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指導】司法考試精講國際法上的空間劃分海洋法

字號:

海洋法是確立海洋區(qū)域的法律地位,規(guī)范各國在海洋活動中有關行為的國際法分支。海洋法規(guī)則中有許多是古老的習慣法規(guī)則,是在長期的國家海洋實踐中形成的。聯(lián)合國成立后,召開了三次海洋法會議,對海洋法有關內容進行了大規(guī)模編纂和發(fā)展。目前,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被認為是面完整的海洋法法典。我國1995年批準該公約,成為公約締約國?!逗Q蠓üs》將海洋劃分為內海、領海、毗連區(qū)、專屬經濟區(qū)、大陸架,國際航行海峽、群島水域、公海、國際海底區(qū)域等區(qū)域,并規(guī)定了各個區(qū)域的不同法律制度。
    一、內海及有關制度
    (一)領?;€
    領?;€是一國領陸或內水與領海的分隔線,也是海洋法中劃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線。領?;€的劃定可以有兩種:
    1、正?;€,或稱自然基線,是以落潮時海水退到離海岸最遠的潮位線,即低潮線作為基線,也是領陸與海水的自然分界線。
    2、直線基線是選取海岸或近海島嶼最外緣的若干適當基點,用直線連接而成的折線作為基線。
    (二)內海
    內海是一國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包括內陸海、內海灣、內海峽和其他位于海岸與領海基線之間的海域。
    海灣是指海洋深入到陸地而形成的水曲。從國際法角度,水曲的面積不小于以其封口線為直徑的半圓面積時,該水曲才視為海灣。
    內海灣是指沿岸屬于一國,且其天然灣口兩端的低潮點之間的連線不大于24海里的海灣。超過24海里的海灣則為非內海灣,其24海里直線基線應劃在灣內,直線基線以內的水域才是內誨,但是歷史性海灣作為內海灣不受此限制。歷史性海灣需要兩個條件:
    (1)沿岸國已長期將該海灣作為內海行使主權;
    (2)其他國家對該項控制的事實已長期明示或默示地承認。
    歷史性海灣不論自然形態(tài)如何都是內海灣,如我國渤海灣。此外,位于一國領?;€以內的海峽稱為內海峽,如我國瓊州海峽。內海是一國的內水的一部分,沿海國對其具有同領陸一樣的完全的排他的主權。國家對于內海及其資源擁有完全的支配管轄權利,一切外國船舶非經沿海國同意,不得進入其內海。外國船舶如獲準進入內海從事運輸或貿易,須駛入指定的開放港口。并遵守該國的有關法律和規(guī)章。
    (三)港口制度
    關于港口制度,國際社會有包括《國際海港制度公約》及其附則在內的一些國際條約。我國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籍船舶管理規(guī)則)、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交通安全法》的規(guī)定與有關公約的規(guī)定基本一致,主要包括:
    1、進出港口。外籍船入港應在其預定到港前一周向我國有關機構辦理申請手續(xù),如獲準人港.須在抵港前24小時報告其預到港時間及船體前后吃水情況。入港后其應呈報進港報告書、船舶證書和其他報表,接受港監(jiān)、海關、檢疫和邊防等檢查。其出港時也須提交報告書及有關文件,經查驗后方可出港,對于處于不適航狀態(tài)、違反我國法規(guī)、發(fā)生海損未結應繳款項且不能提供擔保或法定其他情況下的外藉船,可暫時限制其出港。
    2、航行停泊。外籍船進港及在港內的航行、移泊,需接受港監(jiān)指派引航員的強制引航;船上武器彈藥抵港后交由港監(jiān)封存;不準在港口內從事射擊、游泳、釣魚、鳴放鞭炮煙火或其他危及港口安全秩序的行為:白天應懸掛船旗國的旗幟;遵守有關掛旗及港口信號的規(guī)定;遵守港口有關無線電使用限制的規(guī)定;除為安全外不得鳴放聲號;發(fā)生海損海難等情況應及時報告港監(jiān);禁止在港內排放油污、廢棄物或有害物。
    3、根據國家領土主權原則。國家對于位于其港口的外籍船舶具有管轄權,依國際法享有豁免權的軍艦和政府公務船等除外。但是實踐中,國家一般是在不介入船舶內部事件的基礎上,采取沿岸國與船旗國管轄相結合的方法。在刑事管轄方面,通常只有對擾亂港口安寧、受害者為沿岸國或其國民、案情重大或船旗國領事或船長提出請求時沿岸國才予以管轄。在民事案件方面,對完全屬于船舶內部管理、工資、勞動條件、個人財產權利等事項,各國通常不行使轄權。當案件涉及港口國公民的利益或其他船舶以外的因素,或涉及船舶本身在港口內航行、停留期間的權利義務時,港口國才予以管轄。
    二、領海及毗連區(qū)
    (一)領海及領海制度
