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世界公園城市的古建筑之美(上)

字號:

斯德哥爾摩是“森林之國”瑞典的第一大城市,由斯塔丹島的一個小鎮(zhèn)發(fā)展而來。為了防止海盜侵擾,抵御外敵,當時的人們在一個小島上用巨木修建了城堡,還在水中設置圓木柵欄。圓木在當?shù)乇环Q為“Stock”,這個小島的名字叫“Holm”,“Stock”加上“Holm”,“斯德哥爾摩”的名稱便由此而來,意為“木頭島”。歷,城堡被視為中央政府權威的象征,雖歷經700多年的風吹雨打,如今依然能見到它們巍然矗立的身影。這些裝飾著浮雕和石刻的中世紀建筑,在狹窄街道的襯托下,風貌依舊,古香古色,成為斯德哥爾摩的一大奇觀。
    源遠流長古城美
    斯德哥爾摩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既典雅又繁華的都市,時至在城內還可以找到具有中世紀特色的不規(guī)則的街道。國王島上的“老城”,地處市中心,是該市最古老的市區(qū),老皇宮、老廣場、老街道……應有盡有,充滿了中世紀情趣。老城區(qū)的歷史長達700多年,因免受戰(zhàn)爭破壞而完好無損,仍然保持著當年的風貌,因此成為游客爭相一睹之地。街道由石頭鋪成,路面狹窄,最寬達6米,最窄的地方僅90厘米。街道兩旁房子的色調多以橙、黃兩色為主,幾乎全部是13世紀至19世紀的建筑,上面裝飾著浮雕和石刻,真可謂是“老古董”了。在這里,遺跡處處可見:500年前的墻垣和地下室、中央廣場的石井-據(jù)說是當年供居民使用的淡水井。“老城”還有一條很有名氣的步行街,1公里長的街道兩旁商鋪櫛比,各種各樣的手工藝紀念品琳瑯滿目。街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如同農村趕集似地熱鬧非凡。當?shù)亓餍羞@樣一種說法:到了斯德哥爾摩而不去“老城”逛一逛,等于白來瑞典,因此,“老城”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來此觀光。
    斯德哥爾摩市政大廳是市政委員會的辦事處,瀕臨梅拉倫湖,是20世紀歐洲最美的建筑之一,1911年動工,1923年建成,被視為斯德哥爾摩的象征。這是一座龐大的城堡式建筑,足見瑞典人深深的城堡情懷。市政大廳周圍綠樹紅花、碧波蕩漾,景色優(yōu)美。它的右側聳立著一座高105米、有3個金色大皇冠的尖塔,分別代表瑞典、丹麥、挪威三國國王和人民的親密合作。登上這座尖塔,斯德哥爾摩的14個島嶼便盡收眼底,放眼遙望,只見市內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古今建筑有機結合。
    市政大廳分時段對市民和游客開放,門票僅60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約合0.8元人民幣),對于每小時最低工資95至100瑞典克朗的瑞典人來說,實際上是等于免費。參觀市政大廳需分批進行,每批20至30人不等,由解說員帶領。
    走進市政大廳里,“藍廳”便映入眼簾。它盡管是一個并無藍色裝飾的意大利式露天廣場,可是人們在這里能夠仰望藍色的天空,俯視藍色的大海,故命名為“藍廳”。因為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就在這里舉行,所以成為瑞典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享有盛名。市政大廳內還有一個光裝飾費用就高達3000多萬美元的“金廳”,是每年主辦諾貝爾獎評選之后的舞會場所。它縱深大約25米,四周墻上的一幅幅壁畫用1800萬塊約為1厘米見方的彩色玻璃塊鑲嵌而成;左邊墻上的壁畫氣勢宏偉,反映了瑞典歷史的巨大變遷;右邊墻上的壁畫以瑞典歷人物的肖像為主,歌頌了民族的精英;在正中墻的鑲嵌壁畫上,端坐著一位神態(tài)俊逸的女神,她的腳下有兩對人從左右兩邊向她靠近,他們分別是歐洲人和亞洲人。這幅藝術作品采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寓意深刻,它告訴人們,斯德哥爾摩是由梅拉倫湖和波羅的海的結合而誕生的。
    進入“藍廳”之前,必須首先經過旁邊的一個廳。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位于墻面高處的一個小伙子的雕塑頭像,沒有任何介紹性的文字。說起它的由來也并不復雜:在“藍廳”落成之后,大家都覺得為建筑者留個紀念很有必要,于是以其中一個干活最賣力的年輕人為原型,雕成塑像鑲在墻上。再往前走幾步,可以看到一幅巨大的油畫,上面畫著一個人的肖像,此人并非什么達官貴人,僅是一個當年給“藍廳”建筑工地送啤酒的搬運工,他每天在工人下班后及時送來啤酒,給人們帶來了歡樂。為了表達對這位搬運工的感激之情,大家請了一位名畫家為他畫了這張肖像。在大雅之堂為“小人物”塑像畫像,足見瑞典對普通勞動者的尊重。凡是進入“藍廳”的人,不論是瑞典國王、王后和政要,還是各國的學者和科學家,都無一例外地要先瞻仰這兩位普普通通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