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醫(yī)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配穴方法

字號:

-
    配穴方法:就是在選穴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機等,選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對于治療疾病具有協(xié)同作用的腧穴進行配伍應用的方法。臨**穴位配伍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總體可歸納為兩大類即經脈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1.按經脈配穴法:經脈配穴法是以經脈或經脈相互聯(lián)系而進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法。
    (1)本經配穴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發(fā)生病變時,即選該臟腑、經脈的腧穴配成處方。如膽經郁熱導致的少陽頭痛,可近取膽經的率谷、風池,遠取本經的滎穴俠溪;胃火循經上擾導致的牙痛,可在足陽明胃經上近取頰車,遠取該經的滎穴內庭。
    (2)表里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里配合關系為依據(jù)的配穴方法。當某一臟腑經脈發(fā)生疾病時,取該經和其相表里的經脈腧穴配合成方。如風熱襲肺導致的感冒咳嗽,可選肺經的尺澤和大腸經的曲池、合谷;《靈樞五邪》載:"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取之涌泉、昆侖。"另外,原絡配穴法是表里經配穴法中的特殊實例,在特定穴的臨床應用中將詳細論述。
    (3)同名經配穴法:是將手足同名經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如陽明頭痛取手陽明的合谷配足陽明的內庭;落枕取手太陽經的后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
    2.按部位配穴法:是結合身體上腧穴分布的部位進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在臨**應用較為廣泛。如胃脘痛可上取內關,下取足三里;陰挺(子宮脫垂)可上取百會,下取三陰交;腎陰不足導致的咽喉腫痛,可上取曲池或魚際,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脈交會穴的配對應用也屬本配穴法,具體配伍應用將在特定穴的臨床應用中介紹。
    (2)前后配穴法:是指將人體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主要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在《內經》中稱"偶刺"。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療臟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極,后取膀胱俞或秩邊;肺病可前取華蓋、中府,后取肺俞;臨**常見的俞、募穴配合應用就屬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實例。
    (3)左右配穴法:是指將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體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分布和部分經脈左右交叉的特點。在臨**常選擇左右同一腧穴配合運用,是為了加強腧穴的協(xié)同作用;如胃痛可選雙側足三里、梁丘等;當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選雙側同一腧穴,如左側偏頭痛,可選同側的太陽、頭維和對側的外關、足臨泣;左側面癱可選同側的太陽、頰車、地倉和對側的合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