    領海是一國領?;€以外毗鄰一國領陸或內水的一定寬度的海水帶。根據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領海的寬度不得大于12海里。內陸國沒有領海。領海是國家領土的一部分,領海水體及其上空和底土都處于沿海國的主權管轄和支配之下。與領土的其他部分惟一不同的是,外國船舶在領海中享有無害通過權。這是一項國際習慣法的規(guī)則,并被編纂在《海洋法公約》中。無害通過或無害通過權是指外國船舶在不損害沿海國和平安寧和正常秩序的條件下,擁有無須事先通知或征得沿海國許可而連續(xù)不斷地通過其領海的航行權利。無害通過可以是為了駛入駛出內水的航行,也可以僅是穿越領海而不駛入內水。無害通過是任何國家都擁有的一項權利,沿海國不應對此進行妨礙。一國不得強加實際后果等于取消或損害無害通過的要求;不應對各國船舶有所歧視;不得僅以通過領海為由向外國船舶征收贊用;對航行危險的情況應妥為公布。同時,沿海國為了維護其秩序及權益,保證無害通過的順利進行,可以制定有關無害通過的相關法規(guī);可以規(guī)定海道包括對油輪、核動力船等船舶實行分道航行制;為國家安全在必不可少時可在特定水域暫停無害通過。對于軍用船舷是否享有無害通過權,各國的實踐并不一致。無害通過要求連續(xù)不停地迅速通過,不得停泊和下錨,除非不可抗力、遇難和救助。潛水艇或其他潛水設施通過領海須浮出水面并展示其船旗。同時,通過必須是無害的。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即為有害:
    (1)對沿海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進行任何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違反聯(lián)合國憲章所體現(xiàn)的國際法原則的方式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
    (2)以任何種類的武器進行任何操練或演習;
    (3)任何目的在于搜集情報使沿海國的國防或安全受損害的行為;
    (4)任何目的在于影響沿海國防務或安全的宣傳行為;
    (5)在船上起落或接載任何飛機;
    (6)在船上發(fā)射、降落或接載任何軍事裝置;
    (7)違反沿海國海關衛(wèi)生財政移民的法律和規(guī)章,以及上下任何商品、貨幣或人員;
    (8)任何故意和嚴重的污染行為;
    (9)任何捕漁活動;
    (10)進行研究或測量活動;
    (11)任何目的在于干擾沿海國通訊系統(tǒng)或其他任何設施或設備的,行為;
    (12)與通過沒有關系的其他任何行動。
    根據國家主權原則,國家對領海中航行的外國船舶擁有管轄權。國際實踐中,除非特殊情形,國家此時一般不對外國船舶上人員的船上行為行使管轄權。
    根據《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對于通過領海的外國船舶的管轄,沿海國應遵行以下規(guī)則:
    關于刑事管轄,除以下情況之外,沿海國不對外國船舶上人員在船舶無害通過期間船上所犯行為行使管轄權:
    (1)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國;
    (2)罪行具有擾亂當?shù)匕矊幓蜓睾己弥刃虻男再|;
    (3)經船長或船旗國外交代表或領事官員請求當?shù)卣枰詤f(xié)助;
    (4)取締違法販運麻醉品或精神調理物質所必要。
    上述各種情況下,如經船長請求,沿海國在采取任何步驟前應通知船旗國的外交代表或領事官員。以上規(guī)定不影響沿海國為在駛離內水后通過領海的外國船舶上進行逮捕或調查目的而采取其他法律授權的任何步驟的權利。對于來自外國港口,僅通過領海而不進入內水的外國船舶,沿海國不得在該船上對駛入領海前所犯罪行有關的任何人進行逮捕或進行有關的調查。
    關于民事管轄:
    (1)沿海國不應為對外國船舶上的人行使管轄權而停止該船航行或改變其航向;
    (2)不得為民事訴訟目的對船舶從事執(zhí)行或加以逮捕,除非涉及船舶本身在通過領海的航行中,或為該航向的目的而承擔的義務或負擔的債務;
    (3)上述規(guī)定不妨礙沿海國按照其法律,為任何民事訴訟的目的而對在其領海內停泊或駛入內水后通過領海的外國船舶實施執(zhí)行或逮捕的權利。
    (二)毗連區(qū)及有關制度
    沿海國可以在領海以外毗鄰領海劃定一定寬度的海水帶.在此區(qū)域中,沿海國對海關、財政、移民和衛(wèi)生等特定事項行使某種管制權,這個區(qū)域稱為毗連區(qū)。按照《悔洋法公約》規(guī)定,毗連區(qū)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不得超過24海里。
    國家可以在毗連區(qū)內行使為下列事項所必要的管制:
