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個“禁果效應”,大致說越是禁止的東西,越能吊起人們的胃口。因為好奇是人類的天性,哪怕藏著一點秘密,有人也會刨根問底打探個明白。高考已經揭榜了,各地教育部門發(fā)出通知,要求規(guī)范高考成績發(fā)布,一些地方特別強調不準炒作高考狀元。廣東省則干脆表示今年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狀元名單。對此,很多家長表示反對,他們認為知道誰是狀元,才能了解狀元的成才之路,便于自己取其精華,對教育孩子有利而無弊。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生快意莫過于此。但凡受點傳統(tǒng)影響的國人,恐怕人人心中都有揮之不去的“狀元情結”。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獨占鰲頭歷來是讀書人的夢想。現(xiàn)在,學子高考折桂,風光雖不及昔日金榜題名,但也算得上是一段佳話傳奇,足以顯父母、揚聲名了。
雖然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古訓,但在咱們這個考試大國,分數(shù)依然是決定考生命運最緊要的參照,排名論座次的風氣仍然流行。這不,高考剛放榜,有些地方的“狀元榜”已新鮮出爐了。按說,好不容易中了狀元,讓大家知個情,表達個仰慕之意,方不負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努力。不幸的是,近些年,社會對高考狀元的炒作已到了非理性的地步:學校挾培養(yǎng)狀元的榮耀,大肆給自己制造教育成功的光環(huán);家長追捧高考狀元不是出于單純的好奇心,而是要拿狀元為我所用;商家、企業(yè)重獎狀元是為了吸引眼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高校爭奪狀元是為了拉優(yōu)質生源,政府拿錢獎勵狀元是為了顯示對教育的重視,“順帶”給地方官員臉上貼金,增加政績砝碼……這一年一度的好機會,各路人馬豈有不用足用好之理?雖說在整個炒作中,狀元是主角,但涉及具體利益,仍然不過是幫忙的配角而已。
當然,有人“漏夜趕科場”,也有人“辭官歸故里”。像廣東今年就雪藏起高考狀元名單,讓翹首以待的各色人馬“打了醬油”。面對愈演愈烈的“狀元熱”,這或許只是一種無奈的權宜之計。在看似平等的分數(shù)線背后,還有著許多讓人深深嘆息的東西。如果說成功者只是處于金字塔尖的少數(shù)狀元,豈不意味大量落榜生乃至考上一般院校的學子都成了“失敗者”?如果一場高考讓大多數(shù)教育對象都成了失敗者,這樣的教育不要說成功,恐怕是否合格都成問題。
(責任編輯:楊翼(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