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學們的英語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不良閱讀習慣,影響閱讀速度和效果。比如:很多同學在閱讀中喜歡用手指或筆尖逐詞“指讀”;或者在遇到生詞或新短語時到句首、段首甚至文首“回讀”;如果遇到長句,會不自覺地在一句話上“復讀”;還有的同學在看到英語文章時不斷把詞、短語或句子逐個譯成母語進行“譯讀”,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閱讀方法。正確的閱讀方法包括“意群(meaningful thought group)閱讀法”、“跳讀法(skimming)”、“細讀法(scanning)”等?!案咝ч喿x”這一提法針對的就是不正確的英語閱讀方法,力圖實現(xiàn)在一定詞匯和語法知識基礎上的快讀和準確閱讀和理解、糾正并創(chuàng)造好的閱讀方法,給閱讀者帶來成就感和樂趣。
高效閱讀不僅是應試中閱讀理解篇章的好助手,也是廣泛涉獵并快速獲取英語信息的“泛讀”技巧。泛讀考查的是閱讀者對語篇的總體結(jié)構(gòu)、寫作意圖、文風語體、遣詞造句等方面的駕馭能力,一個高效的閱讀者能夠在快速和高效當中尋找結(jié)合點,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點。
在平時的英語閱讀過程中,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高效閱讀體會,跨考酈莉在這里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的復習起到幫助。
一、 考研英語大綱對閱讀的要求
根據(jù)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科目(以下簡稱“考研英語”)的大綱要求,閱讀理解題型要求考生應能讀懂不同類型的文字材料(生詞量不超過所讀材料總詞匯量的3%),包括信函、書報和雜志上的文章,還應能讀懂與本人學習或工作有關的文獻、技術(shù)說明和產(chǎn)品介紹等??佳杏⒄Z中的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部分共有6篇文章(共60分):前4篇文章每篇約400個單詞,文后共有20道多項選擇題(40分),根據(jù)短文內(nèi)容選擇正確答案,要求理解具體信息、掌握文章大意、猜測生詞詞義并進行推斷;第5篇約500~600個單詞,文后設置選擇搭配題,根據(jù)段落意思選擇主題句,從7句話中選出5句填入文中(10分),考查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正確理解;第6篇約400個單詞,文中有5處劃線部分(約150詞,10分),要求將其譯為中文,考查根據(jù)上下文準確理解英語句子并用漢語正確表達的能力。
從時間分配來看,考試總時長是180分鐘(3小時),完成6篇文章的閱讀和答題約需105分鐘(1小時45分鐘),占總時長的一半還多,因此,如何在盡量減少出錯率的前提下提高閱讀速度,是每一位考生追求的目標。
此前我們曾經(jīng)探討過,篇章閱讀的難點是長句。通過劃分“主謂賓定狀補”這些句子成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長句,但從“高效閱讀”的角度看,則會降低閱讀速度,增加閱讀疲勞感,打擊閱讀信心。閱讀理解題的重點是解答,因此,應試中要在盡量短的時間理尋找解題線索,進行答案定位,準確作答。對于選擇搭配和英譯漢題目,高效閱讀也同樣適用,因為只有首先理解全文大意,才能將主題句和翻譯任務準確而迅速地完成。
二、 首尾呼應法——閱讀加速器
本次介紹的“首尾呼應法”很多同學可能已經(jīng)接觸過,但不一定在應試英語中形成閱讀習慣?!笆孜埠魬ā笔侵冈陂喿x中,通過閱讀段落的首尾句,忽略段落中的例證或解釋說明具體內(nèi)容,快速進行答案定位、對問題進行解答的閱讀方法。由于省卻了部分段內(nèi)內(nèi)容,“首尾呼應法”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
“首尾呼應法”首先支持“先看問題、后看篇章”的閱讀順序,問題看完后,再通過閱讀段落首尾句,進行“答案定位”;根據(jù)問題本身是“概括性的(general)”還是“具體性的(specific)”,進行答案的詳略判斷:如果是概括性的,則運用“跳讀法(skimming)”,只看首尾,不看段中,但仍要以中心思想為依據(jù);如果是細節(jié)性的,則運用“細讀法(scanning)”,向段落中的具體信息點進行“發(fā)展性閱讀(details developing)”。詳略判斷是一個取舍決策過程。
