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被詐騙支取銀行應擔何責?

字號:

[案情]
    原告張某于2006年2月6日在被告縣農(nóng)村信用合作聯(lián)社所設的一信用社存款3萬元于2006年4月11日在被告的一信用社存款10180元。2006年2月12日,原告張某前夫李某因承包賓館急需資金,于是打起幾天前張某在信用社存的定期一年3萬元存款的主意。他找到原告說自己的身份證還沒有辦理好,需借用她的身份證。2006年2月14日,李某以存單丟失為由向被告所屬的信用社申請掛失張某存款3萬元, 2月23日信用社補辦了存單,同年6月26日李某將該款本息取出。同年7月9日,李某采用上述同樣的方法,到信用社將原告的10180元的定期儲蓄取出。
    另查明:江西省農(nóng)村信用社掛失申請書第二聯(lián)(客戶留存):信用社填寫(第二表中)規(guī)定:掛失后補領新卡(折、單)、支取、銷戶、重置或刪除密碼時,請客戶本人持有效身份證件原件辦理,不得委托他人代辦。2007年8月10日,李某被縣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2007年2月22日原告到被告所設的信用社取款時,得知存款已被他人取走,經(jīng)雙方協(xié)商未果,原告張某遂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賠償存款40180元及利息。
    [分歧]
    案件在審理中對被告是否要如數(shù)兌付存單所記載的存款本息存在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原告在本案中出借身份證存在一定過錯,可適當減輕被告的責任。
    第二種觀點認為:導致存款被詐騙是被告違規(guī)操作所致,故被告應承擔全部民事賠償責任,如數(shù)兌付存單所記載的事項。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本案適用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必須符合下列構成要件,一是有違法行為;二是有損害事實;三是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四是行為人須有過錯。本案中,被告根據(jù)他人(李某)的申請,為原告的存款辦理了掛失手續(xù),并重新辦理了新的存款憑證,但戶名仍是原告張某,被告明知李某未持有原告的授權委托書,即在沒有得到原告的授權的情況下,僅憑李某一人持原告的身份證復印件及其本人的戶籍證明,仍允許李某代辦存單掛失手續(xù),這與被告所印制的江西省農(nóng)村信用社掛失申請書明確表明,掛失后補領新卡,請客戶本人持有效身份證原件辦理,不得委托他人代辦,以及1997年11月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辦理存單掛失手續(xù)有關問題的復函》答復如下:“儲戶遺失存單后,委托他人代為辦理掛失手續(xù)只限于代為辦理掛失申請手續(xù)。掛失申請手續(xù)辦理完畢后,儲戶必須親自到儲蓄機構辦理補領新存單(折)或支取存款手續(xù)”相違背的。并且致使李某憑重新辦理的戶名為原告張某的存款憑證,取出憑證所載款項及利息。被告在掛失存單的補領及支取環(huán)節(jié)上存在過錯,被告的違規(guī)行為與存款被詐騙支取存在因果關系,故被告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能否減輕被告的民事責任呢?那就要看原告在本案中是否有過錯。盡管原告把自己的身份證借給他人使用,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但是該出借行為并不能導致原告存款被李某詐騙的后果,因此,原告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原告的存款被詐騙支取是被告違規(guī)操作的所致且與原告出借身份證無因果關系,故被告應當承擔全部的民事責任,按照存單指示兌付原告存款及相應的利息。(江西省萬年縣人民法院·李親孟 鄭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