    一是防止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wèi)生的法律或規(guī)章;
    二是懲處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上述法規(guī)的行為。
    毗連區(qū)不是國家領土,國家對毗連區(qū)不享有主權,只是在毗連區(qū)范圍行使上述方面的管制,而且國家對于毗連區(qū)的管制不包括其上空。毗連區(qū)的其他性質取決于其所依附的海域,或為專屬經濟區(qū)或為公海。在國家設立專屬經濟區(qū)后,毗連區(qū)首先是專屬經濟區(qū)的一部分,但由于國家可以在毗連區(qū)實施上述方面的管制權,毗連區(qū)又是有別于專屬經濟區(qū)其他部分的特殊區(qū)域。
    關于我國的領海和毗連區(qū),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qū)法》作出了規(guī)定,包括采取直線基線法,12海里領海寬度,12海里毗連區(qū)寬度。對于領海和毗連區(qū)的制度的內容,該法與《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基本一致,并在某些方面加以明確和具體化。對于外國軍用船舶通過中國領海.該法要求須經中國政府批準。
    三、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
    (一)專屬經濟區(qū)及其法律制度
    專屬經濟區(qū)是領海以外毗鄰領海的一定寬度的水域.根據《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它從領海基線量起不得超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qū)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確立的新區(qū)域。它的法律地位既不是領海也不是公海。沿海國對于專屬經濟區(qū)不擁有領土主權,只享有公約規(guī)定的某些主權權利。沿海國的權利主要體現(xiàn)在對該區(qū)域內以開發(fā)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活動擁有排他性的主權權利和與此相關的某些管轄權,由此對其他國家在該區(qū)域的活動構成一定的限制。專屬經濟區(qū)不是本身自然存在權利,需要國家以某種形式宣布建立井說明其寬度。專屬經濟區(qū)的制度不影響其上空和底土本身的法律地位。沿海國和其他國家在該區(qū)域的權利義務構成專屬經濟區(qū)的法律制度。其主要內容為:
    1、沿海國擁有以勘探、開發(fā)、養(yǎng)護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不論為生物或非生物資源)為目的的主權權利,以及關于在該區(qū)域內從事經濟性開發(fā)和勘探,如海水、風力利用等其他活動的主權權利。
    2、沿海國對建造和使用人工島嶼和設施、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huán)境保護事項擁有管轄權。
    3、其他國家在這個區(qū)域享有航行和飛越、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此有關的其他合法活動的權利。
    4、為行使上述權利,沿海國可以制定與公約規(guī)定一致的專屬經濟區(qū)法規(guī),并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確保其法規(guī)得到遵守,包括登臨、檢查、逮捕和進行司法程序。
    5、在對于外國船舶違法行為采取措施時,還應遵行以下規(guī)則:對于被捕的船只及其船員,在其提出適當?shù)谋WC書或擔保后,應迅速予以釋放;沿海國對于在專屬經濟區(qū)內僅違犯漁業(yè)法規(guī)的處罰,如有關國家間無相反的協(xié)議,不得包括監(jiān)禁或任何形式的體罰;在逮捕或扣留外國船只時,沿海國應通過適當途徑將所采取措施和隨后進行的處罰迅速通知船旗國。
    (二)大陸架及其法律制度
    沿海國的大陸架是指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從領海基線量起到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足200海里,則擴展至200海里;如果超過200海里,則不得超出從領海基線量起350海里,或不超出2500米等深線lOO海里。因此,國際法中大陸架概念雖然源于地理上大陸架的概念并有聯(lián)系,但與地理上概念區(qū)別很大。大陸架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形成的一項國際習慣法制度,并在《海洋法公約》中得到現(xiàn)和發(fā)展。
