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條 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有關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有前款所列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關于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和損毀國防教育展品行為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
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和國防教育展品,是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物質載體。這些設施、展品,特別是具有國防教育主題內(nèi)容的軍事設施、軍事訓練場地、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具有國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場所陳列的展品,如果遭到非法侵占、破壞和損毀,不僅影響國防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危及國家的國防利益。近些年來,有些地區(qū)的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受到不法侵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這類違法行為有必要依法予以制裁。
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侵占”,是指非法占有不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破壞”,是指人為地使建筑物遭受損壞?!皳p毀”包括損壞與毀壞兩種情形?!皳p壞”,是指使物品的價值或者使用價值部分喪失,使其不能正常使用;“毀壞”,是指使物品的價值或者使用價值喪失殆盡,無法修復還原,如燒毀、砸毀等。侵占、破壞行為均為主觀故意,損毀行為既可以是主觀故意,也可以是出于過失。但違法行為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出于過失,其行為后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對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有關責任人,除了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外,還應當依法責成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chǎn); (5)恢復原狀; (6)修理、重作、更換; (7)賠償損失; (8)支付違約金; (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10)賠禮道歉。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guī)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以罰款、拘留。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種類和方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違反國防教育法規(guī)定,侵占、破壞和損毀國防教育設施、場地和展品而造成損害后果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本條第二款規(guī)定,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敝伟补芾硖幜P,是指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人實施的處罰。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六條的規(guī)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處罰分為警告、罰款、拘留三種。
一、警告。警告是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最輕微的處罰。這種處罰雖然帶有教育性質,但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質。它與本法第三十三條對拒不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給予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警告是由公安機關作出的裁決,責令違法者本人改正;本法第三十三條的批評教育則是一種思想教育,是用說服教育的辦法,啟發(fā)有關單位和人員提高認識,自覺改正錯誤。作為行政處罰的警告,與本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給予的行政處分中的警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二者雖然同屬于強制性的行政措施,但前者是由公安機關對行為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所給予的一種行政處罰,后者則是由行為人所在的單位對有關責任人員違反行政紀律給予的一種行政處分。
二、罰款。罰款是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guī)定,限令其在一定期限內(nèi)繳納一定數(shù)量金額的行政處罰。罰款金額一般為1元以上,200元以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罰款是一種經(jīng)濟性的制裁手段,同樣具有強制性質。
三、拘留。拘留是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法在一定期限內(nèi)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行政處罰,是最重的治安管理處罰種類。治安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
本條第二款規(guī)定,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這類犯罪行為可以適用的相關條款和罪名較多,主要有: (1)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 (2)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 (3)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 (4)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聚眾哄搶公私財物罪; (5)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財物罪; (6)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過失損毀文物罪; (7)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條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8)刑法第四百一十九條失職造成珍貴文物損毀、流失罪,等等。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犯罪行為,應當根據(jù)具體案件和刑法相關罪名的構成要件,綜合分析,依法定罪量刑,從而運用法律懲誡手段,保護國防教育基地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有前款所列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關于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和損毀國防教育展品行為的法律責任的規(guī)定。
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和國防教育展品,是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物質載體。這些設施、展品,特別是具有國防教育主題內(nèi)容的軍事設施、軍事訓練場地、烈士陵園、革命遺址和具有國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場所陳列的展品,如果遭到非法侵占、破壞和損毀,不僅影響國防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危及國家的國防利益。近些年來,有些地區(qū)的國防教育基地設施受到不法侵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這類違法行為有必要依法予以制裁。
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侵占”,是指非法占有不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破壞”,是指人為地使建筑物遭受損壞?!皳p毀”包括損壞與毀壞兩種情形?!皳p壞”,是指使物品的價值或者使用價值部分喪失,使其不能正常使用;“毀壞”,是指使物品的價值或者使用價值喪失殆盡,無法修復還原,如燒毀、砸毀等。侵占、破壞行為均為主觀故意,損毀行為既可以是主觀故意,也可以是出于過失。但違法行為無論是主觀故意,還是出于過失,其行為后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對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有關責任人,除了由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外,還應當依法責成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chǎn); (5)恢復原狀; (6)修理、重作、更換; (7)賠償損失; (8)支付違約金; (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10)賠禮道歉。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guī)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處以罰款、拘留。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種類和方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違反國防教育法規(guī)定,侵占、破壞和損毀國防教育設施、場地和展品而造成損害后果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本條第二款規(guī)定,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行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敝伟补芾硖幜P,是指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但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行為人實施的處罰。根據(jù)《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六條的規(guī)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處罰分為警告、罰款、拘留三種。
一、警告。警告是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最輕微的處罰。這種處罰雖然帶有教育性質,但也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質。它與本法第三十三條對拒不開展國防教育活動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給予批評教育,并責令限期改正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警告是由公安機關作出的裁決,責令違法者本人改正;本法第三十三條的批評教育則是一種思想教育,是用說服教育的辦法,啟發(fā)有關單位和人員提高認識,自覺改正錯誤。作為行政處罰的警告,與本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的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給予的行政處分中的警告,在性質上是不同的,二者雖然同屬于強制性的行政措施,但前者是由公安機關對行為人違反治安管理規(guī)定所給予的一種行政處罰,后者則是由行為人所在的單位對有關責任人員違反行政紀律給予的一種行政處分。
二、罰款。罰款是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guī)定,限令其在一定期限內(nèi)繳納一定數(shù)量金額的行政處罰。罰款金額一般為1元以上,200元以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罰款是一種經(jīng)濟性的制裁手段,同樣具有強制性質。
三、拘留。拘留是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法在一定期限內(nèi)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行政處罰,是最重的治安管理處罰種類。治安拘留的期限是1日以上,15日以下。
本條第二款規(guī)定,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jù)我國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這類犯罪行為可以適用的相關條款和罪名較多,主要有: (1)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 (2)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二款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 (3)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罪; (4)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條聚眾哄搶公私財物罪; (5)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故意毀壞財物罪; (6)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故意損毀文物罪、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過失損毀文物罪; (7)刑法第三百六十九條破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8)刑法第四百一十九條失職造成珍貴文物損毀、流失罪,等等。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侵占、破壞國防教育基地設施、損毀展品的犯罪行為,應當根據(jù)具體案件和刑法相關罪名的構成要件,綜合分析,依法定罪量刑,從而運用法律懲誡手段,保護國防教育基地更好地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