鈿⑷俗颷1]
(2)具體危險犯的既遂:要求發(fā)生具體危險為既遂?!茐慕煌üぞ咦?、破壞交通設施罪。
(3)行為犯的既遂:要求行為實行到一定的程度。——偷越國(邊)境罪
注意具體的犯罪的既遂標準,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犯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罪只需要具備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行為之一即認為成立犯罪既遂。
★3.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欲達目的而不能
★“不能”應以行為人主觀上的判斷為準。行為人主觀上還是希望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jié)果能夠出現(xiàn),只是客觀上不能,即使客觀上還有可能將犯罪行為實施至既遂狀態(tài),但行為人本人主觀上認為不能,進而停止犯罪行為的,也認為是犯罪未遂。例如,甲在實施盜竊行為時,聽到警車響,以為是來抓他的,便迅速逃離現(xiàn)場,實際上根本沒有警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是可以將犯罪行為實施完畢的,但甲當時認為犯罪行為不能實施下去,進而放棄犯罪的,成立犯罪未遂。
(二)未遂犯的類型
1.實行終了的未遂、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1)實行終了的未遂:犯罪人已將其認為達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為實行終了,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2)未實行終了的未遂: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人未能將他認為達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為實行終了。
★2.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
(1)能犯未遂:有既遂的可能性,只是由于遇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既遂。
(2)不能犯未遂:由于行為人對有關犯罪事實的認識錯誤,而使該犯罪行為在當時不可能達到既遂的情況。
對象不能犯。由于行為人的錯誤認識,使得其犯罪行為所指向的犯罪對象在行為當時不存在?!獙⒌静萑俗鳛槌鹑碎_槍
手段(工具)不能犯。行為人具有實現(xiàn)犯罪的意思,但使用的手段方法根本不可能導致結(jié)果的發(fā)生?!`將白糖當作毒藥
★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的區(qū)分方法:如果換其他的犯罪人,相同的情形能夠既遂的,屬于能犯未遂,否則為不能犯未遂?;蛘哒f,在能犯未遂的情形下,如果不出現(xiàn)其他的因素,犯罪行為是可以達到犯罪既遂的;但是在不能犯未遂的情形下,就按照現(xiàn)在的犯罪情況進行下去,不可能將犯罪行為實施至犯罪既遂。
★原則上,不能犯是成立犯罪未遂的。但如果不能犯不具有任何的具體的危險性的,不構(gòu)成犯罪。請參閱張明楷老師的案例:在森林中對著稻草人開槍,以為是熟人。[2]
★3.迷信犯與不能犯
★(1)迷信犯:是指由于行為人愚昧無知,因而采用在任何情況都不可能造成實際損害結(jié)果的迷信方法來意圖實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某種危害結(jié)果的行為?!^對不構(gòu)成犯罪。(條件:主觀上愚昧無知;客觀上無害)
★(2)不能犯與迷信犯的區(qū)分:不能犯是行為人認識錯了,如果行為人知道事實真相,則可能改變犯罪方法、計劃;而迷信犯中行為人是愚味的,他就是這么認為的,即使你告訴他這種愚昧的方法不可能達到犯罪既遂,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計劃。
(三)未遂犯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23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三、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
★1.時間條件: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中:包括犯罪預備階段、實行階段。
