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距離交會法(即測邊交會法)
如圖3-3所示,A、B為已知點,實測兩已知點到待測點P的距離D1、D2。計算步驟如下:先計算AB線方位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
C =(X B - X A)/ D (3-9)
S =(Y B - Y A)/ D
再計算輔助 h ( 垂距 ) 和 g :
g =
( D 2 2 + D 2 – D 1 2 ) /(2 · D )
( 3-10 )
h = √ D 2 2 – g 2
最后計算 P 點的坐標:
X = X A + C · g + S · h
Y = Y A + S · g - C · h (3-11)
式中: X 、 Y —— 待測界址點坐標;
X A 、 Y A 、 X B 、 Y B —— 已知點坐標;
D —— 已知點間距;
D 1 、 D 2 —— 已知點到待測界址點的距離;
g 、 h —— 輔助值。
(四)直角坐標法如圖3-4所示,A、B為兩已知點,P為待定點,勘丈P到AB直線的垂距h以及B點到垂足Q的距離g。計算步驟如下:先計算AB直線方位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
C=( X B - X A )/D (3-12)
S=(Y B - Y A )/D
然后計算 P 點的坐標:
X = X A +(D - g) · C - h · S (3-13)
Y = Y A +S(D - g)+ C · h
式中: X 、 Y —— 待測界址點坐標;
X A 、 Y A 、 X B 、 Y B —— 已知點坐標;
C 、 S —— AB 線方位角的余弦和正弦值;
g 、 h —— 勘丈值;
D — — A B 之 間 距。
如圖3-3所示,A、B為已知點,實測兩已知點到待測點P的距離D1、D2。計算步驟如下:先計算AB線方位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
C =(X B - X A)/ D (3-9)
S =(Y B - Y A)/ D
再計算輔助 h ( 垂距 ) 和 g :
g =
( D 2 2 + D 2 – D 1 2 ) /(2 · D )
( 3-10 )
h = √ D 2 2 – g 2
最后計算 P 點的坐標:
X = X A + C · g + S · h
Y = Y A + S · g - C · h (3-11)
式中: X 、 Y —— 待測界址點坐標;
X A 、 Y A 、 X B 、 Y B —— 已知點坐標;
D —— 已知點間距;
D 1 、 D 2 —— 已知點到待測界址點的距離;
g 、 h —— 輔助值。
(四)直角坐標法如圖3-4所示,A、B為兩已知點,P為待定點,勘丈P到AB直線的垂距h以及B點到垂足Q的距離g。計算步驟如下:先計算AB直線方位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
C=( X B - X A )/D (3-12)
S=(Y B - Y A )/D
然后計算 P 點的坐標:
X = X A +(D - g) · C - h · S (3-13)
Y = Y A +S(D - g)+ C · h
式中: X 、 Y —— 待測界址點坐標;
X A 、 Y A 、 X B 、 Y B —— 已知點坐標;
C 、 S —— AB 線方位角的余弦和正弦值;
g 、 h —— 勘丈值;
D — — A B 之 間 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