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yī)學《診斷學》復習筆記講義六

字號:

五十六、試述急性白血病得FAB分型?
    FAB分型將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淋巴ALL白血病核急性髓細胞白血?。狈橇馨籽纱箢悾┘绷馨桶籽。ˋLL)可分三個亞型L1.L2.L3.
    L1型:以小細胞為主,大小較一致。L2型:以大細胞為主,細胞大小不均。L3型:以大細胞為主,細胞大小比較一致。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分8個亞型,M。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型:急粒白血病未分化型
    M2型:急粒白血病部位分化型
    M3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M4型:急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M5型: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
    M6型:急性紅白血病
    M7型: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
    五十七、試述缺FE型貧血得血象與骨髓象表現?P288
    缺鐵性貧血:因體內儲存鐵缺乏而使血紅蛋白合成不足所致,其典型得血液學特點是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血象:1。紅細胞,血紅蛋白均減少,以血紅蛋白減少更為明顯。
    3.輕度貧血時成熟紅細胞的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中度以上貧血才顯示小細胞低色素性特征,紅細胞體積減少,淡染,中央蒼白區(qū)擴大,嚴重貧血時紅細胞中央蒼白區(qū)明顯擴大而呈環(huán)狀,并可見嗜多色性紅細胞及點彩紅細胞增多。3.網織紅細胞輕度增多或正常。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
    2.紅細胞系統(tǒng)增生活躍,幼紅細胞百分率大于3%,使粒細胞比列降低,紅系以中幼及晚幼紅細胞為主,貧血嚴重時,中幼紅較晚幼細胞更多,3.貧血早期程度較輕時,幼紅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中度以上貧血時,幼紅細胞內血紅蛋白合成不足,細胞體積減少,胞質量少,著色偏嗜堿性有時細胞邊緣可見胞質不規(guī)則突起,核畸形,晚幼紅細胞的核固縮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的“碳核”成熟紅細胞的形態(tài)變化同血象。
    4.粒細胞系相對減少,但各階段細胞的比列以及形態(tài)大致正常。5.巨核細胞系正常。
    五十八、溶血型黃疸的血象核骨髓有什么特點?P289
    溶血性貧血:由于各種原因使紅細胞壽命縮短,破壞增加,而骨髓的代償造血功能不足以補償其耗損時所引起的一組貧血。
    血象:1。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兩者呈平行性下降。
    1.紅細胞大小不均,易見大紅細胞,嗜多色性紅細胞及有核紅細胞(以晚幼紅或中幼紅細胞為主)以及可見howell-jolly小體,Cabot環(huán)。點彩紅細胞等,在不同原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中,有時出現特殊的異形紅細胞增多,如球形細胞,靶形細胞,裂細胞等,對病因診斷具有一定的意義。
    2.網織紅細胞增多,尤其是急性溶血時常明顯增多。
    3.急性溶血時,白細胞核血小板計數常增多,中性粒細胞比列增高,并有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現象。
    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
    2.紅細胞系明顯增生,幼紅細胞常大于30%,急性溶血時甚至大于50%,使粒細胞比列降低或倒置,各階段幼紅細胞均增多,但以中幼及晚幼紅細胞增多為主,核分裂型幼紅細胞多見,并可見幼紅細胞胞質邊緣不規(guī)則突起,核畸形,hawell-jolly小體,嗜堿點彩等,成熟紅細胞形態(tài)也可見到與血象相同的變化。
    4.粒細胞系相對減少,各階段細胞的比列以及形態(tài)大致正常。
    5.巨核細胞系一般正常。
    五十九、試述慢性再障的血象及骨髓像表現?
    慢性型再障起病核進展緩慢,以貧血核輕度皮膚,粘膜出血癥狀多見嚴重出血和感染少見,病程多再4年以上。
    血象:表現為二系或三系細胞不同程度減少,其發(fā)生的先后也有不同,通常血小板減少常早期出現。
    1.紅細胞,血紅蛋白平行性下降,血紅蛋白多為中度或重度減低,呈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貧血。
    2.白細胞減少,多在(2.0~3.0*10*9/L),分類中性粒細胞減少,但絕對、值大于0。5*10*9/L;淋巴細胞相對增高,一般不超過50%。
    3.網織紅細胞減少:絕對值低于正常,常小于15*10*9/L,部位病列骨髓呈局灶性增生著,則可有輕度增高。
    4.血小板減少:多在(30~50)*10*9/L。
    骨髓緣:多部位穿刺配合活檢。
    1.骨髓增生程度多為增生減低。
    2.巨核細胞,粒細胞、紅細胞三系細胞均不同程度減少,巨核細胞減少常早期就出現,治療有效時恢復也最慢,故在診斷上意義較大。
    3.淋巴細胞相對增多、漿細胞、肥大細胞核網狀細胞分類值也可提高,但均比急性型為少。
    4.有時可有中性粒細胞核左移及粒細胞退行性變等現象,嚴重病列幼紅細胞也可出現類似表現。
    5.如穿刺部位為代償性造血灶,則骨髓象增生活躍,粒系百分率可呈正?;顪p低,紅系細胞百分率常增高,但巨核細胞仍顯示減少或明顯減少。
    六十、巨幼細胞貧血之血象于骨髓象表現?
