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泄露了高考學生的信息?

字號:

當高考后的學生和家長在頻繁地接到各種招生信息和電話的時候,當他們的手上接收到一張張“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不少人并不明白,他們此時的個人信息已經(jīng)被販賣出去,成了被利益化了的“公共資源”。
     高考之后,考生們心急如焚等待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令人想不到的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沒有填寫志愿的學校,錄取通知書卻從天而降,不少考生還不至收到一份,甚至幾份,這些莫名其妙送發(fā)錄取通知書的學校,是怎么知道考生資料信息的?
     現(xiàn)今高校多如牛毛,有公辦的,也有民辦,有國家認可發(fā)放文憑的學校,也有未被國家認可不能發(fā)放畢業(yè)文憑的學校,相對來說民辦和未被國家認可的學校填志愿的人更少,招不到生源,意味著收入就要減少,賺錢就要打折扣,甚至學校難以維持,此時一些學校想方設法謀取生源。有些采取給回扣的方式,介紹一個給多少錢,有些則采取滿天撒網(wǎng),能撈一個是一個,因而,一些掌握著考生資料的人瞄準了這一機會,把考生資料當商品,從中謀取暴利。
     考生信息是一種隱私,如果泄露后果是嚴重的。勢必造成考生及其家庭不安穩(wěn)和危害,一些考生誤以為被錄取,把“真”的給忽略,上了“假”船,少數(shù)家庭按照騙子的要求,預先付款,結(jié)果雞飛蛋打。有的人之所以上當受騙,并非是其幼稚,原因在于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資料信息會“轉(zhuǎn)彎”。
     高考之后考生信息被出賣在全國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幾乎每年高考之后都有,而且每年都有增無減,出賣考生信息成為社會一大禍害。
     可以肯定,能出賣考生信息者不可能是局外人,只要從內(nèi)部入手查并不復雜,這些資料經(jīng)過了哪些人的手,由哪些人保管,一查一個準,按照《刑法修正案》,第七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y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笨墒怯心莻€部門當回事,又有多少人被查過?又有多少人被處理過?
     高考生資料當商品出賣屢見不止,不僅是泄密的問題,也是一種腐敗,一些人披著合法的外衣,以公權換私利,做出損人利已的勾當,此種行為不制止,教育環(huán)境難以純凈,考生的權益難以得到維護,應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