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網(wǎng)評論員 劉卓偉
又到高考了,每到一年的這個時候總會習慣性的感慨萬千。同樣的六月也是高校畢業(yè)的季節(jié),趕考的人群與求職的人群在這個季節(jié)里交織在了一起。才下考場又上職場,年輕的人們就是這樣被吆來喝去。
對于那些即將由高中走入大學的同學來說,從人生的“前高考”時期到“后高考”時期無疑意味著一場巨大的信仰轉(zhuǎn)變。從整日琢磨怎么讓老師打高分,到成天盤算怎么幫老板賺大錢。將這種轉(zhuǎn)變稱之為脫胎換骨也不為過,對于個人來說,其劇烈程度不亞于十一屆三中全會。
轉(zhuǎn)變點的兩邊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價值標尺?!案呖嫉闹笓]棒”從我們學寫第一個漢字起,就告訴我們考試成績是這個世界的真價值;而“就業(yè)的指揮棒”在我們見到高考上帝之后,告訴我們考試成績原本一錢不值,這個世界只有錢才是錢。
兩種不同的信仰,折磨著每一個學子的內(nèi)心?!案呖贾笓]棒”的呼嘯聲猶在耳邊,而“就業(yè)的指揮棒”已當頭來了一記悶棍。
“高考指揮棒”下的基礎(chǔ)教育
莫道營營為君夢,只是青衿已枉然。
若干年前,我奉高中班主任之命,回到了高中教室,向正在為高考奮戰(zhàn)的師弟師妹們介紹所謂的學習經(jīng)驗。
總體上感覺,這些90后們較之我們那時更坦率一些。如果說在我們那時讀書無用論還只是一股暗流,那么現(xiàn)在的高中生則會更坦誠的把這個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討論。面對同學們關(guān)于讀大學有什么用的提問,我只能說,成功的路有千萬條,大學是其中簡單的一條。這樣的搪塞之語我早在上初中的時候就會了,可是如果我不這么說的話,那豈不是太不給班主任面子了嗎?畢竟他的獎金是和學生的升學率直接掛鉤的。
讓大家振作精神迎接重要的知識測驗原本無可厚非。但將高考推崇到一種拜物教的程度,直到高考要從娃娃抓起時,那就真的是在作惡了。
上大學的時候,文學院的同學有一種特別的撈錢路子,那就是替小學生寫作文。不要以為這些孩子是在鉆空子作弊,他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那些布置作文的老師原本也就是鼓勵學生花錢買作文的,只要買到了“合乎標準”的作文就命學生大背特背。待到升學考試的時候,學生只要能夠照貓畫虎的寫出一個類似高分作文的東西,所花的銀子就沒有白費,而老師和學校也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榮譽和贊賞。
也許這就是很多重點小學的教學法寶,也許這就是很多小學生的高分秘籍。但我不知道這樣的教育除了能教給學生虛偽和鉆營之外,還能剩下些什么。應試教育如果已經(jīng)無恥到這步田地,那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就業(yè)指揮棒”下的高等教育
小人戚戚空自擾,庸人碌碌為哪般。
“贏在起點”的口號是大學校園里職業(yè)培訓的咒決符水。人們所追求的無非是搶跑一步在起點之初即決出勝負;而人們所畏懼的也無非就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其實人生的成敗哪里是起點所能決定的,希臘戲劇中有一句話,“臨死之前千萬不要說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你還沒有活完呢”。 而就業(yè)壓力的擴大化,已經(jīng)讓如今的成年學生(即所謂的大學生),從一入大學校門起就變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一進校門就為了一些能讓自己的簡歷看得好看些的東西,你爭我奪毫不留情。
“贏在起點”這句話原本只配作一個渲染氣氛的商業(yè)廣告,如今卻成了大學生人生規(guī)劃的信條。拼起點的心態(tài)讓剛剛站上大學起點的學子們患得患失、浮躁不堪。這一時期的急功近利未必會對某個人的一生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但卻足以讓一片校園失去寧靜。
如今,學科設(shè)置、教學評估、學生選擇、社會輿論,大學中所有重要的要素已全部向就業(yè)傾斜。就業(yè)就像進入大學之前的高考一樣,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而知識本身的價值卻逐漸被人淡忘。很多的大學也變得象那些所謂的重點小學一樣毫無自我可言。
面對著就業(yè)的指揮棒和教育的社會化,中世紀式的學院教育與現(xiàn)今的職業(yè)化浪潮越來越不合拍。今天的大學更像是一個不合格的職業(yè)培訓學校,高等教育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曾經(jīng)令人神往的學術(shù)殿堂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美麗傳說。
