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的長句怎么*?老邪今日選擇這個突破口。
招是老的,依然叫做“抓主干”;然而式卻是新的,就憑肉眼抓主干——不憑感覺,無須意義。
主干者,賊也。賊首之擒獲,須有一些手段。此手段非天外來物,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也。
這是一對耳熟能詳?shù)母拍?。對于學(xué)英語的人來說,其知名度當(dāng)不亞于梁山泊與祝英臺。舊事重提,必然是舊瓶新酒才有意義。先問幾個問題,看諸君覺得對于梁祝是否已得其真諦。
先是一個抽象的問題:好好的動詞,為什么非要分為兩類?漢語不分,還不是好好的?
再來一個具體的:如何區(qū)分這兩類?如下面哪些分別屬于哪一類?
Doing, 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have done, is being done, broken, learned
對這兩個問題如不甚了然,才有看下去的必要。
顧名思義看兩分
動詞的這個兩分法,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而這個重大無比的意義,并非隱藏在宇宙中的某個角落,只在這兩類詞的名稱本身而已!睜大我們的法眼,再來看看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
兩者究竟有什么分別?單從名字上看,不會比看出梁祝的根本區(qū)別更難(我指的是一男一女)。梁祝還有女扮男裝混水摸魚的情形,這里卻再明確不過了。
(1)謂語動詞作謂語
(2)非謂語動詞不作謂語
其實(shí),加上英語中另一條公理,我們可看出其中的深意。
(3)英語的謂語必然是動詞。
可以推出:
(4)英語的謂語必然是謂語動詞。
反過來說,
(5)非謂語不能作謂語。
我們來看看象(5)這么一句顧名思義的話是怎樣被隱藏,從而使問題變得復(fù)雜起來的。而把它揪出來站在眾人面前又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此前我們聽人講“非謂語動詞”,是不是這個樣子:
第一, 現(xiàn)在分詞,可以作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每條下必然有或多或少的例句);
第二, 過去分詞,可以作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每項(xiàng)下也必然少不了一堆例句);
第三, 現(xiàn)在分詞,可以作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不用說了,例句)。
這樣看起來這三類詞被講得很充實(shí),但其實(shí)講得很糊涂。作為一個正常人不太可能記得每一類非謂動詞分別作什么成分(你真的記住了嗎?)。更要命的是,“非謂語動詞”的本質(zhì),在這一大堆講解中被迷失了(你那時弄明白過“非謂語動詞”嗎?)。
既然非謂語動詞的本質(zhì)就在于不作謂語,也就是說大致其禁區(qū)就是“謂語”。除此之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有的主語賓語補(bǔ)語狀語定語之屬,一言以蔽之,就是“除了謂語”。
當(dāng)然我們可以看出,過去分詞跟另兩類不太一樣。似乎少了些什么,其實(shí)也就一句話:不具有名詞性。因此,我們將非謂語動詞的句法功能概括為兩句話。第一句其實(shí)就是對第五句的發(fā)揮。
(6)非謂語動詞不能作謂語,除此之外,可作任何句子成分。
(7)過去分詞不具有名詞性,因?yàn)椴荒茏鳎ㄖ挥忻~才能充當(dāng)?shù)某煞郑┲髡Z和賓語。
初步應(yīng)用
閱讀中主干結(jié)構(gòu)的尋找。
還要引出另外一條公理。估計(jì)大多數(shù)都知道,如果不知道,就在此處知道即可,勿須爭論。
(8)英語句子(含從句)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當(dāng)然除了并列)。
此句加上另一條(4)英語的謂語必然是謂語動詞
可以得出
(9)英語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
因此,對于英文閱讀中的長句而言,我們熟知的不二法門“找主干”就有了一個鮮明的標(biāo)尺。其它的不管,這個謂語動詞總是要找到而且能找到的,因?yàn)橛星抑挥幸粋€!
寫作中句子完整性的保證
一個正常的句子,必須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沒有,句子不完整;多了,是畫蛇添足。不妨對照此點(diǎn)檢視自己的文章,一定會有所斬獲。這是英漢語的差異造成的,如果不有意識地加以糾正,終究是養(yǎng)虎為患。
a. 英語不難
b. English is not difficult.
