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數(shù)分布數(shù)列的編制步驟
①將原始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確定總體中的最小值、值及全距;
②確定編制數(shù)列的類型;是等組距還是異組距;
③確定組數(shù)和組距;
④確定組限;
⑤計算各組次數(shù),編制分布數(shù)列表。
舉例說明
例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抽樣調(diào)查資料如下:(單位:元)
730 630 550 720 420 440 620 540 600 440 640 650 660 470 640 680 610 430 700 660 620 520 670 460 600 490 630 590 610 710
第一步:求全距R=值-最小值=730-420=310
第二步:確定組距與組數(shù)。數(shù)據(jù)相對較少,另從其客觀性對收入進行定性分析,可以將其分為高收入、中等偏上、中等收入、低收入四種類型,故設(shè)定組距為4組較為適宜。所以組距=全距/組數(shù)=310/4=77.5元≈80元(四舍五入為整數(shù))
第三步:確定組限。根據(jù)上面的分析,組距為80元的話,在實際分析問題過程中,運算起來會比較麻煩,因此可以在進行組限確定的時候,可以把數(shù)據(jù)中的最小值包括在第一組數(shù)據(jù)中,其組距可以定為100元,這樣就把每組的組限寫出來如下表中的第一列數(shù)據(jù)。
第四步:計算各組的次數(shù),編制分布數(shù)列表。
表2-5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分布數(shù)列
按人均收入分組/元
戶數(shù)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7
4
15
4
合計
30
若組距為50,如下表所示
表2-6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分布數(shù)列
按人均收入分組/元
戶數(shù)
400~450
450~500
500~550
550~600
600~650
650~700
700~750
4
3
2
2
10
5
4
合計
30
表中數(shù)列說明,該地區(qū)30戶居民月收入水平集中于600~700元之間,處于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所不同的是下表比上表分組更細一些。
①將原始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確定總體中的最小值、值及全距;
②確定編制數(shù)列的類型;是等組距還是異組距;
③確定組數(shù)和組距;
④確定組限;
⑤計算各組次數(shù),編制分布數(shù)列表。
舉例說明
例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抽樣調(diào)查資料如下:(單位:元)
730 630 550 720 420 440 620 540 600 440 640 650 660 470 640 680 610 430 700 660 620 520 670 460 600 490 630 590 610 710
第一步:求全距R=值-最小值=730-420=310
第二步:確定組距與組數(shù)。數(shù)據(jù)相對較少,另從其客觀性對收入進行定性分析,可以將其分為高收入、中等偏上、中等收入、低收入四種類型,故設(shè)定組距為4組較為適宜。所以組距=全距/組數(shù)=310/4=77.5元≈80元(四舍五入為整數(shù))
第三步:確定組限。根據(jù)上面的分析,組距為80元的話,在實際分析問題過程中,運算起來會比較麻煩,因此可以在進行組限確定的時候,可以把數(shù)據(jù)中的最小值包括在第一組數(shù)據(jù)中,其組距可以定為100元,這樣就把每組的組限寫出來如下表中的第一列數(shù)據(jù)。
第四步:計算各組的次數(shù),編制分布數(shù)列表。
表2-5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分布數(shù)列
按人均收入分組/元
戶數(shù)
400~500
500~600
600~700
700~800
7
4
15
4
合計
30
若組距為50,如下表所示
表2-6 某地區(qū)30戶月收入分布數(shù)列
按人均收入分組/元
戶數(shù)
400~450
450~500
500~550
550~600
600~650
650~700
700~750
4
3
2
2
10
5
4
合計
30
表中數(shù)列說明,該地區(qū)30戶居民月收入水平集中于600~700元之間,處于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所不同的是下表比上表分組更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