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高考即將到來,回顧2009年高考作文,有好多值得我們借鑒的高考作文。
2009年重慶高考作文:我與故事
不知為何,看了這篇作文題目,我總會不由地想起在花都什農場插隊勞動時發(fā)生在生活中的幾個小故事。
首先,讓我想起來的是劉海的田園小屋。劉海是三分場的光棍漢,當年四十歲左右。他身高體胖,肥頭大耳,酷似大肚彌勒佛。他的小屋是三間土坯房,高不過一丈,寬不過 兩丈。窗子是當地農村常見的單層活頁窗。劉海的田園小屋建在離西拉沐淪河南岸不遠的一片果園里,風景頗佳,環(huán)境宜人。因為他獨身,責任心較強,隊長指派他看果園。歇工 時,下雨天,大雪天,我們經常光顧劉海的小屋胡侃神聊。劉海性格開朗,熱情好客。每當這時,早就預備一大壺茶水放在鍋臺上。農工和知青們,或圍坐在門外,或擠在炕頭上,一邊端著粗瓷大碗喝水,一邊聽劉海講笑話,不時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劉海雖說沒念過幾年書,卻善于詞令,肚子里有不少故事,外加繪聲繪色的表演,很叫人開心。
每當他開講前總要先說上兩句開場白:“說是說,聽是聽,鈴鐺皮當不了紫金鐘。諸位要是來捧場, 管教你日偏西聽到月三更,” 鋪墊之后引出正文。他講的“嘎子相親”取材于當地一個真實故事,說的是有一個智障農工(日本遺留孤兒)年過三十尚未娶親,相了幾次親均以失敗告終。嘎子娶親心切,又找了一個媒人。此人能說會道,決心成人之美。他打聽出嘎子相親沒成主要是第一印象不佳,關鍵時刻說了錯話,讓人家看出破綻。為了不重蹈覆轍,事先進行了多次“培訓,” 相親地點也由河南改為河北阿旗境內。待一切準備停當,雇一輛驢車拉著見面禮前往。
路上,媒人再三囑咐嘎子少說話,聽指點。嘎子雖然弱智卻不傻,連聲答應。行了半日到了女方家,從見面,到打招呼,嘎子表現良好,沒有露出半點破綻。到了中午,女方開始張羅吃飯。眼看 大功告成,媒人喜上眉梢。誰知上飯時偏偏又出了岔。待坐到炕上,主人讓煙,嘎子推說不會;主人讓酒,嘎子也推說不會,這都是媒人所教順情順理??芍魅宋终写恢?,又關照 一句:他大哥,那就喝口水吧。嘎子竟手足無措,回答說:我不會喝。主人有些詫異,說:快趁熱喝吧,暖暖身子。哪知嘎子跳下炕來,連聲說:我不會喝,真的不會喝呀。主人看著 嘎子那直愣愣的眼神,恍然大悟,一下子坐在那里,望著媒人沒了話。甭用說,親事又泡湯了。這個笑話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十年前,花都什農場組織知青返鄉(xiāng),我還到劉海小屋尋找當 年足跡。小屋尚在,劉海卻不知哪里去了。至于嘎子,據說已經遷居外鄉(xiāng)了。
往下再說就是“大壕里群芳戰(zhàn)二劉”的故事。1969年夏秋之交,場部組織修大壕大會 戰(zhàn)。我們三分場知青與當地農工混合編組搞會戰(zhàn)。中間休息時以耍貧嘴著稱的二劉子與一個新婚女青年開玩笑,惹惱了這個以潑辣著稱的一支花。她悄悄地串連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大姑娘, 趁二劉不備之際,將他按在大壕里,先是抬起四肢墩*,接著往嘴和褲筒灌沙子。二劉拼命掙扎,無奈寡不敵眾,挨了好一頓收拾,只好連聲告饒。歇工的人聽到喊叫聲,都跑來看熱鬧,幾乎笑破肚子。此后,二劉果然老實多了,輕易不敢惹她們。
其實,一支花的男人也很有意思。他姓高,趕一手好車,唱一手好歌。他來了興致就在上工的路上唱起電影《青松嶺》主題歌:長鞭那么一甩呀,叭叭地響哎,趕起那個大車出了村哎-----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哎,咿哎吆。可笑的他還能模仿女聲假扮寡婦哭喪,從村頭一直哭到村外,遠在十里之外都能聽得見。不明就里的人還真以為誰家死了人,知道內情的人則笑彎了腰。據說,當地人有聽聲的習俗。也許是出于好奇心,我們青年點也有幾個知青在當地某農工新婚之夜,肩扛肩爬上人家墻頭拿手電筒窺探人家隱私。沒等站穩(wěn),更別說看個究竟,里面便傳來一聲喝斥,結果連人帶手電筒都掉在地上。我的一個同室知青為此摔傷了腿,瘸了好一陣子。那些年月,文化生活枯燥乏味,除了聽廣播,就是看樣板戲,人們偶而喊上幾嗓子還是情有可原的。我們知青有自己的樂隊,每當夜幕降臨,青年點里便響起手風琴、二胡、板胡三重奏,收工的路上也會傳來我們的歌聲。
想起插隊,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其間耳聞目睹了若干趣聞軼事,雖時隔三十多年,幾個生活片段卻穿越歲月的塵埃,時常在我的眼前浮現,成了脫口而出的故事。
