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正當性不是憲法平等原則全部

字號:


    在我看來,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確在很多方面都很難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檢驗。憲法平等原則不僅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且要求國家的任何公權力機構,包括像北大這樣的公辦大學也必須平等地對待所有考生,不能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進行區(qū)別對待,否則就可能因違反憲法平等原則而構成高校招生歧視。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影響人一生的重要權利,而北大此招生政策對考生權利產生直接和明顯影響的、有約束力的公權力行為,顯然有義務尊重憲法平等原則,不能歧視考生。北大的此招生政策是否違反平等原則,可從北大制定此招生政策的目的、手段以及手段與目的之間是否符合比例原則進行綜合判斷。
    北大為什么要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根據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布的消息,此舉在于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使更多偏才、怪才能夠順利進入大學,以便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人才。如此看來,此舉目的在于實現克服高考形式平等的弊端,實現實質公平。在目的層面上可以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檢驗。
    目的正當性并不是憲法平等原則的全部要求,除了目的之外,還要看看為實現這個目的而選取的手段是不是實現這個目的所必須的,且是否是對權利人產生的侵害是最小的。如果是,就能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檢驗,如果不是,則違反憲法平等原則。北大為實現上述目的,在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內共選取了39所中學。其中,江蘇10所,北京、湖南各4所,湖北、浙江、黑龍江各3所,廣東、河南、天津、重慶、陜西各2所,吉林、新疆各1所。為什么江蘇省有10所而其他省份連一所也沒有?為何北京市的學校每所學校可以推薦5名,而其他學校只能推薦1至3名?這些備受網友們質疑的問題其實就是對手段是否能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擔心。
    北大回應的理由是“根據學校的資質”。北大依靠“資質”來確定這些試點中學的做法是值得思考的?!百Y質”是什么?是學校的教學設備、教學設施及師資力量等教學“硬件”還是這些學校歷年的北大錄取成績?如果是指硬件,一流的教學設施不一定就能產生一流的教學效果,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是指歷屆的高考成績,那么,其他省份中的中學都必然比這些被選中的學校差嗎?北大做過這方面的實際統(tǒng)計嗎?退一步來講,即使這39所中學的確在歷屆考試中成績都是的,也不一定意味明年的考試成績仍然是的,以過去來確定現在和將來的做法不是科學的決策。
    根據北大按照“資質”來確定試點學校的做法,在排斥了其他學校作為試點中學的同時,又不能提供正當理由,當然不能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檢驗。更值得注意的是,北大僅僅在13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內選取39所試點中學,并不能限度內將全國考試之中符合北大標準的學生納入自主考試范圍,這對其他省份的考生形成了不合理區(qū)別對待。這種區(qū)別對待既不是實現“推薦制”的目的,又是一種對考生權利的侵害。
    綜上,我認為盡管北大實行“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目的是能夠經得起憲法平等原則檢驗的,但是由于實現這個目的的手段不符合比例原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全國統(tǒng)考加自主招生制度比“校長推薦”更合理的情況下,北大“招生新政”很難通過憲法平等原則的檢驗。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楊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