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試法制史:西周的法律思想和法律

字號:

(一)立法指導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內(nèi)容。
    (1)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tǒng)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tǒng)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應該“以德配天”。
    (2)“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tǒng)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
    (3)“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體內(nèi)容,周初統(tǒng)治者逐漸歸納成內(nèi)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的影響:(1)代表西周初期統(tǒng)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治國方針。(2)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西周時期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被后世奉為政治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3)這一思想漢代中期后被儒家發(fā)揮成“德主刑輔,禮刑并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出禮入刑”的禮刑關系
    1.禮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
    (1)內(nèi)容。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
    中國古代的禮有二層含義:
    ①抽象的精神原則??蓺w納為“親親”與“尊尊”兩個方面。
    “親親”,即要求在家族范圍內(nèi),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壓親。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親族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
    “尊尊”,即要在社會范圍內(nèi),尊敬一切應該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貴賤都應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為首”,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在“親親”、“尊尊”兩大原則下,又形成了“忠”、“孝”、“義”等具體精神規(guī)范。
    ②具體的禮儀形式。西周時期主要有五個方面,通稱“五禮”:吉禮(祭祖之禮);兇禮(喪葬之禮);軍禮(行軍打仗之禮);賓禮(迎賓待客之禮);嘉禮(冠婚之禮)。
    (2)禮具有法律的性質(zhì)。首先,周禮完全具有法的三個基本特性,即規(guī)范性,國家意志性和強制性。其次,周禮在當時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實際的調(diào)整作用。
    2.“禮”與“刑”的關系:(1)“出禮入刑”。西周時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罰?!岸Y”正面積極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而“刑”則對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二者共同構成西周法律的完整體系。(2)“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強調(diào)禮有等級差別,禁止任何越禮的行為;“刑不上大夫”強調(diào)貴族官僚適用刑罰上有特權,而不是不適用刑罰。
    (三)契約與婚姻繼承法律
    1.西周的契約法規(guī) .(1)買賣契約。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zhì)劑”?!百|(zhì)”,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百|(zhì)”、“劑”由官府制作,并由“質(zhì)人”專門管理。(2)借貸契約。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傅別”?!案怠保前褌臉说暮碗p方的權利義務等寫在契券上;“別”,是在簡札中間寫字,然后一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一半,札上的字為半文。
    2.西周的婚姻制度
    (1)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
    ①一夫一妻制: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是并不排除男子納妾。
    ②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附遠厚別”。
    ③父母之命:違背此原則為“*奔”,不為宗族和社會承認。
    (2) “六禮”:
    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
    ①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
    ②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
    ③納吉:卜得吉兆后即與女家定婚;
    ④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家,故又稱納幣;
    ⑤請期: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婚期;
    ⑥親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3)“七出”
    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所謂“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①不順父母:逆德②無子:不孝③*:亂族④妒去:亂家⑤惡疾:不能共祭祖先⑥多言:離間親屬⑦盜竊:反義
    (4)“三不去”
    按照周代的禮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離異休棄。“三不去”是:①有所娶而無所歸,不去;②與更三年喪,不去;③前貧賤后富貴,不去。
    西周婚姻立法的原則和制度多為后世法律所繼承和采用,成為中國傳統(tǒng)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
    3.繼承制度。西周時期,在宗法制下已經(jīng)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由于實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繼承必須是妻所生長子,無論其賢與否;如妻無子,則不得不立貴妾之子,不管其年齡如何。這種繼承主要是王、貴族政治身份的繼承,土地、財產(chǎn)的繼承是其次。
    (四)司法制度
    1.司寇。天子是裁判者。中央設大司寇,負責實施法律法令,輔佐周王行使司法權。大司寇下設小司寇,輔佐大司寇審理具體案件。大、小司寇下設專門的司法屬吏。此外,基層設有士師、鄉(xiāng)士、遂士等負責處理具體司法事宜。
    2.具體的訴訟制度
    (1)西周時期的“獄”與“訟”。
    民事案件→訟→聽訟
    刑事案件→獄→斷獄
    (2)“五聽”。“五聽”制度指判案時判斷當事人陳述真?zhèn)蔚奈宸N方式,即通過觀察當事人的言語表達、面部表情、呼吸、聽覺、眼睛與視覺確定其陳述真假,說明西周時已注意到司法心理問題并將其運用到審判實踐中。具體內(nèi)容是:①辭聽:理屈則言語錯亂;②色聽:理屈則面紅;③氣聽:理屈則喘息;④耳聽:理虧則法官的話聽不清;⑤目聽:無理則雙目失神。
    (關鍵詞記憶:辭、色、氣、耳、目)
    (3)“五過”。是西周有關法官責任的法律規(guī)定。“五過”的具體內(nèi)容是:①惟官,畏權勢而枉法;②惟反,報私怨而枉法;③惟內(nèi),為親屬裙帶而徇私;④惟貨,貪贓受賄而枉法;⑤惟來,受私人請托而枉法。
    凡以此五者出入人罪,皆以其罪罪之。
    (關鍵詞記憶:官、反、內(nèi)、貨、來)
    (4)“三刺”制度。
    西周時凡遇重大疑難案件,應先交群臣討論,群臣不能決斷的,再交官吏們討論,還不能決斷的,交給所有國人商討決。該制度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