不難看出,英漢的差異表現(xiàn)在英語多出了一個 “is”。 也非常明顯,這個詞在這里是沒有意思的,準(zhǔn)確的說是沒有詞匯意義的。沒有詞匯意義那為什么放在這里?是為了第(9)句的公理。既然大家都有動詞,找起來就有目標(biāo)。漢語沒有這個標(biāo)準(zhǔn),什么都可以作謂語,所以從詞本身是看不出是不是謂語的。
你發(fā)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
In helpless beauty your snowy hair dipped your parting
And to whom can my pray be touching?
這是老邪譯的周杰倫新歌《發(fā)如雪》的兩句。不妨考察一下看:漢語好不好找主謂?即使字你全都認(rèn)識!而英文的主謂,又是多么容易定位!即使你根本認(rèn)識不了幾個詞!(至于譯法問題的爭鳴,可以另行探討。)
透過“形合”看兩分
這個非謂語動詞的話題還沒有完。上文已講到,主干之定位,在于謂語,謂語之特點(diǎn),在于是謂語動詞。我們再從“形合”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東西,才會真正揭示其全部的深意。(對“形合”沒概念的同志,請參看本連載第一回“笑說‘形合’”)
英語區(qū)別這兩個東西,不是說說想想而已,而是要做到“可視性”,即謂語與非謂語,僅憑肉眼就可看將出來,而不需要火眼金睛,更不需要明白意思。
這樣我們再來考察謂語動詞的三種形式。
現(xiàn)在分詞:-ing
過去分詞:-ed
不定式:to do
看一個動詞要區(qū)別其是否謂語,僅從外觀就可得出?兩類分詞是在原動詞之后加上一個長長的尾巴,而不定式是在前面戴上一頂帽子,真是招搖過市!西方人之直白,一至如斯!你不會反對我得出下面的結(jié)論:
(10)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從形式上進(jìn)行了區(qū)別,僅憑肉眼可以辨別。
我們再把另一句拉過來看看(9)英語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
可不可以說
(11)英文句子的謂語動詞只憑肉眼就可找出。
英文的長句不是找主干嗎?找主干不是以謂語動詞為標(biāo)桿嗎?而謂語動詞這個標(biāo)桿竟然用肉眼就可看出來,不需要知道意思,不需要火眼金睛!
確實(shí)如此。理論上是如此,實(shí)踐上也是如此。可能需要交代一下的是,究竟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有哪些形式。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相信就不須多說了。
回到起初提到的問題:區(qū)別下列詞是否為謂語動詞。借此理清楚一下里面一些比較細(xì)節(jié)的問題。
Doing, 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have done, is being done, broken, learned
首先,doing是非謂語,當(dāng)無疑義。由此得出的是
(12)單個的動詞時,doing, done, to do當(dāng)然是非謂語。
然后,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do這兩個也是非謂語,而is being done是謂語動詞。由此得出的是
(13)復(fù)合型的動詞,或者動詞的復(fù)合形式,也就是因?yàn)闀r體等的變化而弄成幾個詞的情形,以第一個詞的形式為準(zhǔn),按(12)辦理。Is being done中,第一個詞是is, 不是三種非謂語動詞的形式,連帶效應(yīng),整詞必謂語也。
最后,broken是非謂語動詞,learned則不一定,可謂可非謂。由此要得出的是
(14)過去式與過去分詞不同的(break過去式broke, 過去分詞broken,過去分詞肯定是非謂語;兩者形式一致的(learn的過去式與過去分詞形式同,皆為learned),-ed形式不能下結(jié)論(具體如何分別,是有辦法的,暫且賣個關(guān)子)。
我們經(jīng)常要做的事情是找主干,因而要找謂語動詞,這里說半天非謂語動詞如何判斷,有何意思呢?稍微一想就知道:我們要找的正常人,你卻說一些異端的特征干什么呢?異端特征鮮明,目標(biāo)明確。把它們排除掉,不就是正常人嗎?所以我們找謂語動詞,可以用排除非謂語動詞的辦法。
(15)一個動詞,如果不是非謂語動詞的形式之一,則為謂語。
如果非要從謂語動詞本身來發(fā)掘特點(diǎn),也是有的。我們且從正面來說一回。(提示:僅供參考,邏輯比較混亂的同志,就用(15)那一招可也,怕下面的一說,反倒亂了)
