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字號:

高一新生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以及高中階段學(xué)科知識交叉多、綜合性強(qiáng),以及考查的知識和思維觸點廣的特點,找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xué)習(xí)方法。今天為各位同學(xué)整理了《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希望對您的學(xué)習(xí)有所幫助!
    1.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1、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譯:我雖然正氣凜然,沒什么慚愧的,但在君主和雙親面前,卻沒有一點事功來掩飾自己的罪過。
    2、然五人之當(dāng)刑也,意氣揚(yáng)揚(yáng),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譯:這五個人受斬刑的時候,神情昂然,喊著巡撫的名字而罵他,談笑著死去。被砍下的首級放在城上,臉色沒有一點改變。
    3、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譯:然而這五個人生在民間,平時沒有受到過詩書的教誨,卻能為大義所激勵,踏上死地而不反顧,這又是什么緣故呢?
    4、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譯: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這座墳?zāi)箍沼心菈K石碑,就替它寫了這篇碑記,也借以說明死生的重大意義,平民也對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譯: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
    6、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譯:他已經(jīng)把鄭國當(dāng)作東邊的疆界,又想擴(kuò)張他西邊的疆界。
    7、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
    譯:損害秦國而讓晉國受益,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
    8、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譯:我雖然十分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況像您這樣明智的人呢!
    9、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譯:竭盡誠意,那么即使像吳、越那樣敵對的國家也能結(jié)為一個整體;傲視他人,那么骨肉至親也會疏遠(yuǎn)得像陌路之人。
    10、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譯:那么,聰明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智謀,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人就會播散他們的恩惠,誠實的人就會奉獻(xiàn)他們的忠誠。
    11、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贏。
    譯: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再三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暗示項王,項王沉默著沒有反應(yīng)。
    12、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譯: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講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
    1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譯: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肉,還告辭干什么呢?
    1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
    譯:我們離開父母兄弟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F(xiàn)在您和廉頗同在朝廷做官,廉說出無理的話,但您卻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過分了。就是一般人對這種情況尚且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我們沒有才能,請允許我們告辭離開吧!
    15、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慮,強(qiáng)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趙國,只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存在啊!現(xiàn)在如果兩虎相斗,勢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絲綢為后啊!
    16、鄙賤之人,不知寬之至此也!
    譯:我這個粗陋卑賤的人,不知道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呀!
    17、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也?以虧人自利也。
    譯:上面執(zhí)政的人抓獲他之后就會懲罰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損人利己。
    18、今至大為攻國,則弗知非,從而譽(yù)之,謂之義。
    譯:現(xiàn)在的不仁義是攻打別的國家,卻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反而就這件事情稱贊它,說它是義舉。
    19、故擇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譯:所以拋棄古代君王的現(xiàn)成的法令,而效法他們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據(jù)。
    20、雍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
    譯:雍水猛漲,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標(biāo)記在黑夜趟水過河,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們驚駭?shù)穆曇羧缤叽蟮姆课莸顾粯印?BR>    2.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1、宦者令: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宦官的頭目)
    2、舍人: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門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國人卞和發(fā)現(xiàn)的一塊寶玉,經(jīng)雕琢成的璧)
    4、遺(wèi):使人遺趙王書(送給)
    5、即:即患秦兵之來(則,就)
    6、斧質(zhì):君不如肉袒伏斧質(zhì)請罪(古代一種腰斬的刑具)
    7、宜:宜可使(應(yīng)該)
    8、曲:曲在趙(理虧)
    9、均:均之二策(權(quán)衡、比較)
    10、必:王必?zé)o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獻(xiàn),進(jìn)獻(xiàn))
    12、卻:相如因持璧卻立(退后)
    13、修敬: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整飾禮儀表示敬意)
    14、倨(jū):禮節(jié)甚倨(傲慢)
    15、謝: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圖(官吏的通稱)
    17、決:決負(fù)約不償城(必定)
    18、徑道:從徑道亡(便道,小路)
    19、間:間至趙矣(名作狀,從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卻)
    22、懌(yì):于是秦王不懌(高興,喜悅)
    23、已而:已而相如出(過了些時候)
    24、望: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遠(yuǎn)遠(yuǎn)看見)
    25、高義:徒慕君之高義也(高尚的品德)
    26、孰與: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比……怎么樣)
    27、駑:相如雖駑(劣馬,引申為愚劣,無能)
    3.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1.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相當(dāng):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yè)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jì)。今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或指季節(jié)。
    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9.稍遷至栘中廄監(jiān)。稍: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dāng)、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今義:常作連詞“和”用
    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今義:常作議論
    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
    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今義:料理,辦理/籌劃
    16.假吏?;莸饶际砍夂虬儆嗳司?。假:古義:臨時充任今義:虛假
    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zāi)禍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后一年。
    4.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2.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
    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5.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6.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沾:通“沾”,沾濕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輕輕敲打
    12.畢今日之驩驩:通“歡”。
    13.女為人臣子,不顧恩義女:通“汝”你
    14.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縣:通“懸”懸掛
    5.高一語文下冊必修四知識點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與不?(“不”通“否”,表疑問語氣)
    2、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審察、察看)
    4、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繆”通“穆”)
    5、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xì))
    6、不顧思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7、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旃”通“氈”,毛織的氈毯)
    8、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
    10、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
    11、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
    1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亡”通“無”,沒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
    14、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霑”通“沾”,沾濕?!榜啤蓖ā敖蟆?,衣襟。“決”通“訣”訣別,辭別。)
    15、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歡”,歡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jīng))
    17、陰知*黨名姓,一時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員”通“圓”,直徑;“尊”通“樽”,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