2009年重慶高考作文:我與故事
不知為何,看了這篇作文題目,我總會不由地想起在花都什農場插隊勞動時發(fā)生在生活中的幾個小故事。
首先,讓我想起來的是劉海的田園小屋。劉海是三分場的光棍漢,當年四十歲左右。他身高體胖,肥頭大耳,酷似大肚彌勒佛。他的小屋是三間土坯房,高不過一丈,寬不過 兩丈。窗子是當地農村常見的單層活頁窗。劉海的田園小屋建在離西拉沐淪河南岸不遠的一片果園里,風景頗佳,環(huán)境宜人。因為他獨身,責任心較強,隊長指派他看果園。歇工 時,下雨天,大雪天,我們經常光顧劉海的小屋胡侃神聊。劉海性格開朗,熱情好客。每當這時,早就預備一大壺茶水放在鍋臺上。農工和知青們,或圍坐在門外,或擠在炕頭上,一邊端著粗瓷大碗喝水,一邊聽劉海講笑話,不時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劉海雖說沒念過幾年書,卻善于詞令,肚子里有不少故事,外加繪聲繪色的表演,很叫人開心。
每當他開講前總要先說上兩句開場白:“說是說,聽是聽,鈴鐺皮當不了紫金鐘。諸位要是來捧場, 管教你日偏西聽到月三更,” 鋪墊之后引出正文。他講的“嘎子相親”取材于當地一個真實故事,說的是有一個智障農工(日本遺留孤兒)年過三十尚未娶親,相了幾次親均以失敗告終。嘎子娶親心切,又找了一個媒人。此人能說會道,決心成人之美。他打聽出嘎子相親沒成主要是第一印象不佳,關鍵時刻說了錯話,讓人家看出破綻。為了不重蹈覆轍,事先進行了多次“培訓,” 相親地點也由河南改為河北阿旗境內。待一切準備停當,雇一輛驢車拉著見面禮前往。
路上,媒人再三囑咐嘎子少說話,聽指點。嘎子雖然弱智卻不傻,連聲答應。行了半日到了女方家,從見面,到打招呼,嘎子表現良好,沒有露出半點破綻。到了中午,女方開始張羅吃飯。眼看 大功告成,媒人喜上眉梢。誰知上飯時偏偏又出了岔。待坐到炕上,主人讓煙,嘎子推說不會;主人讓酒,嘎子也推說不會,這都是媒人所教順情順理??芍魅宋终写恢?,又關照 一句:他大哥,那就喝口水吧。嘎子竟手足無措,回答說:我不會喝。主人有些詫異,說:快趁熱喝吧,暖暖身子。哪知嘎子跳下炕來,連聲說:我不會喝,真的不會喝呀。主人看著 嘎子那直愣愣的眼神,恍然大悟,一下子坐在那里,望著媒人沒了話。甭用說,親事又泡湯了。這個笑話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十年前,花都什農場組織知青返鄉(xiāng),我還到劉海小屋尋找當 年足跡。小屋尚在,劉海卻不知哪里去了。至于嘎子,據說已經遷居外鄉(xiāng)了。
往下再說就是“大壕里群芳戰(zhàn)二劉”的故事。1969年夏秋之交,場部組織修大壕大會 戰(zhàn)。我們三分場知青與當地農工混合編組搞會戰(zhàn)。中間休息時以耍貧嘴著稱的二劉子與一個新婚女青年開玩笑,惹惱了這個以潑辣著稱的一支花。她悄悄地串連了幾個身強力壯的大姑娘, 趁二劉不備之際,將他按在大壕里,先是抬起四肢墩*,接著往嘴和褲筒灌沙子。二劉拼命掙扎,無奈寡不敵眾,挨了好一頓收拾,只好連聲告饒。歇工的人聽到喊叫聲,都跑來看熱鬧,幾乎笑破肚子。此后,二劉果然老實多了,輕易不敢惹她們。
其實,一支花的男人也很有意思。他姓高,趕一手好車,唱一手好歌。他來了興致就在上工的路上唱起電影《青松嶺》主題歌:長鞭那么一甩呀,叭叭地響哎,趕起那個大車出了村哎-----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哎,咿哎吆。可笑的他還能模仿女聲假扮寡婦哭喪,從村頭一直哭到村外,遠在十里之外都能聽得見。不明就里的人還真以為誰家死了人,知道內情的人則笑彎了腰。據說,當地人有聽聲的習俗。也許是出于好奇心,我們青年點也有幾個知青在當地某農工新婚之夜,肩扛肩爬上人家墻頭拿手電筒窺探人家隱私。沒等站穩(wěn),更別說看個究竟,里面便傳來一聲喝斥,結果連人帶手電筒都掉在地上。我的一個同室知青為此摔傷了腿,瘸了好一陣子。那些年月,文化生活枯燥乏味,除了聽廣播,就是看樣板戲,人們偶而喊上幾嗓子還是情有可原的。我們知青有自己的樂隊,每當夜幕降臨,青年點里便響起手風琴、二胡、板胡三重奏,收工的路上也會傳來我們的歌聲。
想起插隊,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其間耳聞目睹了若干趣聞軼事,雖時隔三十多年,幾個生活片段卻穿越歲月的塵埃,時常在我的眼前浮現,成了脫口而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