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最新資訊:冒名頂替事件引發(fā)高校清查

字號:

冒名頂替事件成為高考中一個大家為關注的新聞,人們也一直都關注著這些冒名頂替事件的終處理情況,據(jù)悉,高校清查冒名頂替事件,一高校清退300多人,下面一起來看看詳細報道吧!
    6月初的一天,大三學生“張陽”被輔導員叫到辦公室,輔導員直截了當?shù)馗嬖V他:“上面查出你是假學生,你得退學。”
    “張陽”似乎有所準備,他站著,低頭沉默了一會兒,問“還有沒有余地”?輔導員無奈地搖頭:“如果你還想聽課,可以辦一個旁聽手續(xù)?!?BR>    晚上, “張陽”的家長打電話給輔導員,輔導員讓他們“趕快找找關系”。
    這一天,在河南西南部這所二類本科學院的一個系內(nèi),包括“張陽”在內(nèi)的10名同學陸續(xù)被輔導員叫去面談。他們都被查出身份造假,換句話說,他們是冒名頂替的“克隆生”。等待他們的是被清退的命運?!皬堦枴彼诘母咝#@樣被清退的假學生達300多人。
    2009 年以來,一系列“羅彩霞事件”層出不窮,教育部于當年下半年起在全國范圍內(nèi)清查高校冒名頂替假學生。雖然終數(shù)據(jù)尚無公布,但僅南都記者掌握的云南省 2009年普通高校學歷電子注冊遺留數(shù)據(jù)中,就有1547名學生“查無錄取信息”。
    假學生“聚集地”,以二三類本科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和二級學院尤為泛濫。
    在南都記者重點調(diào)查的河南省,假大學生事件層出不窮,已成清晰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其造假手段的隱蔽、完備以及安全系數(shù)之高,遠超羅彩霞事件,非教育部的清查舉措所能打擊……
    “低級”的冒名頂替
    2007年7月,名叫張陽的信陽籍男生被河南西南部一所二類本科院校錄取。9月,2007級新生開學的時候,張陽并未來該校報到。
    張陽的“缺額”信息,通過該校內(nèi)部人員隱蔽的傳遞、運作,化成一個匪夷所思的現(xiàn)實:10月,2007級新生報到就緒、軍訓結(jié)束后,一名自稱“張陽”的冒名頂替者出現(xiàn)在學校里。
    每年,該校新生報到結(jié)束后,總有假張陽這樣的學生到來,時間持續(xù)到年底甚至來年的第二學期。
    “凡是這樣的學生,都是有關領導們領著來的。領導跟輔導員說得也很清楚:‘這是假學生,多照顧,有事提前打招呼’。”“張陽”所在院系的學生工作負責人高明告訴記者。
    高明介紹,假張陽的所有入學手續(xù)都由學校內(nèi)部人操辦,當他出現(xiàn)在院系的輔導員面前時,已是無足輕重的后一關。
    入學后“張陽”很快融入活潑、熱情的同學群里,社交表現(xiàn)與其他學生并無二致。明顯的區(qū)別,就是成績差,與其他冒名頂替者一樣,老是雷打不動地排年級倒數(shù)。
    自己真實的姓名,“張陽”極少與人提及,高明也心照不宣。甚至到 “張陽”三年后被清退之時,高明仍不知道他真實姓名。
    “這種造假的方法是很拙劣的。”一名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一旦被頂替的學生重新考上大學,根據(jù)現(xiàn)在教育部的清查辦法,姓名、身份證號碼重合的問題肯定會暴露,造成冒名者的學籍無法注冊,也面臨被清退的危險。
    而“羅彩霞事件”的曝光,正是這種風險的體現(xiàn)。“假張陽們”多來自于二三類本科院校、特別是民辦高校、二級學院。由于近些年的財務方面的壓力,刻意放松對招生工作的管理,以致造假頻繁。
    今年5月,《中國青年報》披露了商丘科技職業(yè)學院主動招收假學生的事例。
    自建校以來,這所民辦學院每年都有大批被錄取但沒來報到的學生。迫于財務壓力,校方主動聯(lián)系考分不夠的學生,讓其頂替不來報到的學生入學。
    據(jù)南都記者的調(diào)查,“假張陽”的炮制方法,可說是技術含量低的一種。還有兩種炮制方法,更為隱蔽、安全。
    (編輯: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