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工程造價有效管理制約機制的思考

字號:

黨和國家提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戰(zhàn)略思想,而基建投資的有效擴大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力量,這也正是建筑業(yè)發(fā)展最有用武之地的時機。因此當前我國建筑業(yè)正處在由主導產業(yè)向支柱型產業(yè)發(fā)展的歷史性階段,面臨著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良好機遇。但是面對機遇,面對入世,面對市場環(huán)境,我國建筑業(yè)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建筑市場發(fā)育不完善、工程質量和安全事故時有發(fā)生、發(fā)展的體制性障礙明顯、市場管理理念落后,尤其在工程造價管理方面表現的尤為深刻,為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一、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現狀分析
    (一)理論滯后認識缺位。縱觀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之現狀,無論在管理的理念上,管理的模式上,均跟不上市場經濟模式的發(fā)展要求。其顯著地體現在政府部門和管理人員在考核工程項目成效時,往往比較注重強調工程項目的質量和安全因素,而忽視或偏廢工程造價的管理和考核。在理論上也較少以經濟的眼光從成本構成的角度來探索工程造價和質量、安全的相關問題和相關關系。以至于近乎形成傳統(tǒng)的慣例,即政府只著重考核行業(yè)管理部門和項目業(yè)主在工程質量和安全方面的作為與否,對工程造價是否浪費,經濟成本是否合理等方面卻缺少思考,也沒有制定相應責任和義務的考核制度。對工程造價管理的重要性仍然缺乏必要的認識和深層次的理解,在理論探索上也相當滯后。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出現了簡單化走極端的做法,甚至出現了不要計價依據,不要定額標準放任自流的極端自由主義和緊緊抱住前蘇聯的造價管理模式不放的因循守舊主義這兩個極端,形成了與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和城市化建設強烈的反差。
    (二)投資浪費造價失控。在項目建設上,有一個怪圈在建筑界幾乎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這個怪圈就是"三超"現象,即"結算"超"預算","預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這是工程投資浪費和造價失控的最直觀表現,其后果是給國家經濟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是不能不讓人痛心疾首的。
    (三)缺少手段以編代管。39j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出臺一個專門針對工程造價的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所采用的造價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以編代管",即造價管理部門對工程造價的管理主要只是負責編制工程造價計價依據,編完了也就完事了。至于其具體的執(zhí)行情況如何,是否符合市場水平等就不得而知了,使得工程造價的管理部門對工程造價管理只是停留在編制定額、發(fā)布信息的層次上,因而無法實施有效的全方位管理。
    (四)職能不清執(zhí)法無據。在工程造價領域,除了"三超"怪圈外,還有一個怪圈就是職責不清,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就目前而言,牽涉工程造價管理的部門就有建設、審計、財政、計劃等部門。僅以辦理工程造價咨詢資質為例,如某人要開辦一個工程造價咨詢單位以開展工程造價咨詢業(yè)務,則分別要到建設、審計、財政、計劃四部門辦理相應資質證書,以致出現"一項工作"、"四個資質"、"四本證書"的怪事。多頭管理一方面造成了管理力量的分散,另一方面又造成了管理的錯位、越位、缺位。表面上的你管我管大家管,似乎非常重視,實際上是導致了管理機構重疊設置,人員重復配置,政策上相互扯皮、各搞一套,管理上混亂,管理效率低下和社會資源浪費的結果。并進而導致了工程造價管理立法的艱難和立法的滯后。而立法的滯后又反過來導致部門之爭愈演愈烈,幾乎達到了不堪回首的地步。
    (五)越位錯位失去監(jiān)督。政府部門的多頭管理不僅體現在對工程造價咨詢單位的資質管理上,更令人擔憂的是在具體工程項目的審查上出現了越位和錯位。
    政府部門直接審查模式跨越了工程造價一般應先由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先行審查這一程序;直接介入到了本應由工程造價中介咨詢單位站位的位置上,讓自己從"裁判員"直接變成了"運動員"!工程造價一般應由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先行審查,政府部門實施監(jiān)督的這一"做"與"管","實施"與"監(jiān)督"相分離的原則,導致監(jiān)督失控。如此這般的身份置換其弊端之一是嚴重干擾了工程造價咨詢市場的發(fā)育,打亂了工程造價咨詢市場秩序,阻礙了中介咨詢單位的發(fā)展壯大。其弊端之二是監(jiān)督機制失去作用,因為政府部門直接介入本應由造價中介咨詢單位完成的工作,那么又有誰來監(jiān)督政府部門的行為呢?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政府給予他們的監(jiān)督權無形的滅失了,而且長期下去,沒有監(jiān)督的工程造價審查,將會進一步導致造價管理的失控,甚至滋生腐敗,使國家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
