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司考中國法律思想史輔導資料一

字號:

中國歷不同的法律觀點,理論,學說的內容、作用、特點及產生、發(fā)展、演變、相互斗爭、吸收。九流十家。任何一種法律制度的產生必以一定的法律思想為指導,并只體現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思想。中國法制史,政治思想史,哲學史
    1. 聯(lián)系各個時期社會狀況來研究
    2. 重視階級分析的方法
    3. 實事求是,歷史地看問題
    4. 根據朝代的更替來研究
    5. 根據政治演進來研究
    6. 根據發(fā)展階段來研究:三個發(fā)展時期——禮治;法治;禮法調和
    7. 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研究
    一.《尚書》——中國最早的歷史書籍;內容:典,謨,誥,誓
    二. 神權法思想
    主要內容:授命于天,恭行天罰(1)有利于使統(tǒng)治合法化(2)有利于加強統(tǒng)治權威
    1. 天不可信,天命靡常
    2.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3. 以德配天,解決天命和人事的矛盾,表明神權法思想在西周已經發(fā)生動搖
    4. 在此基礎上,周公提出“明德慎罰”思想,反映勞動人民力量的壯大和神權政治的動搖
    5. 篤信上帝→天不可信;專事鬼神→注重人事;專講刑殺→德刑結合
    6. 君子無逸
    1. 勤政
    2. 保民 愛惜民利
    3. 任賢
    1. 慎重斷案,刑當其罪——中罰
    2. 區(qū)分故意過失;累犯偶犯
    3. 反對族誅連坐
    4. 重教化,反對濫殺無辜
    不是有意地削弱或放棄刑罰,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刑罰
    1. 宗法:以血緣為紐帶,調整家庭內部關系,維護家長、族長統(tǒng)治地位和世襲特權的行為規(guī)范
    2. 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嫡長繼承:立子以貴(母親的地位)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
    3. 禮起源于祭祀,指的是祭祀的儀式:“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4. 禮到西周時發(fā)展為禮制
    1. 親親:宗法原則,以父為首,旨在維護家長制
    2. 尊尊:等級原則,君為首,旨在維護君主制,不得僭越,不得犯上坐亂
    3. 在宗法制度下,二者相互結合,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服務
    4. 周禮特別強調“孝”、“忠”,這既是倫理道德規(guī)范,又是法律規(guī)范
    1. 禮主要調整奴隸主(貴族)內部關系;刑則每指向平民。體現西周禮和刑的特權性和階級性,表明西周實行的是公開不平等的特權法
    2.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指導西周立法、司法的重要原則
    3. 各級貴族享有特權,不受刑罰制裁,而是道義上的譴責;但嚴重破壞宗法等級制度的貴族也會被處以刑罰,甚至酷刑,于此同時,他們受刑會得到照顧
    先秦儒家和秦漢以后的儒家;秦漢以后的儒家不是純粹的儒家,而是以儒此 資 料 轉 貼 于 貴 州 學 習 網 HtTp://為主,儒法并用,以禮為主,禮法合一,并吸取其他各家思想
    (嚴厲譴責違反周禮的行為,通過改良緩和階級矛盾)
    (1)“仁”的含義:孝、悌、忠、信、恭、寬、敏、惠、剛毅、木訥、溫、良、儉、讓、忠恕、中庸、博學、愛人
    “仁,親也,從人從二”——處理人與人之間基本關系的準則
    (2)“仁”的基本原則(基本涵義):“愛人”
    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②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反不欲勿施于人(同輩)
    ④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3)“愛人”具有宗法性和等級性,由親及疏,由己及人,由孝悌而盡忠,所謂“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① “愛人”從“親親”開始,首要的是愛父兄
    ② “仁者愛人”有等級,等級不同,愛的要求也不同,卑幼無條件服從尊貴
    ③ “愛人”具有一定的強制力,違背“仁”的要求不僅要受到良心的譴責,還要受武力的征討和刑罰的制裁,孔子直接賦予倫理規(guī)范法律性質,使忠孝具有法律性質
    禮是仁的形式表現。“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薄叭硕蝗?,如禮何?”
