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字號: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準備,以自信、寬容的心態(tài),盡快融入集體,適應新同學、適應新校園環(huán)境、適應與初中迥異的紀律制度。記住:是你主動地適應環(huán)境,而不是環(huán)境適應你。因為你走向社會參加工作也得適應社會。以下內容是為你整理的《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希望你不負時光,努力向前,加油!
    1.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一、細胞種類:
    根據細胞內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把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二、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
    1、原核細胞:細胞較小,無核膜、無核仁,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遺傳物質(一個環(huán)狀DNA分子)集中的區(qū)域稱為擬核;沒有染色體,DNA不與蛋白質結合,;細胞器只有核糖體;有細胞壁,成分與真核細胞不同。
    2、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胞核;有一定數目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藍藻、細菌(如硝化細菌、乳酸菌、大腸桿菌、肺炎雙球菌)、放線菌、支原體等都屬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如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細胞學說的建立:
    1、1665英國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設計與制造的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140倍)觀察了軟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細胞的構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這個詞來對細胞命名。
    2、1680荷蘭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觀察到活細胞,觀察過原生動物、人類精子、鮭魚的紅細胞、牙垢中的細菌等。
    3、19世紀30年代德國人施萊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動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的基本單位。這一學說即"細胞學說(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2.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相關概念:
    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根本的區(qū)別,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細胞代謝: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的許多化學反應。
    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率)的一類有機物。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
    2.酶的發(fā)現: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
    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fā)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3.酶的本質:
    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數是RNA。
    4.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
    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③酶需要較溫和的作用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3.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1、T2噬菌體:這是一種寄生在大腸桿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存在于頭部內的DNA所構成。它侵染細菌時可以產生一大批與親代噬菌體一樣的子代噬菌體。
    2、細胞核遺傳: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載體,且染色體在細胞核內,受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3、細胞質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且在細胞質內,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4、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關鍵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
    5、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體無多糖莢膜,無毒,注入小鼠體內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體有多糖莢膜,有毒,注入到小鼠體內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熱的方法殺死S型細菌后注入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實驗:格里菲斯用加熱的辦法將S型菌殺死,并用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經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轉化因子)的誘惑,變成了S型)。
    6、艾弗里實驗說明DNA是“轉化因子”的原因: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脂類和DNA等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結果只有DNA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轉化越有效。
    7、艾弗里實驗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wěn)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
    8、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侵入→復制→組裝→釋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質中P的含量少;蛋白質中有S而DNA中沒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一部分噬菌體的蛋白質,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另一部分噬菌體的DNA。用35P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后,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32P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后,細菌體內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體內。
    ③結論:進入細菌的物質,只有DNA,并沒有蛋白質,就能形成新的噬菌體。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xù)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說明了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此實驗還證明了DNA能夠自我復制,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xù)性,也證明了DNA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9、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沒有證明它是主要遺傳物質)
    10、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點:
    ①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②能自我復制
    ③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④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11、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如煙草花葉病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12、①遺傳物質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綠體、葉綠體。
    ②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
    4.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一、概念:
    遺傳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因而總是與性別相關聯。
    記憶點:
    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2.性別類型:
    XY型:XX雌性XY雄性————大多數高等生物:人類、動物、高等植物
    ZW型:ZZ雄性ZW雌性————鳥類、蠶、蛾蝶類
    二、XY型性別決定方式:
    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XX形成精子時,產生了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fā)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
    染色體組成(n對):
    雄性:n-1對常染色體+XY雌性:n-1對常染色體+XX
    性比:一般1:1
    常見生物:全部哺乳動物、大多雌雄異體的植物,多數昆蟲、一些魚類和兩棲類。
    三、三種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
    ①男>女
    ②隔代遺傳(交叉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
    ③女患,父必患。
    母患,子必患。
    (2)伴X顯性遺傳的特點:
    ①女>男
    ②連續(xù)發(fā)病
    ③子患,母必患
    父患,女必患
    (3)伴Y遺傳的特點:
    傳男不傳女
    附:常見遺傳病類型(要記住):
    伴X隱: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
    伴X顯:抗維生素D佝僂病、鐘擺型眼球震顫
    常隱:先天性聾啞、白化病
    常顯:多(并)指
    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癥)
    (4)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系: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
    四、遺傳病類型的鑒別:
    (一)先判斷顯性、隱性遺傳:
    無中生有,為隱性
    有中生無,為顯性
    (二)再判斷常、性染色體遺傳:
    1、父母無病,女兒有病——常、隱性遺傳
    2、已知隱性遺傳,母病兒子正?!!㈦[性遺傳
    3、已知顯性遺傳,父病女兒正常——常、顯性遺傳
    4、如果家系圖中患者全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連續(xù)性,應首先考慮伴Y遺傳,無顯隱之分。
    人類遺傳病的判定方法
    口訣:無中生有為隱性,有中生無為顯性;
    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顯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5.高一上冊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流動鑲嵌模型
    細胞膜特性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條件濃度外液>細胞質/液外液<細胞質/液
    現象動物失水皺縮吸水膨脹甚至漲破
    植物質壁分離質壁分離復原
    原理外因水分的滲透作用
    內因原生質層與細胞壁的伸縮性不同造成收縮幅度不同
    結論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的過程
    ○滲透現象發(fā)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
    ○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于:(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①證明成熟植物細胞發(fā)生滲透作用;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為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小;
    2.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①不同生物吸收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
    3.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①磷脂雙分子層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
    ②蛋白質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③天然糖蛋白蛋白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
    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
    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例子方式濃度梯度載體能量作用
    水、甘油、氣體、乙醇、苯自由擴散順××被選擇吸收的物質從高濃度的一側通過細胞膜向濃度低的一側轉運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協助擴散順√×
    進入紅細胞的鉀離子主動運輸逆√√能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
    的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要害的物質。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結構功能(物質交換)
    具有
    導致保證體現
    運動性流動性物質交換正常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于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梢?,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fā)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