(16) 能說出時態(tài)的,必是謂語動詞。
注意此處時態(tài)準(zhǔn)確地說是“時”,也就是能說出過去現(xiàn)在將來。特別要說明的是doing并不是現(xiàn)在時,is/was/will be doing, 才由is表明是現(xiàn)在,was表明是過去,will表明是將來。
(17) 情態(tài)動詞加原形,必是謂語動詞
此論無例外。
(18) 原形動詞,必是謂語動詞(除特殊動賓補(bǔ)的情形)
所謂特殊的動賓補(bǔ),例如make sb do, 這個do通常被稱為“不帶 ‘to’的不定式”。為何不叫原形而說得這么別扭,就是因?yàn)榇颂幉皇侵^語,非要說成非謂語動詞的某一類,才符合我們的體系。這個且不論,反正這種特殊情形心中有數(shù)就行。
總而言之
英語將動詞分成兩類,不是無事生非,是為了使句子結(jié)構(gòu)更大統(tǒng)一,更加容易把握。
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從形式上區(qū)別開來,使得找到謂語僅需憑視力的判斷。
非謂語動詞雖然也有多樣性,但其形式極其突出,故可用排除“非謂”來確定“謂語”。
謂語動詞本身也有特點(diǎn)可以參照,使判斷更加快捷。
閱讀中當(dāng)用此招,迅速找到句子主干,不管有無生詞。 寫作中當(dāng)明此理,見動詞則小心其形式,謂語非謂,形式上涇渭分明。
練習(xí):凡胎肉眼識謂語
下面我們把這些招全部使上,看看下面這些變態(tài)的句子,把它們的謂語動詞盡數(shù)找出?,F(xiàn)在不要把詞是否認(rèn)識拿來做擋箭牌了。誰叫英文是“形合”呢!
Descriptive linguists cannot explain how a sentence is transformed ——or, in other words, indicate such relationships as that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Cannot explain為謂語動詞,以情態(tài)動詞始也,或非三種非謂形式也。
Is transformed為謂語動詞, 現(xiàn)在時也,或非三種非謂語形式也。
Indicate為謂語動詞,原形動詞也,或非三種非謂語形式也。
又:為何三個謂語動詞?不是說一個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嗎?
特別提示:
(19) 此處所謂“句子”包括從句,即一個從句亦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如此句how引導(dǎo)的一個名詞從句;
(20) 二是謂語動詞可以并列或以其它連詞連接,如上句最后一個謂語動詞indicate與第一個的explain以or并列之。
參考譯文 描寫語言學(xué)家無法解釋句子是如何轉(zhuǎn)換的——換句話說,也無法闡明像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
There was little chance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with the teachers concerned or do more than glance at the books being used.
Was?過去式,故謂語。
To discuss?三種形式之一,故非謂語。
Concerned?不確定,可能過去式亦可能過去分詞(容后討論,我會記得的)
Do?原形,謂語動詞。
Glance?原形,謂語動詞(與前用more than連接)
Being used?第一個詞為-ing形,故非謂語。
譯文 沒什么機(jī)會與有關(guān)老師討論問題,對正在使用的書也只不過匆匆看了一下。
長句的*,是抓主干,但主干抓了,并非就竟了全功。還有枝葉又當(dāng)如何?這都是下幾回的事情了。此番說話,抓的還是主干的主干,也就是其中的謂語動詞。而主干尚有其余部分焉。但綱舉目張,其余部分也是著落在動詞上。如何搞定?且聽……
招是老的,依然叫做“抓主干”;然而式卻是新的,就憑肉眼抓主干——不憑感覺,無須意義。
主干者,賊也。賊首之擒獲,須有一些手段。此手段非天外來物,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也。
這是一對耳熟能詳?shù)母拍?。對于學(xué)英語的人來說,其知名度當(dāng)不亞于梁山泊與祝英臺。舊事重提,必然是舊瓶新酒才有意義。先問幾個問題,看諸君覺得對于梁祝是否已得其真諦。
先是一個抽象的問題:好好的動詞,為什么非要分為兩類?漢語不分,還不是好好的?