“首尾呼應法”將中心思想、首尾句、具體信息點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點、線、面的縱橫結(jié)合,以問題為切入點,以詳略判斷作為閱讀方法的選擇條件,可以防止一味追求高速可能帶來的掛一漏萬現(xiàn)象。
如果以流程圖進行解讀,可如圖1所示:
“首尾呼應法”流程圖
首尾呼應法是一種“抓大放小”的閱讀方法,這與行文中的邏輯思路是相符的,因為我們在寫作時,往往是在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在尾段進行“綜上所述”的總結(jié),而在每個段落,也都是以中心句起,以總結(jié)句落。段落的安排緊扣篇章中心思想,使文章結(jié)構(gòu)成為一個“以(中心)段帶篇、以(中心)句帶段”的整體。在平時的泛讀過程中,首尾呼應法也常常是提高閱讀速度的重要手段。很多段落的首尾中心句可以非常明確地提示閱讀者本段主旨,因此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甚至只細看中心段落就可以了。不論是對閱讀理解前4篇(多項選擇題),還是對于第5篇(主題句選擇搭配題)和第6篇(針對句子的英譯中),“首尾呼應法”都是適用的。
一、 2008考研英語案例分析
為了對“首尾呼應法”的速度和準確率與普通閱讀進行比較,筆者以《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tǒng)一考試英語試題》中閱讀理解的第4篇為例,對“首尾呼應法”和順序閱讀法進行比較,前提是兩種閱讀都遵循“先問題、后文章”的閱讀順序。
(一) “先問題、后文章”
閱讀問題時,只需要看清題干,不需要花費時間詳讀A~D選項。這篇文章的5個問題中文意思是:
1.George Washington’s dental surgery is mentioned to
2.We may infer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that
3.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omas Jefferson?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5.Washington’s decision to free slaves originated from his
(二) 首尾句閱讀
問題看完之后,按照“首尾呼應法”的流程,轉(zhuǎn)入6個自然段的首尾句,可以在旁白處加注釋:
1. 首句:1784年華盛頓擔任美國總統(tǒng)5年前,他52歲,牙齒幾乎掉光
尾句:他鑲牙時所用的9顆牙齒都是從奴隸口中拔出的
注釋:奴隸制殘忍、故事鮮為人知
2. 首句:這個故事使人們對華盛頓的印象與史書中記載的華盛頓兒時砍櫻
桃樹敢于承認錯誤故事中的印象大相徑庭
尾句: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上句判斷指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許多
國父們了解奴隸制的危害,但卻很少與之作斗爭
注釋:時代條件尚不容許對奴隸制進行大幅變革
3. 首句:歷史學家認為更關鍵的是,國父們被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所束縛
尾句:盡管華盛頓和杰斐遜本人都表達過對奴隸制所帶來災難的認識,
但他們?nèi)匀徽J為奴隸制也是他們要建立的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基礎
注釋:時代主流觀點與國父們的觀點相悖,但卻不能無視
4. 首句:比如,美國南部就無法接受廢除奴隸制
尾句:南部各州要求在憲法中加入對“特殊制度”的保護,要求增加“奴隸的議會代表性只有正常選民3/5”這樣的條款,才同意簽署憲法
注釋:奴隸制是南部種植園主經(jīng)濟的主體
5. 首句:此外,政治家的政治生涯也有賴于奴隸制
尾句:杰斐遜任職期間,在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買”中增加了奴隸制的內(nèi)容,使美國領土擴展為13個州,其中有3個州采用奴隸制。
注釋:奴隸制尚有生命力