★(1)犯罪既遂以后,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只能算犯罪后的悔罪表現(xiàn),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如果在犯罪過程中遭遇客觀障礙,明顯地告一段落歸于未遂的,一般認定是未遂。即使事后行為人積極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的,也不成立犯罪中止。
2.主觀條件:中止的自動性?!澳堋边_目的而“不欲”
★“能”與“不能”應以行為人的認識為標準。雖然存在客觀障礙,但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為人認識到了客觀障礙,但同時認為該客觀障礙并不足以阻止其繼續(xù)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放棄犯罪的,也應認定為是成立犯罪中止。(例如,a.甲為了殺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藥,見乙神態(tài)痛苦而反悔,將乙送往醫(yī)院搶救脫險。即使甲投放的毒藥沒有達到致死量,不送往醫(yī)院也不會死亡,甲也成立犯罪中止。b.丙在實施搶劫行為時聽到警車聲便逃走的,成立搶劫未遂。即使并非警車而是救護車,丙也不是犯罪中止。)
★導致自動停止的原因一般是:
(1)真誠悔悟,良心發(fā)現(xiàn)而停止。
(2)因被害人的哀求、第三人的勸說而停止。
(3)害怕受到刑法處罰。
a.因為擔心當場被發(fā)現(xiàn)(抓捕)的而停止的,屬于犯罪未遂。
b.擔心當場被發(fā)現(xiàn),但僅僅是名譽受損,而不可能當場被抓獲,停止下來的,屬于犯罪中止。
c.擔心日后被告發(fā)、抓捕的,停止下來的,成立犯罪中止。
害怕受到法律處罰而停止犯罪的,由于是否真正受到法律處罰,還是不確定的,如果在犯罪現(xiàn)場就要被司法機關抓獲,應當認為,法律處罰是立即起作用的,這種情形下,停止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如果是害怕日后受法律處罰,由于法律處罰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此種情形下,即使將犯罪行為實施完畢,也不一定會受到法律處罰,如果停止犯罪行為的,成立犯罪中止。
(4)基于目的物的障礙
a.在侵犯財產(chǎn)權(quán)的犯罪中,行為人僅想盜竊一般的財物嫌財物少而放棄的,屬于犯罪中止。如果行為人是想偷特定物,但特定物沒有出現(xiàn)的,停止下來的屬于未遂。
b.針對人身權(quán)利或者其他權(quán)利的犯罪中,對象沒有出現(xiàn)而放棄的,屬于犯罪未遂。
c.發(fā)現(xiàn)是熟人而放棄的,成立犯罪中止。由于犯罪以熟人為對象并非不可能,在實踐中反而大量存在, “熟人”本身不足以阻止犯罪的繼續(xù),所以行為人因為對方是“熟人”而停止的,一般成立中止。
(5)基于嫌惡之情放棄。例如強*犯嫌棄被害婦女過于丑陋而放棄強*的。同樣這種放棄不是基于外部的強制,仍然可以成立中止。
★ 結(jié)論:不能因為存在客觀障礙就否認中止的自動性。雖然具有一定的障礙,但只要行為人主觀上認為,犯罪行為還可以實施下去,沒有實施的,成立犯罪中止。(如果被害人已經(jīng)作了防衛(wèi)準備的,不成立犯罪既遂。例如,張三對李四實施敲詐勒索行為,李四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向警方報案,李四按警方的意思在將錢財交給張三指定的地方,警方在外守候,終將張三抓獲。由于李四交付財物的行為根本不是“處分”行為,而是協(xié)助警方抓捕張三的行為,故張三的行為不成立犯罪既遂)
3.客觀條件:必須具有中止行為。
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的意圖之外,客觀上必須有中止行為。包括:積極的中止、消極的中止。
中止必須具有徹底性。即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徹底打消了把犯罪繼續(xù)進行下去的念頭。
(1)徹底放棄犯罪(意圖),只要求徹底放棄行為人實施的某個或某次具體犯罪(意圖),而不是抽象地放棄一切犯罪的意圖永不犯罪。
(2)注意犯罪暫時撤退與犯罪中止的區(qū)別。暫時撤退后被抓獲,由于行為人并沒有放棄犯罪意圖,不成立犯罪中止。
(3)在實行行為終了、不采取有效措施就會發(fā)生犯罪結(jié)果的情況下,中止行為表現(xiàn)為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行為人必須作出了真摯的努力,其行為對防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否則不成立犯罪中止(例如:行為人在其放火行為還沒有既遂的情況下,喊了一聲“救火啊”,然后便逃走了,即使他人將火撲滅,也不能認為行為人成立犯罪中止。)包括:
a.行為人單個人的行為防止了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