再來一個具體的:如何區(qū)分這兩類?如下面哪些分別屬于哪一類?
Doing, 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have done, is being done, broken, learned
對這兩個問題如不甚了然,才有看下去的必要。
顧名思義看兩分
動詞的這個兩分法,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而這個重大無比的意義,并非隱藏在宇宙中的某個角落,只在這兩類詞的名稱本身而已!睜大我們的法眼,再來看看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
兩者究竟有什么分別?單從名字上看,不會比看出梁祝的根本區(qū)別更難(我指的是一男一女)。梁祝還有女扮男裝混水摸魚的情形,這里卻再明確不過了。
(1)謂語動詞作謂語
(2)非謂語動詞不作謂語
其實(shí),加上英語中另一條公理,我們可看出其中的深意。
(3)英語的謂語必然是動詞。
可以推出:
(4)英語的謂語必然是謂語動詞。
反過來說,
(5)非謂語不能作謂語。
我們來看看象(5)這么一句顧名思義的話是怎樣被隱藏,從而使問題變得復(fù)雜起來的。而把它揪出來站在眾人面前又有多么重大的意義。
此前我們聽人講“非謂語動詞”,是不是這個樣子:
第一, 現(xiàn)在分詞,可以作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每條下必然有或多或少的例句);
第二, 過去分詞,可以作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每項(xiàng)下也必然少不了一堆例句);
第三, 現(xiàn)在分詞,可以作主語、賓語、表語、定語、狀語、補(bǔ)語……(不用說了,例句)。
這樣看起來這三類詞被講得很充實(shí),但其實(shí)講得很糊涂。作為一個正常人不太可能記得每一類非謂動詞分別作什么成分(你真的記住了嗎?)。更要命的是,“非謂語動詞”的本質(zhì),在這一大堆講解中被迷失了(你那時弄明白過“非謂語動詞”嗎?)。
既然非謂語動詞的本質(zhì)就在于不作謂語,也就是說大致其禁區(qū)就是“謂語”。除此之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有的主語賓語補(bǔ)語狀語定語之屬,一言以蔽之,就是“除了謂語”。
當(dāng)然我們可以看出,過去分詞跟另兩類不太一樣。似乎少了些什么,其實(shí)也就一句話:不具有名詞性。因此,我們將非謂語動詞的句法功能概括為兩句話。第一句其實(shí)就是對第五句的發(fā)揮。
(6)非謂語動詞不能作謂語,除此之外,可作任何句子成分。
(7)過去分詞不具有名詞性,因?yàn)椴荒茏鳎ㄖ挥忻~才能充當(dāng)?shù)某煞郑┲髡Z和賓語。
初步應(yīng)用
閱讀中主干結(jié)構(gòu)的尋找。
還要引出另外一條公理。估計(jì)大多數(shù)都知道,如果不知道,就在此處知道即可,勿須爭論。
(8)英語句子(含從句)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當(dāng)然除了并列)。
此句加上另一條(4)英語的謂語必然是謂語動詞
可以得出
(9)英語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
因此,對于英文閱讀中的長句而言,我們熟知的不二法門“找主干”就有了一個鮮明的標(biāo)尺。其它的不管,這個謂語動詞總是要找到而且能找到的,因?yàn)橛星抑挥幸粋€!
寫作中句子完整性的保證
一個正常的句子,必須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沒有,句子不完整;多了,是畫蛇添足。不妨對照此點(diǎn)檢視自己的文章,一定會有所斬獲。這是英漢語的差異造成的,如果不有意識地加以糾正,終究是養(yǎng)虎為患。
a. 英語不難
b. English is not difficult.