6. 首句:不管怎樣,杰斐遜還是解除了自己與赫明絲(Hemings)所生下的
孩子的奴隸身份,盡管赫明絲本人和杰斐遜的其他150多名奴隸
身份并沒有得到解除
尾句:(華盛頓在遺囑中承認了奴隸的自由)如果這一決定提前十年做出,弗吉尼亞州的解放奴隸法案可能就能獲得立法批準了
注釋:華盛頓臨終前終于決定改革奴隸制
(三) 確定中心思想和篇章主線
用“首尾呼應法”閱讀這篇文章,大約只需5分鐘,而如果從頭讀到尾,大約需要10分鐘。整篇文章首尾句讀完之后,基本可以看出,文章講在華盛頓和杰斐遜所生活的年代,盡管他們深知奴隸制的危害,但迫于當時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條件,對待奴隸制所表現(xiàn)出的既要利用、又要變革的微妙和復雜的心情。由此可以判斷,中心段落應當是既提到美國國父們所受的時代束縛,又對奴隸制有所倚重的分析。能夠同時表達這兩重含義的是第3自然段。篇章主線從每個自然段的首尾句可以了解。
(四) 答案定位、詳略判斷
接下來,要根據(jù)問題性質(zhì)進行答案定位,無論運用哪種方法,5道題目大約都需要5分鐘時間進行選擇和答題卡填涂。5道題目的選擇過程基本是這樣的:
1.文中提及喬治·華盛頓的牙科手術(shù),意在說明什么?(介于GS間)
僅從第一自然段的兩句話中,還不能做出判斷,要結(jié)合題支和中心思想進行選擇。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show the primitiv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ast(表現(xiàn)了美國建國初期的醫(yī)療實踐),B選項是demonstrate the cruelty of slavery in his days(表明了奴隸制度的殘酷),C選項是stress the role of slaves in the U.S. history(強調(diào)美國歷奴隸的地位),D選項是reveal some unknown aspect of his life(揭示華盛頓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是介于概括性(G)和具體性(S)之間的,就是因為這種詢問“意圖”的問題往往不能僅從某一段落中找答案,而要結(jié)合中心段落進行判斷。從第3自然段來看,醫(yī)療實踐、奴隸制度殘酷、奴隸地位似乎都不是作者的意圖,作者意在說明在那個年代,作為國家開國元勛的國父們也是身不由己,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答案應該是A。
2.從第二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什么?(General)
從第二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條件尚不容許國家領導對奴隸制進行大幅變革。由于這個問題是概括性(G)的,段落中間關于杰斐遜與赫明絲曾經(jīng)生過孩子的記敘可以忽略不計,只是在下文再提到的時候知道這一信息出現(xiàn)過就可以。
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DN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history research(基因技術(shù)已經(jīng)在歷史研究中得以廣泛應用),B選項是 in early days the U.S. was confronted with delicate situations(美國建國早期面臨微妙的形勢),C選項是historians deliberately made up some stories of Jefferson’s life(歷史學家精心編造了很多關于杰斐遜的奇聞軼事),D選項是political compromises are easily found throughout the U.S. history(在美國的全部歷史中,政治妥協(xié)隨處可見)。
很明顯,選項A、C都與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不符。干擾項是D選項,throughout是關鍵詞,如果這句話是說美國早期的政治妥協(xié),就是正確的,但它說的是美國從古到今所有的歷史,這至少與部分情況是不相符合的,也超出了文章本身的信息,所以需要排除。而B選項的delicate一詞,恰恰表明美國初期的國情比較復雜和微妙,不能簡單的加以看待。因此應該選B。