b.行為人單個人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協(xié)力地阻止了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
★c.行為人放棄犯罪,即使是結(jié)果偶然沒有發(fā)生,或者結(jié)果不發(fā)生與行為人的中止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時,也成立犯罪中止。例如,甲投放了致死量50%的毒藥給乙,即使甲不將乙送至醫(yī)院,乙也不會死,但甲仍然成立犯罪中止。(即:不要求中止行為與危害結(jié)果不發(fā)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自動中止可重復侵害的行為的,成立犯罪中止。
★4.中止的有效性——沒有導致既遂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注意:并非沒有出現(xiàn)任何結(jié)果),不要求中止行為與犯罪既遂未實現(xiàn)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004年卷二2.藥店營業(yè)員李某與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藥店買藥為王某治病,李某將一包砒霜混在藥中交給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謊稱已服完。李某見王某沒有什么異常,就沒有將真相告訴王某。幾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為屬于:()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預備
解析:B。
(二)中止的類型
1.消極中止、積極中止
(1)消極中止:行為人剛實施犯罪,尚未發(fā)生任何危險,只要消極地不繼續(xù)實行犯罪,就不會發(fā)生犯罪的結(jié)果。
(2)積極中止:是指犯罪行為使法律利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下,行為人必須作出積極的阻止危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行為,才能成立犯罪中止的情況。
2.預備過程的中止、實行過程的中止。
(三)中止犯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24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常見罪的“著手”與“既遂”
1.盜竊罪。實行行為:以和平的方式非法取得他人財物。著手:入戶、入室盜竊的,進入室內(nèi)物色財物為著手;在開放性的場所,正要拿取財物時或者手伸進他人衣袋、提包內(nèi)為著手。
既遂:不以行為人實際控制財物為標準,只要被害人對財物失去了控制即可。
2.搶劫罪。實行行為:暴力、脅迫搶取財物。著手:為取財而實施暴力、脅迫或者其他行為。既遂:只要造成被害人輕傷以上或者搶得財物。
3.綁架罪。實行行為:暴力劫持人質(zhì)。著手:開始實施暴力控制被害人人身的行為。既遂:實際控制住被害人,不要求實施勒索行為。
4.拐賣婦女兒童罪。實行行為:拐、賣行為。著手:開始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既遂:前述行為之一完成,不以實際賣出或獲利為必要。
5.誣告陷害罪。著手:開始把捏造的犯罪事實作虛假告發(fā)。既遂:虛假告發(fā)行為完成,不以實際達到使他人受刑事處罰的目的為必要。
6.放火罪。著手:開始點火。既遂:“獨立燃燒說”。
7.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著手:開始實施破壞行為。既遂:足以使交通工具發(fā)生傾覆、毀壞的具體危險出現(xiàn)。
8.保險詐騙罪的著手。保險詐騙中制造保險事故的行為,只是為詐騙保險金作準備;如果行為人造成保險事故后并未到保險公司理賠,屬于保險詐騙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到保險公司理賠的行為或提出支付保險金的請求的行為,才是著手實行行為。
--------------------------------------------------------------------------------
[1] 結(jié)果犯的既遂不僅僅要看構(gòu)成結(jié)果是否發(fā)生,還要看實行行為與結(jié)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2] “對象不能犯與手段不能犯,都僅限于具有導致法益侵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危險性的情形。倘若某種行為完全不可能導致法益侵害結(jié)果發(fā)生,則不應當作為未遂犯處罰。例如,在荒山野外,誤將稻草人當作仇人而開槍射擊,也不可能導致他人傷亡的,不成立犯罪未遂。再如,誤將健身藥品當作砒霜而投入他人食物的,由于絕對不可能發(fā)生傷亡結(jié)果,不應當以犯罪未遂論處”。見《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預備階段
