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司考復習誤區(qū)略覽(三)

字號:

妖魔化認識的另一極端就是,將輔導班簡單地理解為商業(yè)化賺錢工具,一概拒絕,這也是司考復習中的誤區(qū)。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司考輔導班的運作也難以避免市場化,在培訓機構與學員之間形成的是培訓契約,遵循等價有償原則。但講誠實、守信用的培訓機構,在追求營利目的同時,也應該履行合同確定的義務,提供與所收取費用相適應的培訓服務。況且目前司考培訓機構并無行政壟斷或顯著的市場壟斷局面,各家之間展開競爭,符合市場競爭之優(yōu)勝劣汰原則。優(yōu)質(zhì)的服務是持久站穩(wěn)市場的“法寶”,如果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迷戀“無*不商”之路,拒走“無信不商”之路,[注⑨]無疑等于葬送自己的商業(yè)生命!應該說,將培訓機構簡單地等同于賺錢工具,也是一種妖魔化的認識,在司考復習中同樣要不得。實事求是地說,實踐早已證明,對于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考生,通過參加專門的高質(zhì)量輔導培訓,借助特定的復習氛圍,通過自己進取努力,肯定會有實訓效果的。而對于那些基礎相對較好的考生,通過科學合理的自助復習安排完全能夠過關者,也未必一定去報名參加培訓,除非將此作為一種自主的精神性消費行為參與。當然,是否報名參加輔導班,應該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既不應隨波逐流,盲目報班,也不應以敵對的態(tài)度,遠離逃避。因可選擇的培訓機構較多,培訓費用一般較為昂貴,在??忌灦ㄝ^大標的額之契約的經(jīng)驗較少,在選擇、決定及簽約時當然應該慎重對待,不可盲目跟風。
    總而言之,不管科班出身還是自學成才,不管法律專業(yè)還是其他專業(yè),不管碩士博士還是大學本科,不管在職人員還是在校學生,只要參與司法考試,都會因此緣分而齊來相會,親如一家法律人。相比之下,在校生首次面對如此大型考試,部分考生可能會因為陌生、好奇,不由自主地步入種種誤區(qū),讓原本平常不過的考試,在不容樂觀的就業(yè)環(huán)境籠罩下,變得格外沉重。其實,淡定的心態(tài)為寶貴,正如一首歌里所唱:“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注釋:
    [注①] 參見李紹章:《前司考表》,載《法律博客》,2006年9月16日。在本文中,筆者寫道:“司考建制五年,而害人無數(shù);今臨考備戰(zhàn),考生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自信之士,不懈于備;拼命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成士之殊遇,欲報之于司法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成士經(jīng)驗,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引新生之路也??紙銮閳?,俱為一體;駕馭規(guī)則,不宜異同?!?BR>    [注②] 自2002年首次開考至2008年,全國已有近140萬人報考司法考試,遠遠高于其他一些職業(yè)資格考試的報考人數(shù)。繼2004年允許港澳同胞報考后,2008年又把在大陸工作、學習或居住的臺灣居民納入有資格報考的范圍內(nèi),并允許中部六省將報名的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院校法律專業(yè)專科學歷。此外,大的一項調(diào)整就是首次允許2009年應屆高校本科畢業(yè)生,也就是在校大三學生報考,這進一步充實了司法考試大軍。載《文匯報》,2008年7月22日。2008年全國報考的總?cè)藬?shù)達到37萬,創(chuàng)歷史新高。
    [注③] 考試是教育的指揮棒,這是高考制度早就證明了的教育事實。司法考試也不例外,自司法考試制度實施以來,其考試科目的設置對法學院教學無疑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初考試科目中沒有法律史,法學院的法律史教學受到了沖擊,于是在學者呼吁下,法律史進入了司考科目。但即便如此,司考科目依然不能涵蓋法學院的所有課程。有的選修課程在司法考試中占分極少甚至根本不會涉及,于是,在??忌瓦x擇逃避這類課程為代價,去應付司考復習。
    [注④] 事實上,正如有些人不適合讀書、上大學一樣,有些在校生也不適合從事司法職業(yè),甚至不適合參加司法考試。對于此類在校生,經(jīng)過實踐認識到自己的這類特點,其實不必糾纏于司法考試。詳細論述,參見李紹章:《司法考試,我不能和你纏纏綿綿到永遠》,載《法律博客》,2005年11月11日。
    [注⑤] 這種狀況不僅在本科生中存在,在研究生中更為明顯。不少研究生,研一時參加司考,失敗后次年研二時再參加,屢考屢敗,到研三時再搏。如此而來,研究生變成了司考生。詳細闡述,參見李紹章;《究竟是“研究生”還是“司考生”?——土生阿耿再論司法考試》,載《法律博客》,2005年10月5日。
    [注⑥] 所謂“拿高分中大獎”,是指高校大學生通過學期考試獲得高分,以申報更高層次獎學金的現(xiàn)象。這是筆者曾在幾篇教育類文章中用于諷刺“只重視考試分數(shù)”的功利主義學業(yè)觀時公開提到的。參見李紹章:《“牛關公”我來做》,載《法律博客》,2008年8月20日;《師生關系的淡化、異化和惡化》,載《法律博客》,2009年1月8日;《五人聽課就是老師的成功》等,載《法律博客》,2009年2月14日。
    [注⑦] 關于法科學習與法條的關系,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法律條文永為看得見者,其看不見者,乃條文背后之條理。研習法律科學時所謂‘吃透法條’之教訓,并非在于朗誦法條抑揚頓挫,亦非背誦法條滾瓜爛熟,而在于探索隱藏于法條背后之各色‘條理’。唯如此,方可察律之百漏、觀法之萬象,看出相似之點,亦見得差異之處。”參見李紹章:《能力制度之商法處理特性》,載《法律博客》,2009年2月8日。
    [注⑧] 筆者在初參加司法考試時,就存在這一誤區(qū),狂妄地認為:理論在手,不去記憶法法律規(guī)則、不去訓練題目,就可足以橫掃一切!于是,赤手空拳上考場,結(jié)果招致慘敗。參見李紹章:《司考感悟:法學碩士200分》,載《法律博客》,2005年8月1日。
    [注⑨] 關于“無*不商”和“無信不商”問題的隨想,參見李紹章:《從“無*不商”到“無信不商”》,載《法律寫作社區(qū)》,2002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