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注會《審計》輔導:注會審計概論(3)

字號:

第二節(jié)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基本概念
    一、審計的概念(理解,變化)
    審計定義:審計是一個系統(tǒng)化過程,即通過客觀地獲取和評價有關經濟行為及經濟事項認定的證據(jù),以證實這些認定與既定標準的符合程度,并將結果傳達給有關使用者。
    如何理解:
    第一,系統(tǒng)化過程
    第二,對象:經濟行為及經濟事項
    第三,獲取、評價證據(jù)——〉證實認定是否符合標準——〉傳達給使用者
    二、審計的類別
    審計按目的和內容不同分為:財務報表審計、經營審計和合規(guī)性審計。
    三、審計方法(理解)
    1、帳項基礎審計(詳式審計)
    目的:防止和發(fā)現(xiàn)錯誤與舞弊;
    方法:對會計憑證和帳簿進行詳細檢查。抽樣以判斷抽樣為主,盲目抽樣。
    2、制度基礎審計
    目的:鑒證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
    方法:強調對內部控制的測試和評價,將內部控制與抽樣審計結合起來。
    職業(yè)界認識到設計合理并且執(zhí)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保證財務報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錯誤和舞弊的發(fā)生。
    3、風險導向審計(特別注意2.3區(qū)別)
    目的:鑒證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
    方法:審計風險模型,通過風險評估,將審計資源分配容易導致報表重大錯漏報的領域。
    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
    審計風險= 重大錯報風險 ×檢查風險
    1 2 3
    審計過程可以簡述為:
    識別——〉評估——〉應對
    【例題】風險導向審計就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進行測試,將審計資源分配到可能導致會計報表可能存在重大錯報的領域。( )
    答案:×
    解析:風險導向審計中內部控制測試不是必須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