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優(yōu)秀作品【初中組】哀蜀

字號:

是年五月,余春未及芳消,初夏業(yè)已繁陰。然不意天府巨變,山搖地坼。淚灑巴蜀,情慟國殤。
    巴山肅立,蜀水凝噎。無辜稚子夭于坍塌巨石之下,先登天國漫漫長路;身后雙親哀其骨肉天隔,何日再睹親顏如故?物是人非,欲語淚流。詩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闭l言月缺人長久?惟留煢煢影孑立。逝者不復,生者流離。塋草垂垂猶泣露,為誰流向天國去?故園成灰人亦去,但悲生死兩茫茫。
    地坼天崩血未寒,涸海擎天愛不泯。千鈞之下,慈母舍命護嬌兒;兩相執(zhí)手,同窗共濟待光明?;陻喟蜕角槲唇^,淚灑閩江意難盡。巍巍華夏抗天災,眾志成城可填海。總理灑淚撫萬民,更見軍民魚水情,白衣不眠生死線,新生無恙報平安。
    燭光熒熒,逝者長息;淚眼蒙蒙,生者猶泣。莫哀至親之久訣,且慰炎黃之同脈。即天涯參商各一垠,亦咫尺相依如舊親。天堂此去亦無憂,但望生者長安在。
    自古人間多磨難,試問哪國無天災?火山噴發(fā),龐貝之不存,但余今之遺址;荒漠遷徙,樓蘭亦為古,不見西域明珠;更見洪水肆虐,而沒“河湖之鄉(xiāng)”萬姓之家園。然纖纖細草,終擎千斤之磐石;雖愛之一線,可載諾亞之方舟。山高人為峰,水深人作舟。至于扛鼎拔山,亦何足為奇也?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逝者如斯,生者勿悲。但痛定攜手,必將重振汶中之輝煌。唯其如此,可慰逝者于天國,撫生者于人寰。大災無畏,大愛無言。廢墟之上,演繹真愛……
    教師評語:半文言文,抒發(fā)自己對汶川地震的哀思。文章駢散結(jié)合,顯示出極強的語言駕馭能力;行文思路明晰,旁征博引,彰顯了極強的文化底蘊。
    指導教師:寧如濤
    點評: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完全超出他這個年齡段、甚至很多成年人。他以自己的視角和文字抒發(fā)了對汶川地震的哀思,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情實感。小小年紀,即心系中華,憂國憂民,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文章結(jié)尾,令人飽含期待。我們堅信,國人,尤其是災區(qū)人民,終將走出悲傷,迎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評委:哈市17中學語文教師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