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求“天才”遭拒背后的高招制度困局

字號:

關鍵詞
    8名復旦大學教授聯(lián)名請求學校破格錄取一個“天才”。但因高考成績6分之差,陜西省招辦一直立場強硬,拒絕將孫見坤的檔案投到復旦大學。他們表示,“博雅杯”國學競賽的章程上并未寫明可以“破格錄取”,所以“今年一個破格的都不能有”。
    (《中國青年報》8月25日)
    教授求“天才”遭拒背后的高招制度困局
    當?shù)卣修k對于普通高招和人才破格錄取的辨別,無疑有失妥當,維系人才選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固然重要,但是選拔制度的宗旨還是要回到選拔更多更好的人才上面來。而作為特招這樣一種制度外的特例,本身的目的也是為了選拔人才的需要。孫見坤的才能顯而易見被伯樂相中,為社會所認可,為此破例也是合乎常情,并不存在“開了口子”一說。
    至于高招辦害怕這樣的破格會帶來對人才選拔制度整體公平的擔憂,其實大可不必。如果每一個特招生都能像孫見坤,且能夠經(jīng)得起陽光,那么破格錄取只會對人才的發(fā)掘有所裨益,并不會出現(xiàn)假想中的破壞。而害怕這樣的一個特例帶來不好的影響,恐怕更多的還是人才選拔機構對自己的鑒別能力不自信。眾所周知,高考各種特招、自主招生淪為暗箱操作的重災區(qū),相關部門監(jiān)管乏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由此可見,在孫見坤一事上,并非選拔體制有太大的問題,關鍵是程序執(zhí)行者的獨斷和誤解?! 鯐r言平
    天才更需要不捧殺的土壤
    誠然,目前的高考招生模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很多天才少年敗在了“分數(shù)”之下,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朱自清、錢鍾書、吳晗等名人當年都是通過“破格錄取”,進入大學殿堂,成為學術上有貢獻的人。
    錄取孫見坤的理由似乎是如此的充足,但培養(yǎng)人才真的是如此簡單嗎?只要一個“破格錄取”,人才就滾滾而來?如此樂觀的想法,很容易遮蔽問題的本質。民國的某些大師們,確實有過“破格錄取”的經(jīng)歷,但終讓他們成為人才的根本因素,是因為他們“偏科”,還是他們勤奮?是他們“破格錄取”的經(jīng)歷,還是他們“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學術精神?
    其實,對于“破格錄取”,我們曾經(jīng)有過更大范圍的實踐。大學少年班已經(jīng)走過30多年的歷程,這些少年大學生其實也是“破格錄取”。30年來,少年班的大學生們有幾位達成了朱自清、錢鍾書、吳晗那樣的學術成就?因此,我們不必夸大“破格錄取”的作用,“破格錄取”只能是正常錄取途徑的一種補充。愛惜人才,其情可嘉,但愛得過度,不僅會損害教育公平,也會因為溺愛而捧殺人才?! 鯕W木華
    8教授聯(lián)名緣何敵不過一枚橡皮圖章
    8教授聯(lián)名敵不過一枚橡皮圖章現(xiàn)象,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那就是高校錄取如何兼顧選拔“天才”和確保機會均等,即在保障廣大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均等的前提下也同時做到讓“天才”獲得相應的教育機會,給“天才”以天才的環(huán)境。近幾十年以來,我國之所以沒能培養(yǎng)出重量級的大師,原因也大抵如此,以一個標準衡量和選拔人才,“天才”當然被早早地扼殺了,要知道,“天才”正是培養(yǎng)大師的種子?!扒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的也是這個理。
    我們需要于現(xiàn)有的招生機制之外建立一種新機制,這種機制由大學的公信力、教授的清譽作為基本保障,使得大學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獨立自主進行招生錄取。但是,為了確保招生公平,又必須設置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公開和監(jiān)督機制,讓公眾、媒體和相關部門都能夠對這種招生實施有效的監(jiān)督,也只有這樣,高校招生才有可能實現(xiàn)選拔“天才”和錄取機會均等的有機融合?! 跣旃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