不難看出,英漢的差異表現(xiàn)在英語多出了一個 “is”。 也非常明顯,這個詞在這里是沒有意思的,準(zhǔn)確的說是沒有詞匯意義的。沒有詞匯意義那為什么放在這里?是為了第(9)句的公理。既然大家都有動詞,找起來就有目標(biāo)。漢語沒有這個標(biāo)準(zhǔn),什么都可以作謂語,所以從詞本身是看不出是不是謂語的。
你發(fā)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香感動了誰
In helpless beauty your snowy hair dipped your parting
And to whom can my pray be touching?
這是老邪譯的周杰倫新歌《發(fā)如雪》的兩句。不妨考察一下看:漢語好不好找主謂?即使字你全都認(rèn)識!而英文的主謂,又是多么容易定位!即使你根本認(rèn)識不了幾個詞!(至于譯法問題的爭鳴,可以另行探討。)
透過“形合”看兩分
這個非謂語動詞的話題還沒有完。上文已講到,主干之定位,在于謂語,謂語之特點(diǎn),在于是謂語動詞。我們再從“形合”的角度來看這兩個東西,才會真正揭示其全部的深意。(對“形合”沒概念的同志,請參看本連載第一回“笑說‘形合’”)
英語區(qū)別這兩個東西,不是說說想想而已,而是要做到“可視性”,即謂語與非謂語,僅憑肉眼就可看將出來,而不需要火眼金睛,更不需要明白意思。
這樣我們再來考察謂語動詞的三種形式。
現(xiàn)在分詞:-ing
過去分詞:-ed
不定式:to do
看一個動詞要區(qū)別其是否謂語,僅從外觀就可得出?兩類分詞是在原動詞之后加上一個長長的尾巴,而不定式是在前面戴上一頂帽子,真是招搖過市!西方人之直白,一至如斯!你不會反對我得出下面的結(jié)論:
(10)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從形式上進(jìn)行了區(qū)別,僅憑肉眼可以辨別。
我們再把另一句拉過來看看(9)英語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
可不可以說
(11)英文句子的謂語動詞只憑肉眼就可找出。
英文的長句不是找主干嗎?找主干不是以謂語動詞為標(biāo)桿嗎?而謂語動詞這個標(biāo)桿竟然用肉眼就可看出來,不需要知道意思,不需要火眼金睛!
確實(shí)如此。理論上是如此,實(shí)踐上也是如此。可能需要交代一下的是,究竟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有哪些形式。這件事情的重要性相信就不須多說了。
回到起初提到的問題:區(qū)別下列詞是否為謂語動詞。借此理清楚一下里面一些比較細(xì)節(jié)的問題。
Doing, 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have done, is being done, broken, learned
首先,doing是非謂語,當(dāng)無疑義。由此得出的是
(12)單個的動詞時,doing, done, to do當(dāng)然是非謂語。
然后,having done, being done, to do這兩個也是非謂語,而is being done是謂語動詞。由此得出的是
(13)復(fù)合型的動詞,或者動詞的復(fù)合形式,也就是因?yàn)闀r體等的變化而弄成幾個詞的情形,以第一個詞的形式為準(zhǔn),按(12)辦理。Is being done中,第一個詞是is, 不是三種非謂語動詞的形式,連帶效應(yīng),整詞必謂語也。
最后,broken是非謂語動詞,learned則不一定,可謂可非謂。由此要得出的是
(14)過去式與過去分詞不同的(break過去式broke, 過去分詞broken,過去分詞肯定是非謂語;兩者形式一致的(learn的過去式與過去分詞形式同,皆為learned),-ed形式不能下結(jié)論(具體如何分別,是有辦法的,暫且賣個關(guān)子)。
我們經(jīng)常要做的事情是找主干,因而要找謂語動詞,這里說半天非謂語動詞如何判斷,有何意思呢?稍微一想就知道:我們要找的正常人,你卻說一些異端的特征干什么呢?異端特征鮮明,目標(biāo)明確。把它們排除掉,不就是正常人嗎?所以我們找謂語動詞,可以用排除非謂語動詞的辦法。
