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條 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應當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防洪標準有計劃地退地還湖。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釋義】 本條是對圍墾河道、湖泊的限制性規(guī)定。
一、湖泊具有調蓄洪水的功能,河道是行洪的通道,維護湖泊、河道的自然功能,對保障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生產和社會發(fā)展,忽視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與水爭地,擅自圍湖造地,盲目圍墾河道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圍墾湖泊、河道的目的是為了造地,進行生產和建設,但卻占據了調蓄洪水的場所,束窄了行洪通道,加重了防洪負擔,加大了洪水損失,其結果是破壞了資源與環(huán)境,并最終損害了人類自身。據統(tǒng)計,全國被圍墾的湖泊面積至少有2000多萬畝,減少蓄洪容量350多億立方米。河湖防洪能力的下降是造成防洪形勢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1998年長江大水后,國家實施了退田還湖政策,目的就是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保護湖泊調蓄洪水的功能。
二、本條規(guī)定,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要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防洪標準有計劃地退地還湖。禁止圍墾河道,因生產和社會發(fā)展確需圍墾的,也要從嚴管理,即要進行科學論證,不僅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還要考慮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不僅要考慮眼前,還要考慮長遠,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并報政府批準后,方可進行。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應當經過科學論證,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
【釋義】 本條是對圍墾河道、湖泊的限制性規(guī)定。
一、湖泊具有調蓄洪水的功能,河道是行洪的通道,維護湖泊、河道的自然功能,對保障防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隨著人類生產和社會發(fā)展,忽視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與水爭地,擅自圍湖造地,盲目圍墾河道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圍墾湖泊、河道的目的是為了造地,進行生產和建設,但卻占據了調蓄洪水的場所,束窄了行洪通道,加重了防洪負擔,加大了洪水損失,其結果是破壞了資源與環(huán)境,并最終損害了人類自身。據統(tǒng)計,全國被圍墾的湖泊面積至少有2000多萬畝,減少蓄洪容量350多億立方米。河湖防洪能力的下降是造成防洪形勢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1998年長江大水后,國家實施了退田還湖政策,目的就是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保護湖泊調蓄洪水的功能。
二、本條規(guī)定,禁止圍湖造地,已經圍墾的,要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防洪標準有計劃地退地還湖。禁止圍墾河道,因生產和社會發(fā)展確需圍墾的,也要從嚴管理,即要進行科學論證,不僅要考慮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還要考慮保護環(huán)境和資源,不僅要考慮眼前,還要考慮長遠,經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并報政府批準后,方可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