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法條釋義 第一百一十三條

字號:

法條原文
    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shù)姆秶鷨栴}。根據(jù)本條,在損害賠償問題上,應當遵循兩個原則:完全賠償原則和可預見性原則。
    一、完全賠償原則
    盡管損害賠償具有一定的任意性,當事人刻意對損害賠償進行約定。但是,損害賠償應當以賠償當事人實際遭受的全部損害為原則。一方違反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不僅會遭受現(xiàn)有財產的損失,而且會遭受可得利益的損失,這些損失都應當?shù)玫劫r償。此即為完全賠償原則。
    根據(jù)完全賠償原則,違約方應賠償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的損失,而可得利益的賠償是必要的。所謂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履行以后可以實現(xiàn)和取得的利益??傻美媸且环N未來的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才能實現(xiàn)的利益,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的利益,因此,盡管它沒有為當事人實際享有,但只要合同如期履行當事人就會獲得。
    在確定可得利益的賠償時,受害人不僅要證明其遭受的可得利益的損失確實是因為違約方的違約行為造成的,而且要證明這些損失是違約方在簽定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的,但受害人的可得利益的損失與違約行為之間應當時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在賠償可得利益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可得利益的損失賠償旨在彌補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實際損失,而并不賠償其因從事一樁不成功的交易所蒙受的損失。
    第二,在標的物價格不斷波動的情況下,可得利益賠償?shù)南揞~應該是受害人在合同完全履行的情況下所應采取的各種利益。
    第三,受害人有權就他依照合同本來應該獲得的可得利益要求賠償,但是可得利益必須是純利潤,而不應包括為取得這些利益所支付的費用。
    二、可預見性原則
    可預見性原則是對損害賠償?shù)囊环N限制,根據(jù)此項原則,損害賠償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只有當違約方所造成的損害是違約方在訂約時可以預見的情況下,違約方才應當對這些損害負賠償責任。如果損害不可預見,即違約方不應賠償。1980年《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4條有類似的規(guī)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BR>    預見性有三個要件:一是預見的主體為違約人,而不是非違約人。二是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之時,而不是違約之時。三是預見的內容為立約時應當預見的違約的損失,預見不到的損失,不在賠償范圍之列。例如,旅客言飛機誤點使其耽誤了一筆買賣,要求賠償。該買賣是否耽擱,航空公司在售票時是無法預見的,故此間接損失不予賠償。