(15)一個動詞,如果不是非謂語動詞的形式之一,則為謂語。
如果非要從謂語動詞本身來發(fā)掘特點(diǎn),也是有的。我們且從正面來說一回。(提示:僅供參考,邏輯比較混亂的同志,就用(15)那一招可也,怕下面的一說,反倒亂了)
(16) 能說出時態(tài)的,必是謂語動詞。
注意此處時態(tài)準(zhǔn)確地說是“時”,也就是能說出過去現(xiàn)在將來。特別要說明的是doing并不是現(xiàn)在時,is/was/will be doing, 才由is表明是現(xiàn)在,was表明是過去,will表明是將來。
(17) 情態(tài)動詞加原形,必是謂語動詞
此論無例外。
(18) 原形動詞,必是謂語動詞(除特殊動賓補(bǔ)的情形)
所謂特殊的動賓補(bǔ),例如make sb do, 這個do通常被稱為“不帶 ‘to’的不定式”。為何不叫原形而說得這么別扭,就是因?yàn)榇颂幉皇侵^語,非要說成非謂語動詞的某一類,才符合我們的體系。這個且不論,反正這種特殊情形心中有數(shù)就行。
總而言之
英語將動詞分成兩類,不是無事生非,是為了使句子結(jié)構(gòu)更大統(tǒng)一,更加容易把握。
謂語動詞與非謂語動詞從形式上區(qū)別開來,使得找到謂語僅需憑視力的判斷。
非謂語動詞雖然也有多樣性,但其形式極其突出,故可用排除“非謂”來確定“謂語”。
謂語動詞本身也有特點(diǎn)可以參照,使判斷更加快捷。
閱讀中當(dāng)用此招,迅速找到句子主干,不管有無生詞。 寫作中當(dāng)明此理,見動詞則小心其形式,謂語非謂,形式上涇渭分明。
練習(xí):凡胎肉眼識謂語
下面我們把這些招全部使上,看看下面這些變態(tài)的句子,把它們的謂語動詞盡數(shù)找出?,F(xiàn)在不要把詞是否認(rèn)識拿來做擋箭牌了。誰叫英文是“形合”呢!
Descriptive linguists cannot explain how a sentence is transformed ——or, in other words, indicate such relationships as that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voice.
Cannot explain為謂語動詞,以情態(tài)動詞始也,或非三種非謂形式也。
Is transformed為謂語動詞, 現(xiàn)在時也,或非三種非謂語形式也。
Indicate為謂語動詞,原形動詞也,或非三種非謂語形式也。
又:為何三個謂語動詞?不是說一個句子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嗎?
特別提示:
(19) 此處所謂“句子”包括從句,即一個從句亦必有且只有一個謂語動詞,如此句how引導(dǎo)的一個名詞從句;
(20) 二是謂語動詞可以并列或以其它連詞連接,如上句最后一個謂語動詞indicate與第一個的explain以or并列之。
參考譯文 描寫語言學(xué)家無法解釋句子是如何轉(zhuǎn)換的——換句話說,也無法闡明像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
There was little chance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with the teachers concerned or do more than glance at the books being used.
Was?過去式,故謂語。
To discuss?三種形式之一,故非謂語。
Concerned?不確定,可能過去式亦可能過去分詞(容后討論,我會記得的)
Do?原形,謂語動詞。
Glance?原形,謂語動詞(與前用more than連接)
Being used?第一個詞為-ing形,故非謂語。
譯文 沒什么機(jī)會與有關(guān)老師討論問題,對正在使用的書也只不過匆匆看了一下。
長句的*,是抓主干,但主干抓了,并非就竟了全功。還有枝葉又當(dāng)如何?這都是下幾回的事情了。此番說話,抓的還是主干的主干,也就是其中的謂語動詞。而主干尚有其余部分焉。但綱舉目張,其余部分也是著落在動詞上。如何搞定?且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