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步入“后話題”時代(圖)

字號:

曾在高考中風靡一時的“話題作文”,如今正在漸漸讓出高考作文的舞臺。剛剛結(jié)束的2010年全國高考,包括北京在內(nèi)的全國20套試卷中有19套為命題作文或材料作文,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為話題,依舊保留著話題作文的命題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的作文題開啟了“高考話題作文”的時代。這種命題形式甫一出現(xiàn),便受到社會各界的紛紛贊賞,并從此被反復使用——話題作文 “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的寬松規(guī)定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發(fā)揮空間,讓考生有話可說。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題形式,被人認為標準單一、發(fā)揮空間小,容易束縛考生的思維。
    然而,隨著話題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現(xiàn),其弊端也漸漸開始顯露。話題作文在題面上一般沒有觀點、主題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體裁不限,這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間,但另一方面,也為模式性、投機性的寫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作文模板“屢試不爽”
    “高三一年老師讓我們寫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題目,我每次都用三個人物:李白、蘇軾、陶淵明,后高考時也是如此?!闭憬髮W的研究生(論壇) 蘇岳告訴記者,不管是什么樣的話題,他都采用同樣的模式:先寫一個題記,開頭用一串排比句進行總述,然后分列三個小標題,分別寫李白、蘇軾、陶淵明,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進行結(jié)尾。
    “這三個人無論是性格還是經(jīng)歷都具有極其豐富的特點,不管話題怎么變,總是能沾得上邊。”蘇岳稱自己從高二下學期開始反復打磨這套作文模板,并且“屢試不爽”,從來沒有失靈的時候。
    隨著高考臨近,作文訓練由原先的一周一寫改為兩天一寫,蘇岳的模板也隨著反復練習而愈發(fā)穩(wěn)定,不僅是文章結(jié)構(gòu)和人物,就連具體內(nèi)容也幾乎不用做改動,只需根據(jù)話題的不同,稍微調(diào)整若干關(guān)鍵詞即可?!暗搅烁呖嫉目紙錾?,幾乎就是在默寫。”
    與蘇岳的“自主研發(fā)”相比,湖南大學的趙宇則是在語文老師的刻意訓練下進行模板化寫作的?!拔依蠋煹姆椒偨Y(jié)起來有三點為核心:開門見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趙宇具體解釋道,“開門見山”,是為了給閱卷老師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為了顯出文采和氣勢,“旁征博引”,則是展現(xiàn)豐富的積累和開闊的視野。
    基于這三個要點,趙宇的老師為班上同學總結(jié)了一份近一百頁的作文寫作須知,內(nèi)容可謂極其詳細具體,不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寫作素材,就連文章應分幾段,每段寫多少字,用多少個句子,每句話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筆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趙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幾乎是所有受訪者的共識。積累背誦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軼事,是許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課。趙宇說,康德、尼采、維特根斯坦等哲學家的著作,他至今沒有讀過,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讀,但在準備高考時,這些人卻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練地提起。
    一位高考滿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筆者坦言,他對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論毫無了解,都是來自于高考前的突擊準備。而這篇作文獲得的評語,則是“知識面極廣”,“材料信手拈來,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