實行階段
開始預備
實行著手
實行終了
犯罪預備階段 犯罪實行階段
開始 實行 法定既遂
預備 著手 狀態(tài)出現(xiàn)
預備或中止 未遂或中止 未遂或中止或既遂
不同犯罪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
相關法條
第22—24條
注意:
(1)犯罪停止形態(tài)是針對直接故意犯罪而言的。
(2)犯罪停止形態(tài)不具有可轉(zhuǎn)換性,即這種停止不是暫時性的停頓,而是結(jié)局性的停止,如成立既遂后不可能再回到中止。
★★一、犯罪預備
(一)預備犯的成立條件
1.客觀上:有犯罪預備行為,但未能著手實行犯罪。——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之間具有直接關系。預備行為主要包括:
(1)準備工具;
(2)練習犯罪的手段;
(3)進行犯罪前的調(diào)查、籌集資金;
(4)排除實行犯罪的障礙;
(5)勾引共犯。
2.主觀上:為了實行犯罪。
3.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預備犯和犯意表示的區(qū)別
1.屬于犯意表示的情況:行為人流露出某種犯罪的意思,僅僅屬于犯意表示,不屬于預備犯。
2.超出犯意表示的情況:下列情況下,語言的表示實際上已經(jīng)屬于犯罪的行為了,應當成立預備犯:
(1)成立預備犯:語言的表示或文字的表示實際上是為了實施某種犯罪而采取的預備行為,而不僅僅是犯意流露。例如,為了犯罪,勾結(jié)犯罪人。
(2)成立實行犯:言語本身是一種實行行為。例如,通過語言敲詐勒索他人。
3.二者質(zhì)的區(qū)別:
犯罪預備對刑法保護的法益構(gòu)成了現(xiàn)實的威脅;犯罪表示對法益沒有構(gòu)成現(xiàn)實的威脅,屬犯罪思想的范疇。
★(三)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qū)別
實行行為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分則條文規(guī)定的行為,具有兩個特征:
(1)它是由行為人實施的行為;
(2)該行為是被刑法分則某一條文直接禁止的行為。——應結(jié)合刑法分則的規(guī)定來看預備犯
★2006年卷二54.下列哪些選項是錯誤的? (ACD)
A.甲、乙二人合謀搶劫出租車,準備兇器和繩索后攔住一輛出租車,謊稱去郊區(qū)某地。出租車行駛到檢查站,檢查人員見甲、乙二人神色慌張便進一步檢查,在檢查時甲、乙意圖逃離出租車被抓獲。甲、乙二人的行為構(gòu)成搶劫(未遂)罪
B.甲深夜?jié)撊肽炽y行儲蓄所行竊,正在撬保險柜時,聽到窗外有響動,以為有人來了,因害怕被抓就悄悄逃離。甲的行為構(gòu)成盜竊(未遂)罪
C.甲意圖殺害乙,經(jīng)過跟蹤,掌握了乙每天上下班的路線。某日,甲準備了兇器,來到乙必經(jīng)的路口等候。在乙經(jīng)過的時間快要到時,甲因口渴到旁邊的小賣部買飲料。待甲返回時,乙因提前下班已經(jīng)過了路口。甲等了一陣兒不見乙經(jīng)過,就準備回家,在回家路上因兇器暴露被抓獲。甲的行為構(gòu)成故意殺人(未遂)罪
D.甲意圖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賄10萬元并與他人通*的所謂犯罪事實,寫了一封匿名信給檢察院反貪局。檢察機關經(jīng)初查發(fā)現(xiàn)根本不存在受賄事實,對乙未追究刑事責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圖未能得逞。甲的行為構(gòu)成誣告陷害(未遂)罪
解析:ACD。
★(四)貌似預備行為,但為實行行為的情況
例如,日本刑法中規(guī)定了殺人預備罪,因此,故意殺人在預備階段就被停止下來的,成立殺人預備罪,該行為即殺人預備罪的實行行為。我國刑法中的一些特別規(guī)定主要有
1.為了危害國家的主權(quán)、領土完整和安全而:勾結(jié)外國;與境外機構(gòu)、組織、個人相勾結(jié)的行為。(刑法第102條:背叛國家罪的實行行為)
2.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tǒng)一的行為。(刑法第103條第2款:煽動分裂國家罪的實行行為)
3.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或者武裝*的行為……(刑法第104條:武裝叛亂、*罪的實行行為)