    (1)恢復周禮,又對周禮有所損益
    ① 對民眾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② 主張舉賢才——這是對“禮不下庶人”的修正,也是對舊禮“世卿世祿”的否定
    (2)法律的制定與應用以禮為指導,其具體體現如下:
    ① 主張要“正名”,以法律來嚴格維護君臣、父子的等級名份。正名是治國的起點,正名的宗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 主張“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庶人不宜”,反對分裂割踞,主張政權的集中統(tǒng)一
    ③ 主張“父子相隱”,父子之間應該相互隱瞞犯罪,符合周禮“親親”的原則,合理而屈法,擴展為“臣為君諱”(隱瞞包庇)——“為親者諱”
    ④ 反對鑄刑鼎,并非是反對成文法公布這個事件本身,而是反對亂立法、立亂法:臣下無權公布成文法(立法者);法律內容不符合禮的要求
    (1)先教后刑,強調道德感化的作用
    導之以德
    ① 統(tǒng)治者推行德政,遵五美,摒四惡,執(zhí)政遵守五種美德
    ② 統(tǒng)治者要確立道德榜樣,來啟發(fā)民眾的心理自覺
    齊之以禮
    ① 統(tǒng)治者遵守禮的規(guī)范
    ② 所有的人都應該用禮來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言行
    道德教化與禮相結合才能防止犯罪
    “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本文 來源 于貴 州學習 網 WWW.GZU521.COM ”(不至于離經叛道)
    (2)寬猛相濟,以德為主
    (3)道德教化具有消滅犯罪的功能,“以德去刑”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賞善罰惡,目標是“無訟”
    (4)賢人政治
    A人存政舉 由圣賢來治國立法 近不失親,遠不失舉
    B身正令行 上行下效
    提倡王道,反對霸道,仁政
    1.法先王 推崇堯舜,為推行其政治主張制造歷史根據
    “尊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毕韧醯锰煜率怯商焓谟璧?,所以先王之法是得到天的同意的,而天又是順應民心的。先王之法是理想法,與實在法相對,實在法服從理想法。從而為其仁政,法律主張?zhí)峁┱摀?BR>    2.以性善論為基礎的教化論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3.君貴君輕說,暴君放伐論
    4. 省刑慎刑
    (1) 減輕刑罰的危害程度
    (2) 減少刑罰方面的規(guī)定
    5. 尊賢使能的人治論“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仔細考察
    (2) 破格任用“迫不得已之下可逾越等級”
    6. 經濟方面的法律主張
    (1) 使民有恒產,采取井田制
    “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己。”
    (2) 取民有制
    強調收稅要依據一定的制度,反對重賦,主張輕稅。
    “布鑼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其父子離?!?BR>    可能師從于宋*(金字旁右邊是開),最推崇孔子和子弓:“咸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世?!?司馬遷);孟子主要繼承和發(fā)展孔子的仁學,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禮學,由重視客觀約束而走上,“外王”的道路;吸收了各家所長,對各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綜合;批判孟子的性善論,批判墨家,認為社會必須有上下、尊卑、等級之分;也吸收了墨家、道家、法家的觀點,但認為人定勝天,主張人治,最反對名家,以儒學這基礎這它們進行改造;思想主要體現于書中,部分疑為其門人所作;荀子是繼孔孟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但與兩者思想已不同,是儒法合流的先行者,他的法律思想也具有儒法合流的性質,一方面發(fā)展和修正了儒家的禮治,另一方面發(fā)展和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禮法統(tǒng)一,從而為秦漢后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開辟了道路
    (1)“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蓖瑫r指出自然界的規(guī)律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掌握和利用它。人定勝天
    (2)“人性惡,其善者偽也。”(針對孟子的性善論)“好利惡害,……,禹桀之所同?!倍Y儀道德都是后天培養(yǎng)的,后天通過教學才能使人改惡為善“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謂之偽?!?BR>    人類社會的禮樂刑政都是為了改造人類的惡性而設制的,人需要群居,社會中既要有社會分工,也要有上下尊卑的地位(等級)劃分,要維持之,就需要國家,需要法律、道德、禮儀。荀子所講的名份實際上就是要確立封建的等級名分和統(tǒng)治秩序,荀子在起源論中將禮儀和法政并提,從這點可看出他不同于單純的儒家和法家,單純的禮儀教化是不夠的,要與法律相結合,主張禮法并用,但以禮為主。
    他對傳統(tǒng)的禮進行了改造,取消了世卿世祿制,變?yōu)榉鞘酪u的官僚等級制,一方面使官僚新興階級取得了和貴族同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官僚由皇帝直接任命,加強了君權,主張尚賢使能而不是任人唯親,他認為禮法結合是治亂的根本手段,單純用禮太溫和,單純采用法會加深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矛盾,他雖然提倡禮法并重,但禮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占首要地位,他把禮看作國家制度的總綱,法律的總原則,他認為禮的作用有二:別貴賤、貧富、長幼;使人有所節(jié)制。
    重法,主張制定和公布成文法,并大力宣傳和教育
    主張罪刑相稱;主張賞罰得當
    (1) 認為法作為統(tǒng)治統(tǒng)治工具必然很重要,但畢竟是由作為統(tǒng)治者的人來制定的,所以法的好壞取決于人的好壞,“君子者,法之原也。”
    (2) 即使有了良法,還得靠人來掌握和控制、貫徹,否則只是一紙空文
    (3) 主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國家大事不斷變化,法不能全部概括,也不能隨機應變,所以法完全依靠人的靈活運用
    “有君子,則法雖有,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其,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薄肮视辛挤ǘ鴣y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至今,未嘗聞也?!睆娬{君子主要治國,首先要選拔人才;總的來講,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把儒家的禮治仁治與法家的法治相結合,為統(tǒng)治階級提供了全面的治國之道,以禮為主,禮法統(tǒng)一的思想為秦漢以后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