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相關法律輔導: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必然

字號:

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的必然
    1、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由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的。一方面我國生產力水平較低,城市二、三產業(yè)不發(fā)達,還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人口總量大,而且農村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這就決定我國的就業(yè)和社會保障的任務、壓力相當大,這就要求土地必須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承擔就業(yè)和社會保障功能,而不能一下子全部放開土地市場,或者將土地私有化,否則將會有許多人失出就業(yè)生存保障,反而會影響整個社會發(fā)展。這就決定了土地家庭經營是一個長期趨勢。家庭經營的長期性與土地承包經營的短期性和契約的不穩(wěn)定性,就要求土地承包權長期化,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因此,當前的國情就是土地既要家庭經營,經營權又要長期化,較好的方式就是選擇土地家庭永包制
    2、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由我國過去的發(fā)展所決定的。因為過去我國為了發(fā)展工業(yè),采取以犧牲農業(yè)和農民的非均衡發(fā)展戰(zhàn)略,農民的各種社會保障基金都用于擴大再生產,農民沒有建立相應的社會保障基金,國家目前也沒有能力撥出一定的資金幫助農民建立保障資金,社會保障只能從土地上想辦法。因此,在農民沒有社會保障基金的情況下,土地承載一定社會就業(yè)和保障功能是我國過去高積累、低消費的分配模式所決定的。
    3、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農業(yè)漸進改革的方式決定的。我國的地權改革是漸進式的增量改革,這種改革就決定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又一個較的過程。土地經營的層次和經營模式就是由這種改革的方式所決定的,土地承包的期限只能逐步延長。在改革的效率上,遵循帕累托改進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國的土地制度要在不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速度、整體效益的前提下逐步改革,家庭承包責任制在開始是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能接受的模式,在經過二十多年的摸索后,再進一步延長土地的承包期限,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和阻力;在改革的路徑上是先易后難,由于我國長期受公有制的影響,土地物權化難以一下子接受,這就決定了我國的土地物權化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土地也只能隨著土地物權化而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流轉,這就決定在制度選擇上只是先選擇非物權化的家庭承包經營,再過渡到物權化的空話永包制;在改革的策略上,是增量改革和邊際革命的方式,這就決定了土地權利完善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土地所承擔的社會保障和就業(yè)功能也只能以逐步淡化,而不能一下子取消,土地的生產要素性質也需要逐漸恢復。
    4、家庭永包制是農民對體制創(chuàng)新的“內生”需求。我國最初的改革措施,即在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就是農民“內生”要求的結果。家庭永包制也是由于農業(yè)市場化過程中存在土地所有權交易障礙(因為我國規(guī)定所有權為國家所有,不允許買賣)和農民對承包土地的預期不足,而又影響農業(yè)市場經濟體制和土地生產要素性質的關鍵問題,才內生出了對家庭承包責任制長期化的要求。
    5、農村土地家庭永包制是土地流動的“內生”需求。因為我國在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之間增設了土地承包權,這就使行土地使用權的流動有兩種情形,一是土地承包權和使用權同時轉讓,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土地轉讓,它可以彌補所有權不能流轉的缺陷。雖然承包土地可以流動,但是承包使用權的商品性、價值性和財產性卻至今尚無定論。另一種是只轉讓土地使用權,即土地在所有權與承包權分離的基礎上,再進行第二次兩權分離,承包農戶保留承包權,轉讓土地經營使用權,其轉讓不超過第一次承包的期限,承包農戶僅以一紙契約獲得土地報酬,這種報酬如何支付,其存在的理論根據(jù)是什么并不清楚,也沒有任何文件規(guī)范。如果是生存、就業(yè)和社會福利功能的體現(xiàn),沒有法律依據(jù)。如果是“租”的性質,其財產性又不明確。因此,土地雙重兩權分離的理論基礎不充分使承包土地的財產性質受到了制約,而現(xiàn)在土地流動又是目前農村制度需要解決的難題,也就說土地流動的相關制度是市場及其微觀主體的最需要的制度,因此家庭永包制是土地流動的“內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