4.組織、領導和積極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行為。(刑法第120條: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實行行為)
★★二、犯罪未遂
(一)犯罪未遂的成立條件
1.行為人已經(jīng)著手實行犯罪。
★2.犯罪沒有既遂。
沒有既遂的表現(xiàn):
(1)結(jié)果犯的既遂:法律要求發(fā)生法定結(jié)果?!室鈿⑷俗颷1]
(2)具體危險犯的既遂:要求發(fā)生具體危險為既遂?!茐慕煌üぞ咦?、破壞交通設施罪。
(3)行為犯的既遂:要求行為實行到一定的程度。——偷越國(邊)境罪
注意具體的犯罪的既遂標準,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犯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罪只需要具備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行為之一即認為成立犯罪既遂。
★3.未得逞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欲達目的而不能
★“不能”應以行為人主觀上的判斷為準。行為人主觀上還是希望犯罪既遂所要求的結(jié)果能夠出現(xiàn),只是客觀上不能,即使客觀上還有可能將犯罪行為實施至既遂狀態(tài),但行為人本人主觀上認為不能,進而停止犯罪行為的,也認為是犯罪未遂。例如,甲在實施盜竊行為時,聽到警車響,以為是來抓他的,便迅速逃離現(xiàn)場,實際上根本沒有警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是可以將犯罪行為實施完畢的,但甲當時認為犯罪行為不能實施下去,進而放棄犯罪的,成立犯罪未遂。
(二)未遂犯的類型
1.實行終了的未遂、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1)實行終了的未遂:犯罪人已將其認為達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為實行終了,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2)未實行終了的未遂: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人未能將他認為達到既遂所必需的全部行為實行終了。
★2.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
(1)能犯未遂:有既遂的可能性,只是由于遇到了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沒有既遂。
(2)不能犯未遂:由于行為人對有關犯罪事實的認識錯誤,而使該犯罪行為在當時不可能達到既遂的情況。
對象不能犯。由于行為人的錯誤認識,使得其犯罪行為所指向的犯罪對象在行為當時不存在?!獙⒌静萑俗鳛槌鹑碎_槍
手段(工具)不能犯。行為人具有實現(xiàn)犯罪的意思,但使用的手段方法根本不可能導致結(jié)果的發(fā)生?!`將白糖當作毒藥
★能犯未遂與不能犯未遂的區(qū)分方法:如果換其他的犯罪人,相同的情形能夠既遂的,屬于能犯未遂,否則為不能犯未遂?;蛘哒f,在能犯未遂的情形下,如果不出現(xiàn)其他的因素,犯罪行為是可以達到犯罪既遂的;但是在不能犯未遂的情形下,就按照現(xiàn)在的犯罪情況進行下去,不可能將犯罪行為實施至犯罪既遂。
★原則上,不能犯是成立犯罪未遂的。但如果不能犯不具有任何的具體的危險性的,不構(gòu)成犯罪。請參閱張明楷老師的案例:在森林中對著稻草人開槍,以為是熟人。[2]
★3.迷信犯與不能犯
★(1)迷信犯:是指由于行為人愚昧無知,因而采用在任何情況都不可能造成實際損害結(jié)果的迷信方法來意圖實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某種危害結(jié)果的行為?!^對不構(gòu)成犯罪。(條件:主觀上愚昧無知;客觀上無害)
★(2)不能犯與迷信犯的區(qū)分:不能犯是行為人認識錯了,如果行為人知道事實真相,則可能改變犯罪方法、計劃;而迷信犯中行為人是愚味的,他就是這么認為的,即使你告訴他這種愚昧的方法不可能達到犯罪既遂,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計劃。
(三)未遂犯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23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三、犯罪中止
(一)犯罪中止的成立條件
★1.時間條件: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中:包括犯罪預備階段、實行階段。
