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跟單員考試輔導:國際貿易慣例(1)

字號:

一、貿易術語的含義和作用
    (一)貿易術語(Trade Term)又稱貿易條件、價格術語,是進出口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一個簡短的概念或三個字母的縮寫,來說明交貨地點、商品的價格構成和買賣雙方有關費用、風險和責任的劃分,確定賣方交貨和買方接貨應盡的義務。
    在國際貿易中采用某種專門的貿易術語,主要是:
    1.為了確定交貨條件,即說明買賣雙方在交接貨物方面彼此承擔責任、費用和風險的劃分。
    2.同時,貿易術語也可用來表示成交商品的價格構成因素,特別是貨價中所包含的從屬費用。由于其價格構成因素不同,所以成交價格應有所區(qū)別。不同的貿易術語表明買賣雙方各自承擔不同的責任、費用和風險,而責任、費用和風險的大小又影響成交產(chǎn)品的價格。
    貿易術語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表示交貨條件,另一方面表示成交價格的構成因素。這兩者是緊密相關的。
    二、有關貿易術語的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慣例的適用是以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為基礎的,因為,慣例本身不是法律,它對貿易雙方不具有強制性,故買賣雙方有權在合同中做出與某項慣例不符的規(guī)定。但是,國際貿易慣例對貿易實踐仍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關貿易術語的慣例有:
    1、《1932年華沙----牛津規(guī)則》
    國際法協(xié)會專為解釋CIF貿易術語而制定
    2、《1941年美國對外貿易定義修訂本》
    解釋了6種貿易術語,注意其中對FOB和FAS的解釋
    3、《2000通則》(INCOTERM2000)
    13種術語
    《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2000》)
    《2000年通則》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它標志著國際貿易慣例的最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