    大陸架不是沿海國領土,但是國家在此享有某些排他性的主權權利?!逗Q蠓üs》中有關大陸架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1、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fā)其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這種權利是專屬性的,任何人未經沿海國明示同意,都不得從事勘探和開發(fā)其大陸架的活動。
    2、沿海國對于大陸架的權利不取決于有效或象征性的占領或任何明文公告。
    3、沿海國擁有在其大陸架上建造使用人工島嶼和設施的專屬權利以及對這些人工設施的專屬管轄權。
    4、對大陸架的權利不影響其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
    5、沿海國權利行使不得對其他國家的航行和其他合法權利構成侵害或造成不當干擾。
    6、所有國家有權在其他國家的大陸架上鋪設電纜和管道.但其線路的劃定須經沿海國同意,并應顧及現(xiàn)有電纜和管道,不得加以損害。
    7、沿海國開發(fā)200海里以外大陸架的非生物資源,應通過國際海底管理局繳納一定的費用或實物,發(fā)展中國家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免繳。
    從上述定義和制度看,沿海國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qū)在權利和區(qū)域上有所重疊,但二者在規(guī)則形成、形態(tài)構成、法律依據、范圍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不能相互完全取代。我國于1998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法》,對我國專屬經濟區(qū)的設立,專屬經濟區(qū)與大陸架的范圍、相關制度等以國內法加以明確。另外,我國還存在與有關國家之間就相關海域及大陸架進行海上海底劃界的問題。
    四、公海與國際海底區(qū)域
    (一)公海與公海制度
    公海是指內海、領海、專屬經濟區(qū)、群島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任何國家不得有效地聲稱將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權下。公海對所有國家開放,包括沿海國和內陸國。任何國家不得主張對公海本身行使管轄權。
    1、公海的法律制度。作為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的公海自由原則是構成公海法律制度的基礎。1982年《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公海自由包括6項,即航行自由、飛越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自由、捕魚自由、建造人工島嶼和設施自由、科學研究自由。
    公海自由不意味著毫無限制或公海處于沒有法律的狀態(tài)。在公海自由原則基礎上,國際社會形成了一套關于公海的制度。主要內容包括:
    (1)航行制度。任何國家的船舶都可以懸掛其旗幟在公海中自由航行。任何國家不得對在公海中合法航行的別國船舶加以阻礙。在公海中航行的船舶必須在一國進行登記并懸掛該國國旗,登記國稱為該船的國籍國或船旗國。在公海航行的船舶必須并且只能懸掛一國旗幟,懸掛兩國或兩國以上旗幟航行或視方便而換用旗幟的,可視為無國籍船舶。船旗國應與船舶有真正的聯(lián)系,并向依其國內法進行登記因而懸掛其國旗的船舶發(fā)放船籍文件。對懸掛其國旗的船舶在公海上對其他國家公民、船舶、設施或環(huán)境造成的損害,應與有關國家合作調查,還應責成船長對碰船、海難等有關情況按照國際章程進行救助。
    (2)捕魚制度。各國都有權在公海中捕魚,在捕魚中應遵守本國根據有關條約和協(xié)議就魚種、數(shù)量、方法、區(qū)域等方面承擔的義務。目前這類條約除《海洋法公約》外,主要是雙邊、區(qū)域性或就某個種群訂立的條約。如《北太平洋海豹保護辦法公約》、《關于管理捕鯨公約》、《捕魚與養(yǎng)護公海資源公約》等。
    (3)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制度。所有國家都有權在公海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在鋪設時,不應影響其他國家已鋪設的電纜和管道,包括其正常使用和維修。如果因鋪設海底電纜或管道使他國的電纜或管道受到損害,則應承擔賠償責任。