鯉魚跳過龍門之后,沒能騰云化龍,而是落進了水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魚們被整齊的關(guān)在一個個叫做“大學”的水槽里,努力地翻著筋斗吐著泡兒,盼望著早日有食客相中,稱出個斤兩來。
教育不是為了打造精英,而是為了美化生活。
評論性的文章,不能只是抱怨。我們總該從“現(xiàn)象”的“幕后”,挖出些“深層”的“原因”,進而“開辟”出某條“道路”,“解決”掉一些“問題”。
從“高考的指揮棒”到“就業(yè)的指揮棒”,二者在前后實踐上可謂南轅北轍。但在這兩種看似自相矛盾現(xiàn)象的背后卻有著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的教育功利化。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教育都在取悅大眾的過程中失去了獨立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啟迪智慧,而不是節(jié)約成本、提高利潤。我們不應該要求教育能夠立竿見影地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什么實惠,而應該著眼于教育為人格的完善、知識的增長所起到的作用。
然而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樣的辯解太過蒼白無力、不合時宜。在一切價值均有金錢來衡量的今天,教育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文化和教育如今都只是一種產(chǎn)業(yè),高考和就業(yè)符號所產(chǎn)生的廣告效益,足以撕破任何教育機構(gòu)故作清高的外表。
如此說來,我們真的要無能為力了,我們的孩子注定只能去做教育產(chǎn)業(yè)包裝袋上那夸張的“蝦仁”了。一個社會對于生活中任何事情的狂熱,都足以讓其中的人們失去理智,都足以讓人性的丑陋暴露無遺。
人生的選擇千差萬別,成功的內(nèi)涵多種多樣,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臆造出幾個“三好學生”和“成功人士”來供所有人效仿膜拜。相反,我們的教育應該給予個人一個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我們的社會也應該給予教育更多的寬容。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還是平凡的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何以一個平靜的心態(tài)去做一個普通人,要比成天去看名人傳記重要得多。教育不是為了打造精英,而是為了美化生活。
焚一柱清香,祝每一位參加高考的學子平安。
又到高考了,每到一年的這個時候總會習慣性的感慨萬千。同樣的六月也是高校畢業(yè)的季節(jié),趕考的人群與求職的人群在這個季節(jié)里交織在了一起。才下考場又上職場,年輕的人們就是這樣被吆來喝去。
對于那些即將由高中走入大學的同學來說,從人生的“前高考”時期到“后高考”時期無疑意味著一場巨大的信仰轉(zhuǎn)變。從整日琢磨怎么讓老師打高分,到成天盤算怎么幫老板賺大錢。將這種轉(zhuǎn)變稱之為脫胎換骨也不為過,對于個人來說,其劇烈程度不亞于十一屆三中全會。
轉(zhuǎn)變點的兩邊是兩種完全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價值標尺?!案呖嫉闹笓]棒”從我們學寫第一個漢字起,就告訴我們考試成績是這個世界的真價值;而“就業(yè)的指揮棒”在我們見到高考上帝之后,告訴我們考試成績原本一錢不值,這個世界只有錢才是錢。
兩種不同的信仰,折磨著每一個學子的內(nèi)心?!案呖贾笓]棒”的呼嘯聲猶在耳邊,而“就業(yè)的指揮棒”已當頭來了一記悶棍。
“高考指揮棒”下的基礎(chǔ)教育
莫道營營為君夢,只是青衿已枉然。
若干年前,我奉高中班主任之命,回到了高中教室,向正在為高考奮戰(zhàn)的師弟師妹們介紹所謂的學習經(jīng)驗。
總體上感覺,這些90后們較之我們那時更坦率一些。如果說在我們那時讀書無用論還只是一股暗流,那么現(xiàn)在的高中生則會更坦誠的把這個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討論。面對同學們關(guān)于讀大學有什么用的提問,我只能說,成功的路有千萬條,大學是其中簡單的一條。這樣的搪塞之語我早在上初中的時候就會了,可是如果我不這么說的話,那豈不是太不給班主任面子了嗎?畢竟他的獎金是和學生的升學率直接掛鉤的。
讓大家振作精神迎接重要的知識測驗原本無可厚非。但將高考推崇到一種拜物教的程度,直到高考要從娃娃抓起時,那就真的是在作惡了。
上大學的時候,文學院的同學有一種特別的撈錢路子,那就是替小學生寫作文。不要以為這些孩子是在鉆空子作弊,他們只是奉命行事而已。那些布置作文的老師原本也就是鼓勵學生花錢買作文的,只要買到了“合乎標準”的作文就命學生大背特背。待到升學考試的時候,學生只要能夠照貓畫虎的寫出一個類似高分作文的東西,所花的銀子就沒有白費,而老師和學校也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榮譽和贊賞。