★(1)犯罪既遂以后,返還原物、賠償損失,只能算犯罪后的悔罪表現(xiàn),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如果在犯罪過程中遭遇客觀障礙,明顯地告一段落歸于未遂的,一般認定是未遂。即使事后行為人積極采取措施救助被害人的,也不成立犯罪中止。
2.主觀條件:中止的自動性?!澳堋边_目的而“不欲”
★“能”與“不能”應以行為人的認識為標準。雖然存在客觀障礙,但行為人沒有認識到,而自愿中止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行為人認識到了客觀障礙,但同時認為該客觀障礙并不足以阻止其繼續(xù)犯罪,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放棄犯罪的,也應認定為是成立犯罪中止。(例如,a.甲為了殺乙而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藥,見乙神態(tài)痛苦而反悔,將乙送往醫(yī)院搶救脫險。即使甲投放的毒藥沒有達到致死量,不送往醫(yī)院也不會死亡,甲也成立犯罪中止。b.丙在實施搶劫行為時聽到警車聲便逃走的,成立搶劫未遂。即使并非警車而是救護車,丙也不是犯罪中止。)
★導致自動停止的原因一般是:
(1)真誠悔悟,良心發(fā)現(xiàn)而停止。
(2)因被害人的哀求、第三人的勸說而停止。
(3)害怕受到刑法處罰。
a.因為擔心當場被發(fā)現(xiàn)(抓捕)的而停止的,屬于犯罪未遂。
b.擔心當場被發(fā)現(xiàn),但僅僅是名譽受損,而不可能當場被抓獲,停止下來的,屬于犯罪中止。
c.擔心日后被告發(fā)、抓捕的,停止下來的,成立犯罪中止。
害怕受到法律處罰而停止犯罪的,由于是否真正受到法律處罰,還是不確定的,如果在犯罪現(xiàn)場就要被司法機關抓獲,應當認為,法律處罰是立即起作用的,這種情形下,停止犯罪不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如果是害怕日后受法律處罰,由于法律處罰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此種情形下,即使將犯罪行為實施完畢,也不一定會受到法律處罰,如果停止犯罪行為的,成立犯罪中止。
(4)基于目的物的障礙
a.在侵犯財產(chǎn)權(quán)的犯罪中,行為人僅想盜竊一般的財物嫌財物少而放棄的,屬于犯罪中止。如果行為人是想偷特定物,但特定物沒有出現(xiàn)的,停止下來的屬于未遂。
b.針對人身權(quán)利或者其他權(quán)利的犯罪中,對象沒有出現(xiàn)而放棄的,屬于犯罪未遂。
c.發(fā)現(xiàn)是熟人而放棄的,成立犯罪中止。由于犯罪以熟人為對象并非不可能,在實踐中反而大量存在, “熟人”本身不足以阻止犯罪的繼續(xù),所以行為人因為對方是“熟人”而停止的,一般成立中止。
(5)基于嫌惡之情放棄。例如強*犯嫌棄被害婦女過于丑陋而放棄強*的。同樣這種放棄不是基于外部的強制,仍然可以成立中止。
★ 結(jié)論:不能因為存在客觀障礙就否認中止的自動性。雖然具有一定的障礙,但只要行為人主觀上認為,犯罪行為還可以實施下去,沒有實施的,成立犯罪中止。(如果被害人已經(jīng)作了防衛(wèi)準備的,不成立犯罪既遂。例如,張三對李四實施敲詐勒索行為,李四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向警方報案,李四按警方的意思在將錢財交給張三指定的地方,警方在外守候,終將張三抓獲。由于李四交付財物的行為根本不是“處分”行為,而是協(xié)助警方抓捕張三的行為,故張三的行為不成立犯罪既遂)
3.客觀條件:必須具有中止行為。
即行為人主觀上具有中止的意圖之外,客觀上必須有中止行為。包括:積極的中止、消極的中止。
中止必須具有徹底性。即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徹底打消了把犯罪繼續(xù)進行下去的念頭。
(1)徹底放棄犯罪(意圖),只要求徹底放棄行為人實施的某個或某次具體犯罪(意圖),而不是抽象地放棄一切犯罪的意圖永不犯罪。
(2)注意犯罪暫時撤退與犯罪中止的區(qū)別。暫時撤退后被抓獲,由于行為人并沒有放棄犯罪意圖,不成立犯罪中止。
(3)在實行行為終了、不采取有效措施就會發(fā)生犯罪結(jié)果的情況下,中止行為表現(xiàn)為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行為人必須作出了真摯的努力,其行為對防止犯罪結(jié)果發(fā)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否則不成立犯罪中止(例如:行為人在其放火行為還沒有既遂的情況下,喊了一聲“救火啊”,然后便逃走了,即使他人將火撲滅,也不能認為行為人成立犯罪中止。)包括:
a.行為人單個人的行為防止了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