    (4)建造人工島嶼及科學研究。各國有權在公海建造人工島嶼或設施。這種設施的設置應符合國際法的其他規(guī)則,包括不得設置于航道,設置物應符合有關的國際標準等。這種人工設施不具有自然島嶼的地位,但可以在其周圍劃定寬度不超過500米的安全地帶。各國均享有在公海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研究活動應遵守《海洋法公約》或其他國際法的規(guī)則,顧及其他國家的利益。
    2、公海上的管轄權。公海不屬于任何國家的領土,國家不得對公海本身行使管轄權或在公海范圍行使屬地管轄。國家對公海上有關的船舶、人、物或事件進行管轄是基于國際法中其他管轄規(guī)則和相關連接點,其中最主要的是船旗國管轄和普遍性管轄兩種。同時,對某些違法行為,國家還承擔某種防止、懲罰及管轄合作的義務。
    (1)船旗國管轄。船旗國管轄是指國家對于公海上懸掛其旗幟的船舶以及船舶上的人、物、事件的管轄?!堵?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規(guī)定,除國際條約或本公約明文規(guī)定的例外情況,在公海上的船舶受其船旗國的專屬管轄。這表明船舶內部事務,一般地應遵行船旗國國內法。對于可能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船舶的公海碰船或其他航行事故的刑事管轄,公約作出三項規(guī)定;
    第一,公海上碰船或其他事故涉及船長或船員的刑事或紀律責任時,對所涉人員的刑事訴訟或紀律程序,僅可以向船旗國或人員國籍國提出。
    第二,在紀律事項上,船長證書或駕駛執(zhí)照只有其頒發(fā)國家才有權經過正當程序予以撤銷,而不論證書持有人的國籍;
    第三,船旗國以外的任何*,即使作為一種調查措施,也不得命令逮捕或扣押船舶。
    (2)普遍管轄。公海上的普遍管轄權是指各國對發(fā)生在公海的,被國際法認為是普遍管轄權對象的特定國際罪行或違反國際法的行為行使管轄權。這類罪行或不法行為包括:
    第一,海盜行為。海盜行為是指私人船舶或飛機的船員或機組人員或乘客.為私人目的,在公海上或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地方,對另一船舷或飛機,或對另一船舶或飛機上的人或財物,從事任何非法暴力或扣留行為,或任何掠奪行為。如果居于主要控制地位的人員,意圖利用船舶或飛機從事上述海盜行為,則該船舶或飛機被視為海盜船或海盜飛機。軍艦、政府船舶或政府飛機由于其上述人員發(fā)生叛變并控制船舶或飛機從事海盜行為的,視同私人船舶或飛機的行為。海盜是人類公敵,各國均有權將海盜拿捕,交付本國法院審判處理。對于海盜船舶或飛機以及其上財產,各國均可扣押并決定處理。
    第二,非法廣播。非法廣播或未經許可的廣播,是指船舶或設施違反無線電有關的國際章程在公海上播送旨在使公眾收聽或收看的無線電信息。所有國家應進行合作,制止這種未經許可的廣播。對于從事非法廣播的任何人,船旗國或設施登記國或其所屬國,或可以收到廣播,或其正常訊號受到干擾的任何國家都擁有管轄權,可以對該行為人及船舶加以逮捕。并扣押廣播器材。
    第三,防止和禁止販運奴隸和販運毒品。各國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懸掛該國旗幟的船舶或飛機販運奴隸,井對犯有此種行為的人或為此目的利用該國旗幟的人給予嚴厲懲罰。任何國家如有合理根據認為懸掛其旗幟的船舶從事非法販運麻醉品或精神調理物質,可要求其他國家合作加以制止。所有國家都應在防止和制止上述非法販運行為方面進行合作。
    3、臨檢權和緊迫權。臨檢和緊迫是國家某種管轄權在公海上實施或實現(xiàn)的兩種措施
    (1)臨檢權。臨檢權又稱登臨權,是指一國的軍艦、軍用飛機或其他得到正式授權,有清楚標志可識別的政府船舶或飛機,對公海上的外國船舶(軍艦等享有豁免權的除外),有合理根據隊為其為符合《海洋法公約》所列不法情況時,擁有登船檢查及采取相關措施的權利。這些不法情況為:一是海盜;二是販奴;三是非法廣播;四是船舶無國籍。雖然該船懸掛外國旗或拒不展示船旗,但事實上與該軍艦屬于同一國籍。若經證明,被臨檢的船舶并未從事涉禁行為,則對被臨檢船造成的損失或損害,臨檢國承擔國際責任。
    (2)緊迫權。緊迫權是沿海國擁有對違反,其法規(guī)并從該國管轄范圍內的海域向公海行駛的外國船舶進行追逐的權利。沿海國行使緊迫權應遵循以下規(guī)則:
    首先,緊迫行為只能由軍艦、軍用飛機或得到正式授權且有清楚可識別標志的政府船舶或飛機從事。