3.通過閱讀本文,我們了解到托馬斯·杰斐遜的什么情況?(介于GS間)
針對這道題,我們需要在了解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將答案定位于所有提到托馬斯·杰斐遜的4處文字進行細讀。第一處位于第二自然段,提到杰斐遜與赫明絲生下一個孩子;第二處位于第三自然段與華盛頓同時提及,說明他們都了解奴隸制的危害,但仍依仗這一制度創(chuàng)立國家;第三處和第四處位于第五自然段,說到將奴隸的選舉代表性設為普通選民的3/5使得杰斐遜在1800年總統(tǒng)選舉中險勝,在他執(zhí)政期間,又將購買來的路易斯安那州設立為奴隸制州;第五處位于第六自然段,杰斐遜解除了赫明絲之子的奴隸身份。
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His political view changed his attitude towards slavery(他的政治觀點改變了他對奴隸制的態(tài)度),B選項是His status as a father made him free the child slaves(他的父親身份使他解除了所有兒童的奴隸身份),C選項是His attitude towards slavery was complex(他對奴隸制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D選項是His affair with a slave stained his prestige(他與奴隸的韻事毀損了他的名譽)。
A選項文中沒有提及。B選項本身將child作為名詞定語修飾slaves,意為因為杰斐遜是奴隸的父親,所以把所有奴隸兒童都解放了,這本身與歷史不符。D選項文中也沒有提及。C選項與中心段落所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因此答案是C。
4.以下說法哪個是正確的?(True or False題)
判斷正誤題(T or F)往往比其他類型的題目花費時間略長,因為需要對四個選項分別定位,分別進行正誤判斷。
A選項是Some Founding Fathers benefit politically from slavery(有些國父從奴隸制中獲得了政治利益),這是對的,但即使第一個選項就正確也不要直接跳過后面的選項,因為有些題目會對選項之間進行正確程度的比較,所以不能大意。B選項是Slaves in the old days did not have the right to vote(在過去的年代,奴隸沒有選舉權(quán)),這句話不對,因為他們在美國首部憲法中享有3/5的選舉權(quán)。C選項是Slave owners usually had large savings accounts(奴隸主通常有較大數(shù)額的儲蓄賬戶),這句話是對原文的曲解,文中提到奴隸主不愿放棄奴隸制,因為對他們來說,擁有奴隸就“如同擁有一個巨大的銀行賬戶”。所以C是錯的。D選項是Slavery was regarded as a peculiar institution(奴隸制被認為是一種特殊制度),這一選項有較大的迷惑性,因為文中確實出現(xiàn)了相同的說法,只不過是加了引號的。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運用了被動語態(tài),表現(xiàn)其客觀性,但實際上“特殊制度”的提法是南部奴隸主為維護自身利益的主觀意愿,并不是客觀規(guī)律,所以,D選項的被動語態(tài)暴露了它的謬誤性。最后,選項A勝出。
5.華盛頓解放奴隸的決心源自哪里?(Specific)
這個題目的答案可以馬上定位在第六自然段,華盛頓之所以在遺囑中贊同廢除奴隸制,是因為在the Revolutionary war(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黑人戰(zhàn)士的頑強奮戰(zhàn)使他終于相信:所有的人,無論膚色,人人生而平等,于是他頂住家人的強烈反對,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