b.行為人單個人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協(xié)力地阻止了危害結(jié)果的發(fā)生。
★c.行為人放棄犯罪,即使是結(jié)果偶然沒有發(fā)生,或者結(jié)果不發(fā)生與行為人的中止行為不存在因果關系時,也成立犯罪中止。例如,甲投放了致死量50%的毒藥給乙,即使甲不將乙送至醫(yī)院,乙也不會死,但甲仍然成立犯罪中止。(即:不要求中止行為與危害結(jié)果不發(fā)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自動中止可重復侵害的行為的,成立犯罪中止。
★4.中止的有效性——沒有導致既遂狀態(tài)的出現(xiàn)(注意:并非沒有出現(xiàn)任何結(jié)果),不要求中止行為與犯罪既遂未實現(xiàn)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004年卷二2.藥店營業(yè)員李某與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藥店買藥為王某治病,李某將一包砒霜混在藥中交給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謊稱已服完。李某見王某沒有什么異常,就沒有將真相告訴王某。幾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為屬于:()
A.犯罪中止B.犯罪既遂C.犯罪未遂D.犯罪預備
解析:B。
(二)中止的類型
1.消極中止、積極中止
(1)消極中止:行為人剛實施犯罪,尚未發(fā)生任何危險,只要消極地不繼續(xù)實行犯罪,就不會發(fā)生犯罪的結(jié)果。
(2)積極中止:是指犯罪行為使法律利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下,行為人必須作出積極的阻止危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行為,才能成立犯罪中止的情況。
2.預備過程的中止、實行過程的中止。
(三)中止犯的刑事責任
刑法第24條第2款規(guī)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常見罪的“著手”與“既遂”
1.盜竊罪。實行行為:以和平的方式非法取得他人財物。著手:入戶、入室盜竊的,進入室內(nèi)物色財物為著手;在開放性的場所,正要拿取財物時或者手伸進他人衣袋、提包內(nèi)為著手。
既遂:不以行為人實際控制財物為標準,只要被害人對財物失去了控制即可。
2.搶劫罪。實行行為:暴力、脅迫搶取財物。著手:為取財而實施暴力、脅迫或者其他行為。既遂:只要造成被害人輕傷以上或者搶得財物。
3.綁架罪。實行行為:暴力劫持人質(zhì)。著手:開始實施暴力控制被害人人身的行為。既遂:實際控制住被害人,不要求實施勒索行為。
4.拐賣婦女兒童罪。實行行為:拐、賣行為。著手:開始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zhuǎn)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既遂:前述行為之一完成,不以實際賣出或獲利為必要。
5.誣告陷害罪。著手:開始把捏造的犯罪事實作虛假告發(fā)。既遂:虛假告發(fā)行為完成,不以實際達到使他人受刑事處罰的目的為必要。
6.放火罪。著手:開始點火。既遂:“獨立燃燒說”。
7.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著手:開始實施破壞行為。既遂:足以使交通工具發(fā)生傾覆、毀壞的具體危險出現(xiàn)。
8.保險詐騙罪的著手。保險詐騙中制造保險事故的行為,只是為詐騙保險金作準備;如果行為人造成保險事故后并未到保險公司理賠,屬于保險詐騙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到保險公司理賠的行為或提出支付保險金的請求的行為,才是著手實行行為。
--------------------------------------------------------------------------------
[1] 結(jié)果犯的既遂不僅僅要看構(gòu)成結(jié)果是否發(fā)生,還要看實行行為與結(jié)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2] “對象不能犯與手段不能犯,都僅限于具有導致法益侵害結(jié)果發(fā)生的危險性的情形。倘若某種行為完全不可能導致法益侵害結(jié)果發(fā)生,則不應當作為未遂犯處罰。例如,在荒山野外,誤將稻草人當作仇人而開槍射擊,也不可能導致他人傷亡的,不成立犯罪未遂。再如,誤將健身藥品當作砒霜而投入他人食物的,由于絕對不可能發(fā)生傷亡結(jié)果,不應當以犯罪未遂論處”。見《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