    二、關于建立工程造價有效管理制約機制的思考和建議
    (一)加強宣傳提高認識。首先是我們的政府部門和行業(yè)管理部門自身對工程造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加以宣傳和貫徹。
    1、要充分認識到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價格行為是一切經濟行為的核心,價格關系是一切經濟利益關系的焦點。在建設市場和招標投標中,工程造價(價格)理應是項目業(yè)主和承包商經濟利益關系的焦點和兩者一切經濟行為的核心,進而工程造價(價格)機制也是建設市場中最重要的機制,并應充分發(fā)揮好它的作用。
    2、要充分認識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是維護和規(guī)范建設市場秩序的需要,是保證工程質量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是維護建設各方合法權益的需要,是進一步促進工程造價咨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是應對入世面對挑戰(zhàn)的需要。
    3、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建設工程造價管理是保護招投標成果和防治腐敗的需要。在招投標中,還存在著投標人相互串標,哄抬標價,私下分贓;業(yè)主與投標人串通一氣搞假招標或者業(yè)主暗示個別投標人先行采用大幅度降低報價以取得中標,而后利用設計變更等方法來改變原有報價,達到變相由業(yè)主指定承包商,并從中獲得回扣等問題。甚至出現承包商和業(yè)主單位、設計單位同流合污侵吞國家和集體財產的腐敗現象產生。而這些問題的核心目標就是要達到變更調整工程造價的目的,特別是采用"無標底"一一工程量清單報價后,現行計價依據不再對承包商報價產生作用,易出現變更部分的造價由承包商和業(yè)主說了算的問題,從而使工程造價管理部門和再等部門失去對造價的監(jiān)督和控制,造成國有和集體投資項目的成本增大,甚至超出按現行有關計價依據計算的工程造價。出現肥了個人,損了國家和集體的腐敗現象。因而加強建設工程造價的管理是保護招投標的成果和防治腐敗的迫切需要。
    基于在這樣的一個認識基礎上,進一步統(tǒng)一認識,加強宣傳,找準我國工程造價管理的定位、作用再管理模式,循序漸進的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的造價管理新路子。
    (二)納入程序強化管理。就實施階段而言,應著重從納入程序和強化管理兩個方面建立起工程造價管理的有效制約機制,當然項目前期的工程造價管理也可以依此思路而行。
    1、納入程序。就是指工程造價管理工作應緊緊圍繞招標投標、合同簽定、竣工結算辦理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展開。通過對招標投標這一源頭的管理,去除因工程造價管理缺位而帶來的諸多不足,同時通過對合同簽訂和結算辦理的管理,達到在實施階段形成"全過程、全方位和動態(tài)工程造價管理"的效果。
    2、強化管理。針對實施階段的工程造價管理,首先是要在項目實施階段建立起"一確認"、"二備案"制度。"一確認"就是指對招投標文件中有關工程造價計價條款的審查確認。"二備案"就是指實施對中標報價和竣工結算價的備案制度。通過"一確認"、"二備案"制度,使得工程造價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各部門協同的緊密型、閉合型管理。
    3、建立工程造價責任追究制度。明確項目業(yè)主、施工、設計單位、造價咨詢單位和涉及工程造價的政府各部門的相關責任和義務,建立起責任和權力對等的工程造價管理制約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4、建立舉報制度。實行對違反工程造價管理程序和規(guī)定的行為進行舉報,用社會的力量來參與政府對工程造價的管理和監(jiān)督。
    (三)加強立法明確職責。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中的一切行為最終都要通過法律來約束和規(guī)范。建設市場也一樣,就目前而言,招標投標、工程質量等均有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唯獨工程造價方面尚未立法。而工程造價管理中存在的諸如職責不清、多頭管理、投資浪費、造價失控、越位錯位、失去監(jiān)督等問題都需要通過法律來理)l頂,來規(guī)范。因此,加強工程造價管理的立法,明確建設市場各主體和相關各部門的相應權利和義務,已迫在眉睫。只有從立法上將工程造價管理納入基本建設程序,建立起相應的工程造價審查制度,確認和備案制度及造價違法舉報制度。明確工程造價管理機構的職能,理順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fā)揮工程造價咨詢單位的中介作用和各政府相關部門實施造價監(jiān)督的監(jiān)督作用,那么我國的工程造價管理才會真正走上正軌,并在工程建設領域中發(fā)揮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