A選項是moral considerations(道德考慮),B選項是military experience(戰(zhàn)爭經(jīng)歷),C選項是financial conditions(財政情況),D選項是political stand(政治立場)。C選項可以直接排除,因為文中沒有提及。從第六自然段的內(nèi)容看來,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黑人士兵浴血奮戰(zhàn)自然是一種戰(zhàn)爭經(jīng)歷。A選項道德考慮并不是這一時期才有的,其實一直的復雜心態(tài)說明國父們并沒有違背道義的要求,只不過是時代條件不允許。D選項是干擾項,是否支持廢奴運動本身的確是一種政治立場的變化,這時需要重新審題。題目是“華盛頓解放奴隸的決心源自哪里?”很明顯,問題的所指是決心的原因出自哪里,是先于決心的自變量因素。這時就要問問自己,是獨立戰(zhàn)爭、廢奴決心和政治立場變化誰先誰后?很自然,獨立戰(zhàn)爭是最先發(fā)生的,其次是對奴隸作用的認識發(fā)生變化,下定決心廢奴的同時政治立場發(fā)生變化。搞清這個先后次序,也就不難分辨,D選項政治立場是因變量而不是自變量。正確的選項應當是A。
高效閱讀不僅是應試中閱讀理解篇章的好助手,也是廣泛涉獵并快速獲取英語信息的“泛讀”技巧。泛讀考查的是閱讀者對語篇的總體結(jié)構(gòu)、寫作意圖、文風語體、遣詞造句等方面的駕馭能力,一個高效的閱讀者能夠在快速和高效當中尋找結(jié)合點,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點。
在平時的英語閱讀過程中,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高效閱讀體會,跨考酈莉在這里將自己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的復習起到幫助。
一、 考研英語大綱對閱讀的要求
根據(jù)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對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科目(以下簡稱“考研英語”)的大綱要求,閱讀理解題型要求考生應能讀懂不同類型的文字材料(生詞量不超過所讀材料總詞匯量的3%),包括信函、書報和雜志上的文章,還應能讀懂與本人學習或工作有關的文獻、技術(shù)說明和產(chǎn)品介紹等??佳杏⒄Z中的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部分共有6篇文章(共60分):前4篇文章每篇約400個單詞,文后共有20道多項選擇題(40分),根據(jù)短文內(nèi)容選擇正確答案,要求理解具體信息、掌握文章大意、猜測生詞詞義并進行推斷;第5篇約500~600個單詞,文后設置選擇搭配題,根據(jù)段落意思選擇主題句,從7句話中選出5句填入文中(10分),考查對文章結(jié)構(gòu)的正確理解;第6篇約400個單詞,文中有5處劃線部分(約150詞,10分),要求將其譯為中文,考查根據(jù)上下文準確理解英語句子并用漢語正確表達的能力。
從時間分配來看,考試總時長是180分鐘(3小時),完成6篇文章的閱讀和答題約需105分鐘(1小時45分鐘),占總時長的一半還多,因此,如何在盡量減少出錯率的前提下提高閱讀速度,是每一位考生追求的目標。
此前我們曾經(jīng)探討過,篇章閱讀的難點是長句。通過劃分“主謂賓定狀補”這些句子成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長句,但從“高效閱讀”的角度看,則會降低閱讀速度,增加閱讀疲勞感,打擊閱讀信心。閱讀理解題的重點是解答,因此,應試中要在盡量短的時間理尋找解題線索,進行答案定位,準確作答。對于選擇搭配和英譯漢題目,高效閱讀也同樣適用,因為只有首先理解全文大意,才能將主題句和翻譯任務準確而迅速地完成。
二、 首尾呼應法——閱讀加速器
本次介紹的“首尾呼應法”很多同學可能已經(jīng)接觸過,但不一定在應試英語中形成閱讀習慣?!笆孜埠魬ā笔侵冈陂喿x中,通過閱讀段落的首尾句,忽略段落中的例證或解釋說明具體內(nèi)容,快速進行答案定位、對問題進行解答的閱讀方法。由于省卻了部分段內(nèi)內(nèi)容,“首尾呼應法”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
“首尾呼應法”首先支持“先看問題、后看篇章”的閱讀順序,問題看完后,再通過閱讀段落首尾句,進行“答案定位”;根據(jù)問題本身是“概括性的(general)”還是“具體性的(specific)”,進行答案的詳略判斷:如果是概括性的,則運用“跳讀法(skimming)”,只看首尾,不看段中,但仍要以中心思想為依據(jù);如果是細節(jié)性的,則運用“細讀法(scanning)”,向段落中的具體信息點進行“發(fā)展性閱讀(details developing)”。詳略判斷是一個取舍決策過程。