    血象:
    1.紅細胞、血紅蛋白均減少。因發(fā)病隱襲緩慢,多數病列血紅蛋白載60G/L以下。甚至在30~40G/L以下。
    2.紅細胞呈大小不均,易見橢圓形巨紅細胞,并可見嗜多色性紅細胞。點彩紅細胞,Howell-jolly小體以及Cabot形,有時可出現中,晚巨幼紅細胞
    4.網織紅細胞正常貨輕度增多。
    5.白細胞計數正常貨輕度減少,中性分葉核粒細胞呈分葉過多現象,分葉在4~5葉以上,甚至有分葉在10葉以上者。偶可見少數幼稚巨粒細胞。
    6.血小板計數減少,可見巨大血小板。
    骨髓:1。骨髓增生明顯活躍。
    2.紅細胞系統(tǒng)明顯增生,幼紅細胞百分率常見在40%~50%以上,并出現巨幼紅細胞系列,與正常紅細胞系列并存。紅細胞系所占百分率以及巨幼紅細胞所占百分率的高低,與貧血程度成反比,即貧血越嚴重,紅系細胞的比列與巨幼紅細胞比列就越高,巨幼紅細胞系列的形態(tài)特征為胞體及胞核均增大,核染色纖細疏松呈細網狀,胞質量豐富。呈核質發(fā)育不平衡,細胞核的發(fā)育落后于胞質,貧血嚴重者,早期發(fā)育階段的巨幼紅細胞所占比列也越高。
    分型型細胞多見,易見Howell-jolly小體以及點彩紅細胞等。
    4.粒細胞系相對減少,但本病早期巨粒細胞先于巨幼紅細胞出現,以巨晚幼粒細胞及巨桿狀核粒細胞為多見,分葉核粒細胞有分葉過多現象,具有早期診斷意義。
    5.巨核細胞數大致正常或增多,也可出現胞體巨大,核分葉過多,核質發(fā)育不平衡現象。
    六十一、試述急性再障的血象以及骨髓象表現?
    血象:呈全血細胞減少。
    1.紅細胞,血紅蛋白顯著減少,兩者平行性下降,呈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貧血。
    2.網織紅細胞明顯減少,絕對值小于0。5*10*9/L,甚至為0。
    3.白細胞明顯減少,多數病列為(1。0~2.0)*10*9/L,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多在60%以上,有時可高達90%以上。外周血中一般不出現幼稚細胞。
    4.血小板明顯減少,常小于2.0*10*9/L,嚴重病列常小于1。0*10*9/L。
    骨髓象:急性再障的骨髓損害廣泛,骨髓液稀薄,骨髓小粒細小,脂肪滴明顯增多,多部位穿刺均顯示下列變化:
    1.骨髓增生明顯減低:骨髓小粒呈粗網結構空架狀,細胞稀少,造血細胞罕見,大多為非造血細胞。
    2.粒紅兩系細胞極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可達80%以上。
    3.巨核細胞顯著減少,多數病列常無巨核細胞可見。
    4.漿細胞比值增高,有時可有肥大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網狀細胞增高。
    六十二、急性白血病的血象與骨髓象表現
    血象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中度或重度減少,呈正常細胞正常色素性貧血,成熟紅細胞形態(tài)無明顯異常,少數病列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或出現幼紅細胞。
    2.白細胞計數不定:白細胞數增多者,多在(10~50)*10*9/L之間。超過100*10*9/L者少見,也有白細胞計數在正常范圍或減少,分類可見一定數量的白血病細胞,所占百分率不定,一般占30%~90%,也有高達95%以上者,白細胞減少的病列,血象中也可不出現原始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