    其次,緊迫可以開始于一國內水、領海、毗連區(qū)或專屬經濟區(qū)。由毗連區(qū)開始的緊迫限于外國船舶對該區(qū)所管制事項有關法律的違背;由專屬經濟區(qū)開始的緊迫限于船舶對與該區(qū)域權利或大陸架權利有關的法規(guī)的違反。緊迫必須依法進行,包括不得違背其他國際法規(guī)則和該國的條約義務。
    再次,緊迫應在被緊迫船舶的視聽范圍內發(fā)出視覺或聽覺的停止信號后,才可開始。
    第四,緊迫可以迫入公海中繼續(xù)進行,直至追上并依法采取措施,但必須是連續(xù)不斷的。
    第五,緊迫權在被緊迫船舶進入其本國或第三國領海時立即終止。
    (二)國際海底區(qū)域及其制度
    1、國際海底區(qū)域。國際海底區(qū)域,簡稱“區(qū)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悔床、洋底及其底土,即國家領土、專屬經濟區(qū)及大陸架以外的海底及其底土,國際海底區(qū)域是《海洋法公約》確立的新的國際法概念和海洋區(qū)域?!皡^(qū)域”不影響其上覆水域及其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根據《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區(qū)域”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繼承財產,任何國家不得對“區(qū)域”或其任何部分主張主權或行使主權權利,任何人不能將“區(qū)域”或其資源的任何部分據為已有?!皡^(qū)域”對所有國家開放,各國都可以為和平的目的加以利用?!皡^(qū)域”內的活動應為全體人類的利益而進行。“區(qū)域”內一切資源屬于全人類,由國際海底管理局代裹全人類加以管理。
    2、國際海底區(qū)域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1)“區(qū)域”應不加歧視地開放給所有國家,不論其為沿海國或內陸國,專為和平目的利用;
    (2)各國在“區(qū)域”的活動應符合《海洋法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并符合《聯(lián)合國憲章》及其他國際法規(guī)則;
    (3)對于在區(qū)域內未履行公約規(guī)定的義務而造成的損害,行為者應承擔國際賠償責任;
    (4)“區(qū)域”內的活動應為全人類的利益而進行,并應特別考慮發(fā)展中國家的利益,“區(qū)域”內的活動還應顧及沿海國的權利和合法利益;
    (5)“區(qū)域”內的科學研究應專為和平目的,并且為全人類的利益服務,“區(qū)域”內的活動應切實保護海洋環(huán)境;
    (6)“區(qū)域”內發(fā)現(xiàn)的考古和歷史文物,應為全人類的利益予以保存或處置.但應特別顧及來源國,或文化上的發(fā)源國,或歷史和考古上的來源國的優(yōu)先權利。
    3、國際海底區(qū)域的開發(fā)制度。根據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區(qū)域”部分)和1994年《關于執(zhí)行1982年(聯(lián)合國誨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xié)定》,國際海底開發(fā)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國際海底管理局組織和控制“區(qū)域”內的活動,特別是“區(qū)域”內的資源的開發(fā)活動。海底局包括由全體締約國組成的大會、36個國家組成的理事會、負責開發(fā)生產活動的企業(yè)部和秘書處四個主要機構。區(qū)域內資源開發(fā)采取“平行開發(fā)制”:一方面由海底局企業(yè)部進行;另一方面由締約國有效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與管理局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其具體做法是:在區(qū)域內的一個礦區(qū)被勘探后,開發(fā)申請者向海底局提供兩塊價值相當?shù)牡V址,海底局選擇一塊作為“保留區(qū)”,另一塊作為“合同區(qū)”與申請者簽訂合同進行開發(fā)。上述《公約》和《協(xié)定》還就開發(fā)中的生產政策、財政政策、審查制度、技術轉讓等方面作出了規(guī)定。
    我國已積極參加了國際海底區(qū)域資源的勘探和開發(fā)活動,目前作為區(qū)域開發(fā)的“先驅投資者”,我國已在太平洋獲準圈定了一塊75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礦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