“首尾呼應法”將中心思想、首尾句、具體信息點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點、線、面的縱橫結(jié)合,以問題為切入點,以詳略判斷作為閱讀方法的選擇條件,可以防止一味追求高速可能帶來的掛一漏萬現(xiàn)象。
如果以流程圖進行解讀,可如圖1所示:
“首尾呼應法”流程圖
首尾呼應法是一種“抓大放小”的閱讀方法,這與行文中的邏輯思路是相符的,因為我們在寫作時,往往是在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在尾段進行“綜上所述”的總結(jié),而在每個段落,也都是以中心句起,以總結(jié)句落。段落的安排緊扣篇章中心思想,使文章結(jié)構(gòu)成為一個“以(中心)段帶篇、以(中心)句帶段”的整體。在平時的泛讀過程中,首尾呼應法也常常是提高閱讀速度的重要手段。很多段落的首尾中心句可以非常明確地提示閱讀者本段主旨,因此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甚至只細看中心段落就可以了。不論是對閱讀理解前4篇(多項選擇題),還是對于第5篇(主題句選擇搭配題)和第6篇(針對句子的英譯中),“首尾呼應法”都是適用的。
一、 2008考研英語案例分析
為了對“首尾呼應法”的速度和準確率與普通閱讀進行比較,筆者以《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統(tǒng)一考試英語試題》中閱讀理解的第4篇為例,對“首尾呼應法”和順序閱讀法進行比較,前提是兩種閱讀都遵循“先問題、后文章”的閱讀順序。
(一) “先問題、后文章”
閱讀問題時,只需要看清題干,不需要花費時間詳讀A~D選項。這篇文章的5個問題中文意思是:
1.George Washington’s dental surgery is mentioned to
2.We may infer from the second paragraph that
3.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omas Jefferson?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5.Washington’s decision to free slaves originated from his
(二) 首尾句閱讀
問題看完之后,按照“首尾呼應法”的流程,轉(zhuǎn)入6個自然段的首尾句,可以在旁白處加注釋:
1. 首句:1784年華盛頓擔任美國總統(tǒng)5年前,他52歲,牙齒幾乎掉光
尾句:他鑲牙時所用的9顆牙齒都是從奴隸口中拔出的
注釋:奴隸制殘忍、故事鮮為人知
2. 首句:這個故事使人們對華盛頓的印象與史書中記載的華盛頓兒時砍櫻
桃樹敢于承認錯誤故事中的印象大相徑庭
尾句:最重要的是,他們(通過上句判斷指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許多
國父們了解奴隸制的危害,但卻很少與之作斗爭
注釋:時代條件尚不容許對奴隸制進行大幅變革
3. 首句:歷史學家認為更關鍵的是,國父們被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所束縛
尾句:盡管華盛頓和杰斐遜本人都表達過對奴隸制所帶來災難的認識,
但他們?nèi)匀徽J為奴隸制也是他們要建立的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基礎
注釋:時代主流觀點與國父們的觀點相悖,但卻不能無視
4. 首句:比如,美國南部就無法接受廢除奴隸制
尾句:南部各州要求在憲法中加入對“特殊制度”的保護,要求增加“奴隸的議會代表性只有正常選民3/5”這樣的條款,才同意簽署憲法
注釋:奴隸制是南部種植園主經(jīng)濟的主體
5. 首句:此外,政治家的政治生涯也有賴于奴隸制
尾句:杰斐遜任職期間,在1803年“路易斯安那購買”中增加了奴隸制的內(nèi)容,使美國領土擴展為13個州,其中有3個州采用奴隸制。
注釋:奴隸制尚有生命力
6. 首句:不管怎樣,杰斐遜還是解除了自己與赫明絲(Hemings)所生下的
孩子的奴隸身份,盡管赫明絲本人和杰斐遜的其他150多名奴隸
身份并沒有得到解除
尾句:(華盛頓在遺囑中承認了奴隸的自由)如果這一決定提前十年做出,弗吉尼亞州的解放奴隸法案可能就能獲得立法批準了
注釋:華盛頓臨終前終于決定改革奴隸制
(三) 確定中心思想和篇章主線
