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史地】成人高考中國古代史民族復習資料

字號: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第一次民族融合:
    為秦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奠定了基礎。
    (二)兩漢時期與邊疆各族和民族關系:
    1.匈奴:北方民族(和戰(zhàn));東漢時期匈奴分裂。
    2.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設置;東漢經(jīng)營西域。
    3.西南夷:武帝西南夷地區(qū)設郡。
    4.百越:華東、華南地區(qū)的越人部落總稱。武帝設郡,進行有效管轄。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五族內(nèi)遷(“五胡”)
    實質(zhì)上是促進了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間的融合,為隋唐時期的統(tǒng)一繁榮準備了條件。
    (四)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
    1. 突厥:
    ⑴興起于阿爾泰山一帶,統(tǒng)一我國西北地區(qū),與中原有貿(mào)易往來。
    ⑵隋朝分裂為東西突厥,隋末東突厥強大。
    ⑶貞觀時期大敗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⑷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護府,統(tǒng)轄高昌故地;
    唐高宗時大破西突厥,西突厥滅亡;
    武則天時又置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
    2. 回紇(回鶻):
    ⑴在色愣格河一帶受突厥汗國奴役;東突厥滅亡后南移歸附唐朝。
    ⑵唐太宗任回紇首領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紀中期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唐玄宗冊封他為懷仁可汗。
    ⑶安史之亂期間,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唐肅宗開始與回紇可汗和親。
    ⑷8世紀后期改名回鶻;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瓦解西遷(維吾爾族、裕固族)。
    3. 靺鞨:
    ⑴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流域;7世紀中期靺鞨的黑水與粟末兩部強大。
    ⑵8世紀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設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區(qū)正式劃入唐版圖。
    ⑶7世紀初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立政權;玄宗封大祚榮為渤??ね?,統(tǒng)轄忽汗州,粟末以渤海為號,也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⑷渤海手工業(yè)以紡織為主“魚牙綢”“朝霞綢”唐在登州設渤海館接待商人。
    4. 南詔:彝族和白族祖先;8世紀前期首領皮羅閣統(tǒng)一六詔,玄宗封云南王。
    5. 吐蕃:(藏族祖先)。
    ⑴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創(chuàng)制了吐蕃文字。
    ⑵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蕃自此結(jié)為姻親之好。
    ⑶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與吐蕃贊普;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長慶會盟”。
    (五)五代、遼、宋、夏、金、元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
    1.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⑴宋遼:
    ①10世紀初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創(chuàng)制文字;耶律德光得幽云十六州改國號為“遼”。
    ②遼統(tǒng)治者采取“蕃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③宋遼和戰(zhàn):1004年澶淵之戰(zhàn)、1005年澶淵之盟。
    ⑵宋夏:1038年元昊稱帝學漢制創(chuàng)文字;1044年宋夏和議。
    ⑶宋金:
    ①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金,推行“猛安謀克制”。
    ②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靖康之變”。
    2.南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⑴與金的對峙:岳飛抗金“郾城大捷”;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
    ⑵1276年,元(原蒙古部落)滅南宋。
    3.元朝的民族融合
    (六)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1.蒙古:
    ⑴明代蒙古族分為韃靼、瓦剌等部;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剌首后接受明明封號;明中期修繕長城;明后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修好,明朝封他為順義王。
    ⑵明末清初蒙古分為漠南、北、西三大部。
    ⑶清采取“聯(lián)蒙制漢”的方針;清三代時期粉碎準噶爾貴族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天山北路;清朝在烏里雅蘇臺設將軍,在科布多設參贊大臣掌管蒙古各部。
    2.新疆:
    ⑴清朝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回部貴族大小回卓兄弟發(fā)動叛亂,清軍迅速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
    ⑵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tǒng)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nèi)的整個新疆地區(qū)。
    ⑶1771年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3.西藏:
    ⑴明朝在西藏設立衛(wèi)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建立僧官制度。
    ⑵清入關后,順治帝賜與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與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雍正帝派駐藏大臣標志清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乾隆年間,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
    4.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⑴明朝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立宣慰司、土知府各級政府機關“土司制度”。
    ⑵永樂年間,改設貴族布政使司“改土歸流”,大部分地區(qū)仍實行土司制度。
    ⑶清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為大規(guī)模推行“改土歸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
    ⑷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
    5.臺灣:
    ⑴1683年清軍進軍臺灣,鄭克塽投降,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⑵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促進了臺灣的開發(fā),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對外關系
    (一)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
    1.朝鮮:(漢武帝、光武帝) 往:銅鏡、漆器、鐵工具;來:檀弓、果下馬。
    2.日本:漢武帝時與日本30多個小國有密切聯(lián)系;東漢光武帝時賜金印。
    3.越南:往:鐵犁牛耕、水利工程;來:象牙、犀牛、珍珠等。
    4.絲綢之路: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及作用。
    5.與西亞的往來:安息利用絲綢之路與漢朝交往。
    6.與歐洲的往來: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后漢書》記載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回訪,這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往來的最早記載。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友好交往
    1.唐朝的對外交通路線
    2.對外關系:新羅、日本、東南亞、印度、中亞、西亞、歐非各地。
    (三)宋元時期的對外關系
    1. 北宋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mào)易,征收。
    2. 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設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當時世界上的國際貿(mào)易港。
    3. 遼、金在邊境設置榷場。
    4. 元朝在各港口設市舶司;同歐洲非洲有交往(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來到大都、元朝的畏兀兒族人列班掃馬,成為我國第一位訪問歐洲各國的旅行家)。
    (四)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
    1.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2. 明朝,戚繼光抗倭(俞大猷)。
    3.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租借澳門為暫居貿(mào)易地,后來強行租占澳門。
    4. 明末,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清初鄭成功于1661年打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5. 明清之際,俄國侵略者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1685、1686年康熙帝兩次親征;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中俄東段邊界)。
    6. 清朝統(tǒng)治者實行閉關政策中國逐漸落在世界潮流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