也許這就是很多重點小學的教學法寶,也許這就是很多小學生的高分秘籍。但我不知道這樣的教育除了能教給學生虛偽和鉆營之外,還能剩下些什么。應試教育如果已經(jīng)無恥到這步田地,那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就業(yè)指揮棒”下的高等教育
小人戚戚空自擾,庸人碌碌為哪般。
“贏在起點”的口號是大學校園里職業(yè)培訓的咒決符水。人們所追求的無非是搶跑一步在起點之初即決出勝負;而人們所畏懼的也無非就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其實人生的成敗哪里是起點所能決定的,希臘戲劇中有一句話,“臨死之前千萬不要說你是一個幸福的人,因為你還沒有活完呢”。 而就業(yè)壓力的擴大化,已經(jīng)讓如今的成年學生(即所謂的大學生),從一入大學校門起就變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焦躁不安。一進校門就為了一些能讓自己的簡歷看得好看些的東西,你爭我奪毫不留情。
“贏在起點”這句話原本只配作一個渲染氣氛的商業(yè)廣告,如今卻成了大學生人生規(guī)劃的信條。拼起點的心態(tài)讓剛剛站上大學起點的學子們患得患失、浮躁不堪。這一時期的急功近利未必會對某個人的一生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但卻足以讓一片校園失去寧靜。
如今,學科設(shè)置、教學評估、學生選擇、社會輿論,大學中所有重要的要素已全部向就業(yè)傾斜。就業(yè)就像進入大學之前的高考一樣,成為了衡量一切的標準,而知識本身的價值卻逐漸被人淡忘。很多的大學也變得象那些所謂的重點小學一樣毫無自我可言。
面對著就業(yè)的指揮棒和教育的社會化,中世紀式的學院教育與現(xiàn)今的職業(yè)化浪潮越來越不合拍。今天的大學更像是一個不合格的職業(yè)培訓學校,高等教育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曾經(jīng)令人神往的學術(shù)殿堂不過是自欺欺人的美麗傳說。
鯉魚跳過龍門之后,沒能騰云化龍,而是落進了水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魚們被整齊的關(guān)在一個個叫做“大學”的水槽里,努力地翻著筋斗吐著泡兒,盼望著早日有食客相中,稱出個斤兩來。
教育不是為了打造精英,而是為了美化生活。
評論性的文章,不能只是抱怨。我們總該從“現(xiàn)象”的“幕后”,挖出些“深層”的“原因”,進而“開辟”出某條“道路”,“解決”掉一些“問題”。
從“高考的指揮棒”到“就業(yè)的指揮棒”,二者在前后實踐上可謂南轅北轍。但在這兩種看似自相矛盾現(xiàn)象的背后卻有著共同的原因,那就是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的教育功利化。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教育都在取悅大眾的過程中失去了獨立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啟迪智慧,而不是節(jié)約成本、提高利潤。我們不應該要求教育能夠立竿見影地為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什么實惠,而應該著眼于教育為人格的完善、知識的增長所起到的作用。
然而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這樣的辯解太過蒼白無力、不合時宜。在一切價值均有金錢來衡量的今天,教育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就變得毫無意義了。文化和教育如今都只是一種產(chǎn)業(yè),高考和就業(yè)符號所產(chǎn)生的廣告效益,足以撕破任何教育機構(gòu)故作清高的外表。
如此說來,我們真的要無能為力了,我們的孩子注定只能去做教育產(chǎn)業(yè)包裝袋上那夸張的“蝦仁”了。一個社會對于生活中任何事情的狂熱,都足以讓其中的人們失去理智,都足以讓人性的丑陋暴露無遺。
人生的選擇千差萬別,成功的內(nèi)涵多種多樣,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臆造出幾個“三好學生”和“成功人士”來供所有人效仿膜拜。相反,我們的教育應該給予個人一個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我們的社會也應該給予教育更多的寬容。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還是平凡的人,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如何以一個平靜的心態(tài)去做一個普通人,要比成天去看名人傳記重要得多。教育不是為了打造精英,而是為了美化生活。
焚一柱清香,祝每一位參加高考的學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