用“首尾呼應法”閱讀這篇文章,大約只需5分鐘,而如果從頭讀到尾,大約需要10分鐘。整篇文章首尾句讀完之后,基本可以看出,文章講在華盛頓和杰斐遜所生活的年代,盡管他們深知奴隸制的危害,但迫于當時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條件,對待奴隸制所表現(xiàn)出的既要利用、又要變革的微妙和復雜的心情。由此可以判斷,中心段落應當是既提到美國國父們所受的時代束縛,又對奴隸制有所倚重的分析。能夠同時表達這兩重含義的是第3自然段。篇章主線從每個自然段的首尾句可以了解。
(四) 答案定位、詳略判斷
接下來,要根據(jù)問題性質(zhì)進行答案定位,無論運用哪種方法,5道題目大約都需要5分鐘時間進行選擇和答題卡填涂。5道題目的選擇過程基本是這樣的:
1.文中提及喬治·華盛頓的牙科手術(shù),意在說明什么?(介于GS間)
僅從第一自然段的兩句話中,還不能做出判斷,要結(jié)合題支和中心思想進行選擇。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show the primitive medical practice in the past(表現(xiàn)了美國建國初期的醫(yī)療實踐),B選項是demonstrate the cruelty of slavery in his days(表明了奴隸制度的殘酷),C選項是stress the role of slaves in the U.S. history(強調(diào)美國歷奴隸的地位),D選項是reveal some unknown aspect of his life(揭示華盛頓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是介于概括性(G)和具體性(S)之間的,就是因為這種詢問“意圖”的問題往往不能僅從某一段落中找答案,而要結(jié)合中心段落進行判斷。從第3自然段來看,醫(yī)療實踐、奴隸制度殘酷、奴隸地位似乎都不是作者的意圖,作者意在說明在那個年代,作為國家開國元勛的國父們也是身不由己,所以整篇文章都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答案應該是A。
2.從第二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推測出什么?(General)
從第二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條件尚不容許國家領導對奴隸制進行大幅變革。由于這個問題是概括性(G)的,段落中間關于杰斐遜與赫明絲曾經(jīng)生過孩子的記敘可以忽略不計,只是在下文再提到的時候知道這一信息出現(xiàn)過就可以。
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DNA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history research(基因技術(shù)已經(jīng)在歷史研究中得以廣泛應用),B選項是 in early days the U.S. was confronted with delicate situations(美國建國早期面臨微妙的形勢),C選項是historians deliberately made up some stories of Jefferson’s life(歷史學家精心編造了很多關于杰斐遜的奇聞軼事),D選項是political compromises are easily found throughout the U.S. history(在美國的全部歷史中,政治妥協(xié)隨處可見)。
很明顯,選項A、C都與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不符。干擾項是D選項,throughout是關鍵詞,如果這句話是說美國早期的政治妥協(xié),就是正確的,但它說的是美國從古到今所有的歷史,這至少與部分情況是不相符合的,也超出了文章本身的信息,所以需要排除。而B選項的delicate一詞,恰恰表明美國初期的國情比較復雜和微妙,不能簡單的加以看待。因此應該選B。
3.通過閱讀本文,我們了解到托馬斯·杰斐遜的什么情況?(介于GS間)
針對這道題,我們需要在了解中心思想的前提下,將答案定位于所有提到托馬斯·杰斐遜的4處文字進行細讀。第一處位于第二自然段,提到杰斐遜與赫明絲生下一個孩子;第二處位于第三自然段與華盛頓同時提及,說明他們都了解奴隸制的危害,但仍依仗這一制度創(chuàng)立國家;第三處和第四處位于第五自然段,說到將奴隸的選舉代表性設為普通選民的3/5使得杰斐遜在1800年總統(tǒng)選舉中險勝,在他執(zhí)政期間,又將購買來的路易斯安那州設立為奴隸制州;第五處位于第六自然段,杰斐遜解除了赫明絲之子的奴隸身份。
