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影響分娩的因素

字號:

-
    影響分娩的因素是產力、產道、胎兒及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適應,胎兒能順利經陰道自然娩出,為正常分娩。
    (一)產力
    將胎兒及其附屬物從宮腔內逼出的力量稱產力。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和肛提肌收縮力。
    1.子宮收縮力是臨產后的主要產力,貫穿于分娩全過程。臨產后的宮縮能使宮頸管短縮消失、宮口擴張、胎先露下降和胎兒胎盤娩出。臨產后的子宮收縮力特點有:
    (1)節(jié)律性:臨產開始時,宮縮間歇期5~6分鐘,持續(xù)約30秒。隨產程進展,宮縮間歇期漸短,持續(xù)時間漸長。宮口開全(10cm)后,宮縮間歇期僅1~2分鐘,持續(xù)時間60秒。宮縮強度隨產程進展逐漸增加,宮腔壓力于臨產初期升至25~30mmHg,至第一產程末增至40~60mmHg,于第二產程可高達100~150mmHg,而間歇期宮腔壓力為6~12mmHg.此為子宮收縮力的節(jié)律性。
    (2)對稱性:正常宮縮起自兩側宮角部(受起搏點控制),以微波形式向宮底中線集中,左右對稱,再以每秒2cm速度向子宮下段擴散,約15秒均勻協(xié)調遍及整個子宮。此為子宮收縮力的對稱性。
    (3)極性:宮縮以宮底部最持久,向下逐漸減弱,宮底部收縮力的強度幾乎是子宮下段的2倍。此為子宮收縮力的極性。
    (4)縮復作用:每當子宮收縮時,子宮體部肌纖維縮短變寬,間歇時肌纖維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復到原來長度,經過反復收縮,肌纖維越來越短,能使宮腔內容積逐漸縮小,迫使胎先露下降及宮頸管逐漸縮短直至消失。此為子宮收縮力的縮復作用。
    2.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腹壓):是第二產程時娩出胎兒的重要輔助力量。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使腹內壓增高,促使胎兒娩出。腹壓在第二產程末期配合宮縮時運用,能迫使胎兒娩出。腹壓在第三產程能迫使已剝離的胎盤娩出。
    3.肛提肌收縮力:有協(xié)助胎先露在骨盆腔進行內旋轉的作用。胎頭枕部露于恥骨弓下時,能協(xié)助胎頭仰伸及娩出;當胎盤降至陰道時,能協(xié)助胎盤娩出。
    (二)產道
    產道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
    1.骨產道
    (1)骨盆入口平面:前方為恥骨聯(lián)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后方為骶岬上緣。
    1)入口前后徑:又稱真結合徑。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中點至骶岬上緣正中間的距離,正常值11cm,是胎先露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的關系密切。
    2)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間的距離,正常值13cm.
    3)入口斜徑:左骶髂關節(jié)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右骶髂關節(jié)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右斜徑,正常值12.75cm.
    (2)中骨盆平面前方為恥骨聯(lián)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后方為骶骨下端。
    1)中骨盆前后徑: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橫徑(坐骨棘間徑):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10cm,是胎先露通過中骨盆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關系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為骨盆腔下口。
    1)出口前后徑:恥骨聯(lián)合下緣至骶尾關節(jié)間的距離,正常值11.5cm.
    2)出口橫徑(坐骨結節(jié)間徑):兩坐骨結節(jié)末端內緣的距離,正常值9cm,是胎先露通過骨盆出口的重要徑線,其長短與分娩的關系密切。
    3)出口前矢狀徑:正常值6cm。
    4)出口后矢狀徑:骶尾關節(jié)至坐骨結節(jié)間徑中點間的距離,正常值8.5cm。若出口橫徑稍短,出口橫徑與出口后矢狀徑之和>15cm,正常胎頭可通過后三角區(qū)經陰道娩出。
    (4)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1)骨盆軸:連接骨盆各平面中點的假想曲線為骨盆軸。此軸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2)骨盆傾斜度:指婦女站立時,骨盆入口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為60°。骨盆傾斜度過大,影響胎頭銜接和娩出。
    2.軟產道由子宮下段、宮頸、陰道及骨盆底軟組織構成的管道。
    (1)子宮下段的形成
    由非孕時長約1㎝.的子宮峽部伸展形成。妊娠12周后的子宮峽部擴展成宮腔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逐漸拉長形成子宮下段。臨產后的規(guī)律宮縮使子宮下段快速拉長達7~10cm,肌壁變薄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子宮下段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由于子宮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一環(huán)狀隆起,稱生理縮復環(huán)。
    (2)宮頸的變化
    1)宮頸管消失:臨產前的宮頸管長2~3cm,初產婦較經產婦稍長。臨產后的規(guī)律宮縮使宮頸內口的肌纖維向上牽拉,使宮頸管形成漏斗形,隨后宮頸管逐漸短縮直至消失。初產婦多是宮頸管先消失,宮口后擴張;經產婦多是宮頸管消失與宮口擴張同時進行。
    2)宮口擴張:臨產前,初產婦的宮頸外口僅容一指尖,經產婦能容一指。臨產后,子宮收縮及縮復向上牽拉使得宮口擴張。當宮口開全(10cm)時,妊娠足月胎頭方能通過。
    3.骨盆底、陰道及會陰的變化:破膜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壓迫骨盆底,陰道黏膜皺襞展平使腔道加寬。肛提肌使5cm厚的會陰體變薄到僅2~4mm,以利胎兒通過。會陰體雖能承受一定壓力,分娩時保護會陰不當,也容易造成裂傷。
    (三)胎兒
    胎兒能否順利通過產道,還取決于胎兒大小、胎位及有無造成分娩困難的胎兒畸形。
    1.胎兒大小
    (1)胎頭顱骨:在分娩過程中,通過顱骨輕度重疊使頭顱變形,縮小頭顱體積,有利于胎頭娩出。
    (2)胎頭徑線:
    主要有:
    ①雙頂徑:為兩側頂骨隆突間的距離,是胎頭橫徑,臨床常用B型超聲檢測此值作為判斷胎兒大小,妊娠足月時9.3cm。
    ②枕額徑: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間的距離,胎頭以此徑銜接,妊娠足月時11.3cm。
    ③枕下前囟徑: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間的距離,胎頭俯屈后以此徑通過產道,妊娠足月時9.5cm;
    ④枕頦徑:為頦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頂部間的距離,妊娠足月時12.5cm。
    2.胎位
    枕先露是胎頭先通過產道,矢狀縫和囟門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志。頭先露時,由于分娩過程中顱骨重疊,使胎頭變形、周徑變小,有利于胎頭娩出。臀先露時,胎臀先娩出,陰道擴張不充分,胎頭娩出時頭顱無變形,使后出胎頭娩出困難。肩先露時,妊娠足月胎兒不能通過產道。
    3.胎兒畸形
    胎兒畸形(如腦積水、聯(lián)體兒等),通過產道常發(fā)生困難。
    (四)精神心理因素
    雖然分娩是生理現(xiàn)象,分娩應激既可以產生生理上的,也可以產生精神心理上的。產婦一系列精神心理因素,能夠影響機體適應力和健康。開展家庭式產房,允許丈夫、家人或有經驗的人員陪伴分娩,使產婦精神狀態(tài)良好,體力充沛,順利度過分娩全過程。陪伴分娩能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減少圍生期母兒病率等??梢娋裥睦硪蛩刂陵P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