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分析家庭治療案例(三)

字號:

(2)擾動家庭中的問題系統(tǒng):擾動是指通過提問、解釋等技術手段干擾、攪動患者家庭中的原有規(guī)則,激發(fā)家人思考,形成家庭的新觀念、新目標和新行為。第二次治療開始,咨詢師先單獨與A交談,了解到A所稱的“精神障礙,,是指已有長期的頻繁手*習慣(每周2次),已被父母知道,自覺“元氣喪盡\",“愧對父母\"。咨詢師向A解釋手*行為的發(fā)育性質,使其排除罪惡感,再請父母參與討論。以下是治療的片斷:
    師:“你們說孩子有精神障礙嗎?"
    母:“當然有,他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總是胡思亂想
    師:(打斷母親的話,控制強者,輔助弱者,問父親)“假設孩子有青春期的生理沖動,發(fā)生自慰行為,你怎么看?
    父:“孩子長大了,恐怕這些行為不是異常吧?
    母:“孩子這些行為大頻繁了不影響身體?你還在遷就他!
    師:(又一次打斷母親對父親的埋怨,轉問A)“你還記得第一次自慰行為發(fā)生的情景嗎?"
    A:“嗯,是小學二年級時在書攤上看到女孩的*圖片
    (父母愕然地面面相觀,雖知道孩子有手*,但難以相信這么早就發(fā)生了,孩子手*已有8年!是社會上的不良因素害了他!)
    師:(及時小結,改變話題)“孩子上小學時學習并不差,可見學習困難還有其他的原因......你們希望孩子將來做什么?
    父:“希望他通過中考,升入普通高中。"
    母:“希望他能上大學,不要像我們,沒有權、又沒有錢。
    師:(對A問)“你的想法呢?"
    A:“我覺得自已不是讀書的料,他們的要求太高...... ”
    父母:......(無語,但若有所思)
    咨詢師進一步地解釋,孩子目前的學習困難并不是手*導致的結果,而是與父母過高的期望水平相關;孩子未能參與對自已前途的設計,學習無動機,開始用厭學的方式來對抗父母的要求,以“精神障礙,,患者的角色來緩解家庭的壓力。父母在教育問題上不一致的態(tài)度和方式使孩子有機可乘,厭學情緒和學習困難表現(xiàn)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