四個題支中,A選項是His political view changed his attitude towards slavery(他的政治觀點改變了他對奴隸制的態(tài)度),B選項是His status as a father made him free the child slaves(他的父親身份使他解除了所有兒童的奴隸身份),C選項是His attitude towards slavery was complex(他對奴隸制的態(tài)度是復雜的),D選項是His affair with a slave stained his prestige(他與奴隸的韻事毀損了他的名譽)。
A選項文中沒有提及。B選項本身將child作為名詞定語修飾slaves,意為因為杰斐遜是奴隸的父親,所以把所有奴隸兒童都解放了,這本身與歷史不符。D選項文中也沒有提及。C選項與中心段落所表述的意思是一致的。因此答案是C。
4.以下說法哪個是正確的?(True or False題)
判斷正誤題(T or F)往往比其他類型的題目花費時間略長,因為需要對四個選項分別定位,分別進行正誤判斷。
A選項是Some Founding Fathers benefit politically from slavery(有些國父從奴隸制中獲得了政治利益),這是對的,但即使第一個選項就正確也不要直接跳過后面的選項,因為有些題目會對選項之間進行正確程度的比較,所以不能大意。B選項是Slaves in the old days did not have the right to vote(在過去的年代,奴隸沒有選舉權(quán)),這句話不對,因為他們在美國首部憲法中享有3/5的選舉權(quán)。C選項是Slave owners usually had large savings accounts(奴隸主通常有較大數(shù)額的儲蓄賬戶),這句話是對原文的曲解,文中提到奴隸主不愿放棄奴隸制,因為對他們來說,擁有奴隸就“如同擁有一個巨大的銀行賬戶”。所以C是錯的。D選項是Slavery was regarded as a peculiar institution(奴隸制被認為是一種特殊制度),這一選項有較大的迷惑性,因為文中確實出現(xiàn)了相同的說法,只不過是加了引號的。仔細分析一下,這句話運用了被動語態(tài),表現(xiàn)其客觀性,但實際上“特殊制度”的提法是南部奴隸主為維護自身利益的主觀意愿,并不是客觀規(guī)律,所以,D選項的被動語態(tài)暴露了它的謬誤性。最后,選項A勝出。
5.華盛頓解放奴隸的決心源自哪里?(Specific)
這個題目的答案可以馬上定位在第六自然段,華盛頓之所以在遺囑中贊同廢除奴隸制,是因為在the Revolutionary war(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黑人戰(zhàn)士的頑強奮戰(zhàn)使他終于相信:所有的人,無論膚色,人人生而平等,于是他頂住家人的強烈反對,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
A選項是moral considerations(道德考慮),B選項是military experience(戰(zhàn)爭經(jīng)歷),C選項是financial conditions(財政情況),D選項是political stand(政治立場)。C選項可以直接排除,因為文中沒有提及。從第六自然段的內(nèi)容看來,美國獨立戰(zhàn)爭中黑人士兵浴血奮戰(zhàn)自然是一種戰(zhàn)爭經(jīng)歷。A選項道德考慮并不是這一時期才有的,其實一直的復雜心態(tài)說明國父們并沒有違背道義的要求,只不過是時代條件不允許。D選項是干擾項,是否支持廢奴運動本身的確是一種政治立場的變化,這時需要重新審題。題目是“華盛頓解放奴隸的決心源自哪里?”很明顯,問題的所指是決心的原因出自哪里,是先于決心的自變量因素。這時就要問問自己,是獨立戰(zhàn)爭、廢奴決心和政治立場變化誰先誰后?很自然,獨立戰(zhàn)爭是最先發(fā)生的,其次是對奴隸作用的認識發(fā)生變化,下定決心廢奴的同時政治立場發(fā)生變化。搞清這個先后次序,也就不難分辨,D選項政治立場是因變量而不是自變量。正確的選項應當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