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手術后病人的創(chuàng)口和引流

字號:

-
    手術后病人的切口分類選擇及處理,引流觀察及拆線與切口愈合判斷。
    1.手術病人的切口種類分為:
    (1)清潔切口,用“Ⅰ”表示,如甲狀腺大部切除術;
    (2)可能污染切口,用“Ⅱ”表示,如胃大部切除術;
    (3)污染切口,用“Ⅲ”表示,如闌尾穿孔切口。
    2.切口的愈合分為3級:
    甲級愈合用“甲”表示,指愈合良好的切口;
    乙級愈合用“乙”表示,指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合處有炎性反應,如紅腫、硬結、血腫、積液等,但未化膿;
    丙級愈合“丙”表示,指切口化膿,需作切開引流的切口。
    3.切口縫線拆除
    (1)頭、面、頸部在術后4~5天拆線;
    (2)下腹及會陰部6~7天;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7~9天;
    (3)四肢部10~12天(近關節(jié)部位可延長一些時間);
    (4)減張縫線14天拆除(尤其二次縫合者)。
    有時采取間隔拆線,青少年可縮短拆線時間,年老、營養(yǎng)不良者,可延長拆線時間。
    4.引流的拔除
    乳膠片引流,一般在術后1~2天拔除;煙卷引流,大都要在術后4~7天才能拔除;胃腸減壓管,一般在腸道功能恢復、肛門排氣后,即可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